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经济学人为什么读博往往是浪费时间


  译者按:这篇文章是2010年的文章,但是仍在《经济学人》首页热文榜栏目中,打开文章,让我想到了前几天一位今年即将毕业的博士同学留言给我,想要请我吃饭,在他毕业关键之际,能够提供一些帮助。笔者也非常想可以帮助到他们,实在是本事有限,建议他多和导师联系,也许导师会有更好的办法。本文讲的是美国的事情,但是希望对我们大家能够带来些许思考。
  1517年10月31日,也就是万圣节前夜,马丁·路德把《九十五条论点》贴在了维斯登教堂的门上。在那个时代,这一举动仅仅意味着他想要引发一场争论。这位新教创始人路德在文中论证了基督教通往天国的道路,其实不是由金钱铺筑而成。
  而今天,学术论文不仅仅阐述作者观点,同时还代表作者的一段时期内的研究成果。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学生们想要拿到博士学位,前赴后继辛苦劳累,就是为了完成这样一篇博士论文。
  在大多数国家,博士学位是进入学术界的门槛,进入独立研究某个领域的敲门砖,也是与导师合作的研究成果。各个国家,不同大学,不同专业,要求也有所不同。有些学生不得不先花费两年时间考取博士学位,有的学生会得到一些补助,而有些完全是自费。
  获得博士学位只需要完成研究论文,而有些还需要参加一些必修课或选修课或是助教工作。一篇学术论文有几十页(例如数学),甚至是几百页(例如历史)。这些博士有的还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儿,有些已经是知天命的四十岁中年人了。
  许多读博的学生们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对现状不满。有的把自己的工作描述为打工仔,每周七天无休息,每天工作十小时,薪酬很少,前途渺茫。这种情况很普遍。
  作为一个研究生,你可能会觉得讽刺,你的办公室装饰得比你家还好,而你却经常吃方便面。一位求学者说,并非研究本身让我感到枯燥。他很坦诚地说他不是为了免费馅饼而读博的,"终点是遥不可及的,这让人感到沮丧。"
  在读博士抱怨满腹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在于培养博士体系本身。应用性博士,比如法学博士、商学博士和药学博士,实际上含金量很高。
  而博士泛滥成灾供过于求,尽管博士学位的设置是为进入学术界而考虑,但是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授予博士学位的数量和现有的研究岗位数量差距拉大。博士供过于求,而很多企业领导又说他们找不到所需的高级技术人才。
  从一方面也表明博士们并没有学到企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一些人甚至把研究型博士的培养体系与庞氏骗局甚至是传销相较。
  数量的增长
  从历史上看有相当一段时间,进入一流大学读书还是少数富人才能得到的特权,甚至很多大学教师都没有博士学位。而二战后,高校不断扩招,与此同时大学讲师也需要有较高学历。到1970年,美国的大学就是如此,美国大学数量不到全球三分之一,颁发的自然科学和工科博士学位证书却占到全球的一半。在这段时期,美国人口仅占全世界人口的6%,从此之后,美国每年生产的博士数量已经翻倍,达到每年6.4万人。
  其他国家也纷纷赶上。在1998年至2006年,经合组织国家颁发的博士学位数量增长了40%,同时美国增长了22%。在墨西哥、葡萄牙、意大利、斯洛伐克等国家博士产出也增长很快。甚至在年轻人口减少的日本,博士的培养数量也增长了46%。这些增长也看出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在迅猛发展。哈佛大学劳动经济学家理查德·费里曼说,到2006年,美国高校招生数量仅占世界的12%。
  同时,许多大学也发现,在读博士积极性很高,因而是可以任意指使的廉价劳动力。招收博士有助于学校开展研究项目,这些博士生还可用来发展教育,而且成本少。一位耶鲁大学研究生助教九个月的收入为2万美元,2009年全美在职教授平均年薪为10.9万美元,后者的收入高于法官和地方官员。
  博士年产量远远高出了大学对讲师的需求,最新出版一本书显示,美国在2005年至2009年一共培养了10万名博士,与此同时,大学教师职位需求仅仅为1.6万人,这本书两位作者是一位学者和一名记者。在读博士去做助教更减少了对全职教师的需求。甚至在加拿大,博士毕业生增长较为合理的国家,2007年授予了4800人博士学位,同时增加了2616个全职教师职位,而一些增长较快的国家,比如巴西和中国,博士数量似乎还不足。
  供需的情况
  研究领域情况类似,在读博士学习期间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学生们称为"软肋",现在博士后也是供过于求,付瑞曼博士的结论是:数据表明,2000年美国生命科学领域教工需求每年增长5%,这些博士和博士后学生里面,仅仅有五分之一能找到工作。在加拿大,80%的博士后每年收入是3.86万美元甚至更少,而这是建筑工人的平均薪资,博士后数量增加成了博士们通往学术道路的一种阻碍,在有些国家,五年博士后才是获得一份全职工作的敲门砖。
  这些如蚂蚁般不断增长的博士和博士后大军使得大学的研究事业蒸蒸日上,同时也增加了一个国家科研能力,但这并不能单纯看成是一件好事。在某些情况下,这是受到良好培训教育的高学历者自身才能极大的浪费。美国在研究定点地球卫星时,物理学博士数量激增,而过后数量急剧下降,越南战争削减了科研计划。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史沃兹说,20世纪70年代,大约有5000位物理学家不得不改行另谋出路。
  在美国,博士教师的工会也随之兴起,以解决博士生教师与学校之间的一些矛盾。大学给他们画了一张大饼,即用今天的廉价劳动来换取未来的一份稳定学术工作。像威斯康星麦迪逊这样的大学,工会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960年。而真正的工会兴起还是近几年的事。如今,工会也深入到私立大学。在耶鲁和康奈尔大学,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说博士不能算是正式员工,只能是学徒而已。这些话受到了来自工会的压力。2002年,纽约城市大学成了第一个承认博士教师工会存在的私立大学,但三年之后,这所学校不再与工会谈判。
  在美国和英国,很多博士都忍受着低收入低报酬的职业并且看不到前景。在1966年,仅仅23%的自然科学和工科博士文凭颁发给了外国学生。到2006年,这个比例增加到48%,与本土学生相比,国外学生更能忍受艰苦的研究工作环境,与此同时,他们也使得薪酬大大降低。
  支持读博士的人也许会说,即使不能得到一份稳定的研究工作,读博也是值得的。并非每一位读博士的人都想进入大学,也有很多在私营企业,或是企业研部发等,而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的确是事实,但是凡事都有两面,看看事实,博士生退学者增多,很多在读博士很郁闷。在美国,仅仅57%的博士在十年以后继续攻读博士,也就是说其他的都退学了。
  在人文社会学科领域,自费读博士的学生退学比例是49%。更糟糕的是,其他在读博士,在博士一年级就在不同专业跳来跳去,很多人文学科在读博士坚守着自己的领域,最终很多人不得不放弃了。而辍学者往往成为了国家的学术精英。美国大学一个研究报告表明,按时完成博士学习的人,并不比辍学者睿智多少。缺少职业指导,前途渺茫,经济拮据成了他们最终放弃的原因。
  就算完成了学业,也并非前途光芒。由于博士专业太细,就业工作人员费尽心思帮助博士们求职,而企业老总们对这些想要离开学术的博士生们兴趣不大。经合组织一项研究表明,博士们在取得博士学位后五年,很多还在做临时工作,这一比例在斯洛伐克超过了60%,比利时、捷克、德国和西班牙超过了45%。而大约三分之一的澳大利亚博士们从事与博士专业毫无关系的工作。在德国,13%的博士毕业生从事一些地位很低的职业,在荷兰,这一比例是21%。
  微薄的回报
  博士毕业生的确比本科生薪酬高,《高等教育政策管理》杂志刊登了卡塞的一项研究,在英国,大学毕业生比未上大学者收入高14%。身为博士,回报差只有
  26%。硕士学位回报同样比博士高,有的硕士学位一年就可拿到。有些领域博士学位没有任何优势。在数学、计算机、社会科学和语言等领域,博士收入与硕士差不多。在工程、工业技术、建筑和教育领域,博士和硕士收入也差不多。在制药、商学、金融等领域,博士的回报可以补偿他的付出。总体说来,博士学位仅仅比硕士学位收入高3%。
  纽约一位政治家史沃兹博士说,博士课程中有很多可以用更短的课程取代,他说,华尔街发现很多物理学家能够解出微分方程,于是聘请他们做定量分析。但是如今许多短期课程都会传授实用的金融高等数学,因此,一个会解微分方程的博士生不再具有竞争力。
  很多学生做研究是出于热情,现在的教育体系却终结了他们的热情。很少人知道路在何方,英国一项对博士毕业生研究数据表明,三分之一人读博只是为了继续做学生,或是延迟就业。大概一半学生说,科学家可以有很高的年薪,因此就随波逐流读博。但是呆在校园,喜忧参半。高学历者更容易不满足更容易跳槽。
  一些人开始怀疑读博是否值得,如同怀疑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艺术和文化。他们认为,知识会从大学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社会物质文明会变得更加发达。这话可能没错,但读博的确是一个很糟的选择。
  学术研究者、大学、博士生利益各不同。呆在大学的学生更聪明,对学术更有利。硕士研究生可以带来带来更多的财政经费,为导师的学术论文增加数量。这些孩子毕业走出校门,这些对他们来说毫无好处。一位女学生曾经被导师认为前途无量,但七年学术后,最后导师送她一句话,早点嫁人吧。然后导师把她请出了校门。
  肯塔基州大学心理学教授莫尼卡·哈里斯说,这样的教授是少数。她承认博士数量已经过多,而且现在也在试着减少这一数量。她也承认单方面想要控制博士数量的行为是罕见。一位常青藤学校校长被问到博士数量过多时,他回答,即便我们这些学校减少招生博士生,其他学校也会把我们减少的部分给增加上去的。
  高贵的追求
  读博士的种种弊端已经众所周知,本文的作者十年前就劝说一位理论生态学方向博士不要继续,当时欧洲也正在促使高等教育体系更完善,一些机构也大力推动。
  资助基金组织已经意识到,博士在劳动力市场中,技能难以发挥。他们会写实验研究报告,会做学术报告,做文献查阅等,但如今这个知识技术快速传播的时代,这些显得毫无用处。一些大学为博士生开设了其他课程,比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这些在求职时或许派上用。在英国有一种四年的博士,他们要为这种博士开设上述新课程。
  衡量和激励机制应该作出改变。一些大学和科研院所把培养博士数量作为一项成功指标,并争着培养更多博士。对学生来说,找到一份实际的固定工作,收入会有多少才更重要。而博士数量已经太多了,博士生不得不面对整体水平越来越下降的窘境。
  很多读博的人都是班上聪明的学生,他们可以把想做的事做到最好。在人生旅途上得到鲜花和奖赞。今年的新一茬博士新生也将开始他们的学业,他们中很少有人会愿意接受一套为别人牟利而设计的体系。仅仅有悬梁刺股的刻苦精神与自以为聪明过人不会取得人生的成功。如果把这些精力和时间用到别处或许会做得更好。应该有人为此写一篇文章。
  译者后记:花了一个下午时间做完了这篇翻译,作者写得很好。笔者认为,对于每一个年轻人,学会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生存生活比你拥有再高的学历更加重要,一方面,不要完全否定了所有学历文凭,另一方面,学历不是生活的全部,学历不能表达一个真正幸福着的人的所有生活。祝朋友们工作顺利,生活幸福!
  以下为一些评论翻译:
  @北漂的小猪:我翻了一下评论里面前三个最受欢迎的,还有一个比较有用的回复,希望能作为参考。纠结要不要去美帝读博啦!
  Albert Dutch
  看来我们的作者有一段不那么愉快的PhD经历。
  碰巧我也有个PhD的学位,而且我在工业界也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我的经历跟作者可是大相径庭:我一直觉得自己很不错,而且PhD也是我美妙人生的开始。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很不错,而且又充满挑战,此外薪水也非常不错。确实有很多人可能拿着更多的薪水,但是他们中可能很少有人能像我这样喜欢自己的工作。这才是PhD的好处:你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事实上很少有人能像PhD学生那样幸运,能够既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又能开阔自己的眼界,还能学习到一些以后职业生涯中可能有用的技能。我对那些想读PhD的人的建议是:试着享受PhD的生活,如果不能的话,那就退出吧。
  Bowl Weevils
  其实这之中的问题,如果美国政府能够聘请一些跟学生相配的老师就能够解决。自1970年以来,美国的Phd产量增加了一倍,但与此同时,美国人也增加了一亿。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很年轻,而且社会的事实也告诉他们必须获得一个有质量的文凭才能活下来。
  虽然在这个国度中,大学生经常在抱怨说他们的班级太大,自己得到的关注不够多,他们中许多人表现的很绝望,甚至其中还有很多人连英语都说不好。但与此同时,我们又一直告诉这些PhD研究生们,他们其实并不这个社会需要,他们之前的工作其实并没有什么价值。
  学生们需要更多的教授,研究生也需要更多的教授,是谁在阻止他们的需求。
  Rand0
  "某位常青藤名校的校长在最近被问到关于PhD学生过量供应的问题是,他回答说,如果顶级的名校选择降低PhD的数量,其他的学校就会补上来。"
  也许这位校长的说法是对的。这篇文章中有一个问题没有提到的是,那100中只有16个找到工作的PhD,他们并不是来自像哈佛一样的名校。我相信哈佛的PhD们还是有很大的市场的,就像许多大学需要哈佛毕业生的名号出现在他们的职员列表中那样。此外,因为哈佛的PhD有很大的竞争力,哈佛的PhD项目还是很受欢迎的。
  这和法学院的情况类似,开办法学院有很大的市场,所以很多学校都选择开设法学院培养一大堆律师,但是却不管市场的需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最好的学生不应该去哥伦比亚大学念法学。在US News上排名前14的法学院毕业的学生,通常比其他的同类学校毕业的学生找到更好的工作。我的一个从顶级法学院毕业的朋友曾给别人建议说,如果你不能去到比Fordham(排34)更好的学校,就不要学法律。而我个人的看法,除了Fordham,甚至是Cardozo和Brooklyn法学院(排名52和67),从那里毕业都能够有好的出路。US News不仅给出了排名前103的法学院名单,他们还有一个"其他学校"的选项,那里有超过过80个学校是你交了学费可能什么都学不到的。这些都是很坏的选项,但是这不应该成为阻止一个有能力去哈佛学习法律的学生实现自己目标的原因。
  就像PhD的项目一样,不要因为没有地方去所以选择去读PhD(如果要交钱的话就更不要去了),这并不利于你长效的发展。不要去那些连自己的学生都不屑聘用的学校。但是如果你足够好,有能力冲击那些顶级的学校的话,我鼓励你去尝试。如果你拿着一个MIT的自然科学学位但是却找不到工作的,请联系我,我认识一些人,他们会很乐意投钱给你的。
  pmkim (这哥们一看就是搞研究的)
  作者的文章里主要有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就像作者在题目中就指出的,她认为读PhD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而且她还引用了一些薪水的统计数据来支持他的说法。这个观点从出发点上就有问题,没有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会为了加薪而去读PhD,而且作者提到的几项数据其实是众所周知的。在这个问题里面,或许对于工作的满意程度会是一个更好的评价标准。大学的教授有着相当高(全美最高)的工作满意度,在一些大公司的高层研究人员也有类似的感受(他们通常也有PhD学位)。如果这些人选择一些更挣钱的职业道路,他们还能有现在这样的满意度么?我持怀疑态度。
  第二,作者认为现在走出大学校园的PhD太多了。事实上,恰恰相反,PhD们的失业率远比本科毕业生,或是高中毕业生低。我能记起来的最新的数据,PhD的失业率一直稳定在2%一下(科学与工程的PhD)。不过确实只有一小部分PhD的毕业生选择继续留在学术界工作,最终成为教授,而更多的人选择了去公司开始一个新的职业生涯。
  再补充一个细节吧,所有我研究生班的同学都找到了很不错的工作,他们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留在了学术界,更多是在各种不同例如管理咨询,高科技,专利法,制药,财经相关的领域工作。
  读了PhD的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都觉得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是十分艰难的,但是这之中收获到的经验才让我有了之后更成功的职业生涯。鉴于作者的专业是生态学,我对你的遭遇感到遗憾,似乎我说的这一切对你并没有什么用。也许你想的只是赶紧摆脱这一切而已。
  原文地址:http://www.economist.com/node/17723223
  翻译:龚蕾
网站目录投稿:曼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