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理性看待大学生民工化就业


  就业乃民生之本。从衣食住行的生计层面上来说,农民工、大学生均享有公平就业的权利。但大学生作为我国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代表群体,他们的就业始终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压力,全社会有必要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理性思考和重新认识。
  正确看待大学生"民工化"就业现象
  每年的春运列车好似专为农民工、大学生开通的专用通道。这个通道总是显得繁忙和生机勃勃。二者拥挤其间,谁也没有想到他们会在某天一同挤进人才招聘会,为就业岗位进行竞争。
  目前,我国通过十年的高校扩招,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民素质,为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但在金融风暴下,中国也毫不例外地出现了工厂关停,农民工返乡;下岗再就业,困难重重:大学生离校,面临失业等困境。伴随出现的与农民工抢饭碗的大学生"民工化"就业新现象,社会上出现了"大学生人满为患"、"大学生等同于农民工"、"读书无用、人才贬值"等声音,使大学生就业之路更显艰难。
  今日的"饭碗"之争,与当年"制导弹不如卖茶蛋"的"脑体倒挂"现象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当前大学生"民工化"就业现象,直接反映的是目前劳动市场需求下降、供给过剩带来的就业压力,间接折射的却是人力资源总量供给矛盾、结构性矛盾及高等教育无序扩张、人才配置脱节断档等深层次矛盾实质,决非大学生人才贬值、等同于农民工那样简单。
  另外,大学生"民工化"就业现象,也反映出了一部分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务实、理性的回归。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出校门,经过劳动市场的二次筛选,不断流向次级、甚至更次级的劳动市场,这对于促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人才结构调整以及改变社会意识,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但是,眼前一些现象和反映出的问题不容忽视。方面是相对于我国十三亿人口总量本就缺少大学生,另一方面却是大学生就业率不断下降;一方面是国家急需一些专业领域的高端人才,另~方面却是大学生大量闲置,难以"人尽其才"。这现象并不是说明当代大学生难堪大用,而是向我们发出一个警报: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与创造者,大学生这一国家人力资源财富正在无情地被闲置和消耗着。"学历"与"技能"之争
  大学生与农民工的"饭碗"之争,也可以看作是"学历"与"技能"之间的短兵相接。然而,大学生的"民工化"就业之路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平坦。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众多企业面临的是如何生存下去的难题。他们需要的是"招之即来、来之能干"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工人,即便是大学生自降身价也很难在"身经百战"的农民工兄弟面前占到多少便宜,大学生严重缺乏职业技能这一短板已经在激烈的就业争夺战中充分暴露在人们的面前。在当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传授轻个性、重计划轻需求等为教育而教育的模式下,许多人将接受高等教育视为解决就业的一个过程,而忽视了接受高等教育是为了提升综合素养和培养技能的目的,导致大学生为学习而学习,甚至对自己所学专业、将来立命之本根本没有兴趣,结果文凭越来越高、证书越来越多,检验"学以致用"的技能却高不成低不就。因此出现大学毕业生因解决问题的操作技能不足或是改行就业、或是"回炉"学一技之长等现象,都不足为怪。
  不难发现,大学生们经过十几年的学历教育后,除了一纸学历之外很少具备应用的职业技能,这一点很多企业都深有体会。而农民工无论在基本技能还是在适应能力方面,都明显胜于大学生,且就业心态平和,往往能够得到一些企业在低层次岗位的青睐。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在"学历"与"技能"的选择中,企业还是选择了在技能方面略胜一筹的农民工。在这一回合的就业较量中,农民工获得了成功。
  当代大学生的"软伤"
  如果说在"学历"与"技能"这回合的较量中,大学生"技能"方面的缺失是落败的"硬伤",那么他们的另一处"软伤"也是影响其就业的重要因素。
  由于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表现出智商高、受教育面宽、文化素质较高等优势。但在社会意识、传统观念和个人教育的影响下,他们又在品格、情商、价值观等方面,表现出"骄"、"娇"共生,自私与个性并存等明显弱点。在求职和职场实际当中,当代大学生更多是看重职业带给个人的价值,而不考虑通过职业为社会、为企业创造怎样的价值;想到的是待遇和条件,却缺乏责任感和敬业奉献精神,这都让许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产生顾虑。此外,当代大学生自尊强脸面薄、缺少直面现实的奋斗精神。面对就业形势与压力,不少大学生处于自愿失业状态。既不愿意积极寻求就业机会,又不愿意从事一些力所能及之事,躲避在家沦为"啃老"一族。
  企业应理性吸纳大学生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细胞,是解决社会就业的最大载体。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目前已经成为吸收就业的主要渠道。这些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用人机制、管理理念都得到完善发展,成为吸引大学生就业施展才华的大舞台。
  当前,国内大部分生产、加工型企业提供的"白领"岗位相对有限,需要的是大量具备操作技能的"蓝领"人才。企业也更为愿意聘用拥有一技之长、具备操作技能的熟练农民工,表现出"来之即干,不唯学历"的实用主义。但这并非是企业的理性选择。尽管在农民工可以在短期内适应岗位,但从事的基本都是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在工作过程中很难有创造性的改进。可以说,在选择"农民工"或是"大学生"的过程中,更多企业看重的还是短期的生存问题,只是在危机来临时的权宜之计。企业应当清醒认识到大学生所具备的潜力和可塑性,以及综合素质优势,通过工作实践,将会快速转化成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因此,目前虽然企业发展多少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却是企业进行人才储备和人才调整的良好时机。目前已经有不少大企业纷纷走出国门,招揽人才扩充自己的精英队伍。待经济回暖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的用人需求将会发生从量到质的转变,企业将会把目光投向拥有高技能、技术型人才身上。届时,具有良好教育背景和扎实职业技能的人才将继续占领"求职高地"。
  在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势在必行的潮流下,活跃于各个产业链上的大小企业也必需进行有效的适应性调整。未雨绸缪提前做好人才储备与培养,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才将是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真正财富。
  本文编辑寇斌
网站目录投稿:妙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