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确掌握自考生自主学习理论依据,是有效实施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最近发展区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社会互动理论、元认知学习理论,分别对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学习交流和学习监控评价等方面产生影响,并提出相关规定。 【关键词】自考生;网络自主学习;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4)04-0009-03 【收稿日期】2013-11-17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11年"教育招生考试科学研究专设课题",课题编号为ZK1109382C038 【作者简介】刘凤存(1968-),男,山东滕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与成人教育基本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自主学习就成为教育心理学派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不同学派从多个视角提出了各具特色的观点与见解,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从实质上来说,自主学习理论产生与发展,是教育心理学领域对教与学关系、师与生关系和学习本质认识、发展和创新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模式。最近发展区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社会互动理论、元认知学习理论等为其提供了最为直接的理论支撑。 一、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确定自主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习者预期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或规格标准,尤其是对于处于"时空相对分离"状态下的自考生来说更为重要,可以使其集中一切精力参与到自主学习活动之中,以便保证学习活动沿着特定轨道逐步向预定任务迈进。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Vygotsky)认为,最近发展区是指"现实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差距,"是那些不成熟的、但有成熟潜在机能的能力与区域,即个体能力发展的最近一个区域范围"。[1]这一理论核心概念是"教学促进发展",前提条件是"学习目标高而可及"。这是因为学习目标如果在"现实发展水平"以下,由于轻易就可以达成,学习者感受不到能力提升,学习兴趣自然就不会增强。反之,学习目标如果在"潜在发展水平"之上,即使经过努力也不可能实现,学习者必定会产生挫折感,挫伤学习积极性,进而会降低自主学习动机。 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自考生比普通教育中的学生更容易遇到诸如对学习问题理解、学习媒体使用以及学习驾驭能力胜任等困难,因此自主学习目标确定不能够也不应该离开教师指导。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或集中面授途径对自考生学习速度和迁移能力进行测试,来界定其在相应时期所能达到的水平与能力,比较"现实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差异,以确保学习目标在"最近发展区"之内。 当遇到复杂学习目标时,教师要引导自考生在"最近发展区之内"善于将其分解为若干具体的、便于实施的目标,避免他们感到学习过于困难而失去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习潜力,不断提升知识水平和迁移能力。另外,由于竞争性或评价性目标情境,很可能会对自考生造成一定约束,很容易把学习体验作为获得某种外在结果的手段。因此,教师要引导学习者善于在"最近发展之内"自主设定略带挑战性的学习目标,将成功或失败的参照体系由其本人控制,自然会使自考生较为容易地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将学习体验作为获得内在激励的源泉。 二、依据自我效能感理论,激发内部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活动的直接动力,也是影响学习效果最重要的非智力因素。自主学习所具有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相对独立性特点,要求自考生必须将被动的知识传授转变为主动的学习探求,将外部学习动机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因为外部动机的动力来源于活动之外,作用效果较为短暂,而内部动机则来源于活动本身,其效果是持续、稳定和长久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 (Albert Bandura)将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个体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是对自己成功与否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项活动时,就会产生无穷动力,坚持不懈、集中一切精力去克服困难。自考生中绝大部分是在职人员,工学矛盾的突出性、师生面对面接触的缺少性以及外部学习动机的显著性,必然会造成个人对完成自主学习任务缺乏自信心。 教师通过精心选择学习内容、有意设置学习任务难度、特定安排单元测试、学习任务与进度,创造更多机会或可能让自考生获得成功,使其逐步摆脱教师指导,获得成就感;通过提供替代性经验,根据不同类型的自考生提供相匹配的榜样示范进行社会性认识比较,当其看到与自己具有相似性或者是比自己水平差的自考生获得了成功,就会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进而获得强大自信心;积极引导自考生将学业成功归因于学习能力、个人努力,将学业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学习策略应用不当等主观因素,就会使其致力弥补能力上的不足,坚信自己通过努力可以获得成功;鼓励自考生之间形成学习共同体,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相互关心、帮助和支持,使其对自身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性评价影响,学习伙伴的鼓励、称赞或赏识逐渐成为自身完成自主学习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自主探索知识网络自主学习内容通常以问题形式呈现,要求学习者能够借助于网络,通过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来完成学习过程,以便提高科学素质、提升创新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瑞士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认为,学习过程不是传递知识、不假思索地被动接受知识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整合各种知识经验过程。这一过程不可能由他人替代,要靠学习者深入思考和探索。[3]因此,教师是自主学习活动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学习者是认知主体,是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和创造者,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CAI课件、虚拟现实、仿真与动画技术,创设生动、直观、形象而接近实际的教学情景,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纽带和线索,帮助自考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所学到的新知识,促进自考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endprint 网络自主学习要求自考生要有问题意识,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围绕着某一问题展开探索活动,充分利用交互式学习环境和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对各种知识经验进行整合,通过深入思考、科学探究,掌握、发展与创新学习策略,建立有效思维模式,创造性地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思维能力。 四、依据社会互动理论,加强交流互动"人是社会性动物,渴望与别人接触,需要有社会交往,希望能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愿意融入某个群体并在该群体中得到他人的接纳与信任"。[4]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姆斯(Williams)认为,人的学习与发展发生在与他人互动之中,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与教师、学习伙伴和学习任务、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保持着一定动态性。[5]因此,学习不仅是个体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交往交流、参与分享和沟通的过程。 个别化交流互动是关键环节。网络环境下,自考生个别化交流互动是指自考生个人与网络学习资源的虚拟交互,强调自考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索发现,找出解决问题方案,实现学习目标。自考生可以在适当时间、合适地点,按照个人需要、利用学习资源、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通过网络查询、网页浏览、下载网上信息来与网络进行交互获得学习所需要信息,灵活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利用逼真的模拟环境和传统课堂条件下无法提供的、创造性的创设空间,运用人的自然技能对虚拟的显示进行交互检验,使自主学习取得成效。 社会性交流互动是有力补充。自主学习任务艰巨性往往靠个人力量无法得到解决,加之网络环境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决定了自主学习过程不应该成为独立学习、单打独斗的苦苦思索过程,社会性交流与互动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自考生之间交流互动。可以利用电子白板、中继会话或多用户会话系统来进行同步交互学习,也可以通过BBS、虚拟直播室或语音列表等进行异步交流活动。通过交流互动,自考生围绕某一主题或问题进行讨论,从而获取解决问题的圆满方案。另一方面,自考生与教师之间交流互动。自考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或疑问时,通过E-mail或其他方式向教师提出,教师就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予以回答;教师可以通过交互界面向许多自考生提出同一问题,通过交流空间展开讨论与协商,最后取得一致意见。 五、依据元认知学习理论,提升监控评价能力网络环境所带来的教育教学管理的相对弱化性、信息资源的无序性与随机性,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习者信息迷航和信息超载。要想顺利完成自主学习任务,没有一定的监控评价能力作为基础是难以想象的。 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Flavell)认为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既包括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又包含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评价和调节",[6]通过对认知活动的监控评价来间接地完善认知活动。 自我监控是完成自主学习的基本前提。网络环境下,由于外部指导和支持相对较少,自考生遇到困难可能比普通学生更多,要加强对自身学习行为活动的有意识关注。面临学习任务前,自考生要及时调整个人情绪,根据学习问题和实际能力,自行安排学习进度;在实际学习活动中,通过强有力的意志控制,顽强克服遇到困难、适时调整学习资源不利因素、及时排除外界干扰,将偏离目标的学习活动纳入正常的学习轨道,以便自我反馈、自我纠正,逐步向学习目标迈进。 自我评价是完成自主学习的根本保障。"学习结果是否达成既定目标,需要通过评价过程才能了解。因此,评价过程是不可缺少的"。[7]在网络环境下,评价对象可能是学习相关要素,如学习目标合理程度、学习内容难易比重、学习策略是否得当等等;也可能是学习总体表现,如学习持续时间、学习目标达成程度以及学习任务完成比例等等。评价方式应多以自我评价为主。可以及时检查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评定学习成绩,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出自我修改和完善学习计划。同时,教师评价和自考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可以作为自我评价的有力补充,以便有效克服自我评价片面性,有效保证评价结果客观性、公正性和正确性。 【参考文献】 [1]赵玉青,王新辉.最近发展区理论在自主学习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91-192. [2]吴国来,王国启.自我效能感与教学效能感综述 [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3): 74-80. [3]关宏,胡圣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成人自主学习的启示[J].成人教育,2007,(7): 33-34. [4]林春梅,黄秀梅,项丽娜. 大学生心理困惑归因初探: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解释[J].民族教育研究,2002,(2): 83-84. [5]林琼.社会互动理论对外语口语课堂教学的启示[J].攀枝花大学学报,2002,(2): 56-57. [6]刘培华,周榕.元认知与外语学习[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4):84-85. [7]董守文,张华,李雁冰.成人学习学[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4: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