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茉莉香片写作背景张爱玲的恋父情节和大叔控


  《茉莉香片》是张爱玲的一篇中篇小说,本文亦通过对言子夜的渴望,寄托了张爱玲对自己父亲的渴念,抒发了张爱玲无法用言辞表达的恋父情结。
  恋父情结,中译名为"厄勒克特拉情结"、"伊莱克特拉情结"、"奥列屈拉情结",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术语,指女孩恋父仇母的复合情绪,是女孩性心理发展第二阶段的特点。在这一阶段,女孩对父亲异常深情,视父亲为主要的性爱对象,而视母亲为多余,并总是希望自己能取代母亲的位置而独占父亲。这一情结的作用类似于男孩的俄狄浦斯情结。
  "厄勒克特拉情结"来源于古希腊的一个传说:公主厄勒克特拉的母亲与其恋人共同谋杀父亲,公主决心替父报仇,便怂恿自己的兄弟杀死了母亲。弗洛伊德以此来命名恋父情结。
  弗洛伊德认为,女孩在出生后,由于器官尚未发展成熟,需要依赖母亲以维持生命,并在母亲的呵护之下才有安全感,这种感觉会一直持续到以后的生活情境中,形成一种亲密的关系。
  为什么很多女孩会成为大叔控
  恋父情结,是很多人成年后很多年都走不出的一个魔咒。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问题,自己和亲密的重要他人的关系问题(比如某位特别亲近的男性领导、或者男性朋友),其实是由自己和父亲之间未解决的问题引发的。
  恋父情结是一种复杂的心理
  提到"恋父情结"(father complex),很多人以为它是指人们对自己的父亲怀有依恋、爱慕的感情,并因此会嫉妒和排挤母亲。但实际上,恋父情结并不是指"要和自己父亲谈恋爱"。恋父情结的概念比较复杂, 一个通用的概述是:人们拥有的一系列复杂的、针对富有男子气概的年长男性的无意识冲动。也就是说,恋父情结中的"父"并不是指真正的父亲,而是符合社会刻板印象定义(e.g. 阳刚、坚毅、有领导气质)的年长男性。(Mattoon, 2005)
  这份无意识冲动会影响恋父者与男性建立关系。冲动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的恋父者会渴慕、接近与欣赏年长男性,更偏向于人们一般认识到的恋父表现。而消极的恋父者会疏远、不信任甚至抗拒年长男性,比如专门与男老师斗嘴,或是莫名与男性领导关系紧张等等。(Mattoon, 2005)
  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不止女性有恋父情结,男性也会有。积极的恋父情结能帮助男性认同自己的性别,为自己是个男性而自豪,从而提高自尊。而消极的恋父情结会让男性感到与年长者存在竞争,恶化两人的关系。
  事实上,荣格与他的老师弗洛伊德之间关系的演变,正体现了男性之间的"恋父情结"。起初,荣格找到了比他大19岁的弗洛伊德,两人都奉对方为知音,荣格在给弗洛伊德的信中写道:"我希望能与你发展父与子一般的友谊。"后来,弗洛伊德将两人之间的争吵归咎为荣格"对父亲的抵制和反抗",最终他们分道扬镳。(Gay, 1998)
  一些男性在成年时,体会到的和伴侣之间的问题,和领导、朋友之间微妙的关系问题,源头一样可能是恋父情结。潜意识中希望从父亲身上得到的肯定,或者保护,或者引导,在他们成年后的关系中仍然发挥着作用。
  恋父情结的影响和表现
  受到恋父情结的影响,人们会在亲密关系中经历"强迫性重复"。强迫性重复指的是一个人反复不受控制地把自己置于"可能受到创伤"的情境里。受到恋父情结影响的人,比较不容易被"好男人"所吸引,而是会不知不觉地总是与某一类型的人(像父亲一样)产生深刻和强烈的互动,比如本能地爱上那些情感激烈、攻击性强的男人,并且想从对方身上获取那些在父亲身上没有得到的爱,即使不断碰壁、遭受虐待也在所不惜。
  因为潜意识中,他们认为如果自己最终能从像父亲那样的人身上获得爱,就能改写自己不被父亲所爱的"失败感",能证明自己值得被爱。
  另一些恋父者会出现"过度补偿"的现象,他们排斥那些与父亲相似的人,坚持要找一个与父亲截然不同的伴侣。他们认为,既然从父亲身上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爱,那么只要避开和父亲相似的人,就能得到幸福。在亲密关系中,他们会反复考察伴侣,将伴侣和父亲作比较,只要发现伴侣与父亲有一丝相像,他们就会开始不信任伴侣、准备逃离。
  不论是坚持找和父亲相似的伴侣,还是远离父亲一样的伴侣,都意味着"父亲"形象强烈地影响了他们的亲密关系。一个人选择伴侣时应考虑"Ta能不能给我带来幸福"、"我们相处起来是不是舒服",而不是"Ta像不像父亲"。
  恋父情结也可以作用于恋爱以外的领域。我们列出了几种恋父情结者会有的表现,你可以看看是不是符合对自己的描述:
  时不时把遇到的男性和自己的父亲作比较总是希望和比自己年龄大的男性进入亲密关系,或者隐秘的性幻想对象是某个比自己年龄大很多的男性。有时候,你会故意做出让你的伴侣失望的行为,就像年少时故意让自己的父亲失望那样。Ta不自觉地期待着伴侣会包容自己,甚至过分地包容自己,给自己儿时不曾得到过的关注和爱。即使学业、事业再成功,也觉得隐约有种缺少肯定的感觉,就像小时候很少得到来自父亲的肯定一样在和男性恋爱时,更倾向于找可以照顾你、有权势的人,而不喜欢照顾对方。但即使对方符合这个标准,也很难给你带来安全感。回顾从小到大和人的交往,发现自己下意识地寻找一个"权威男性"的存在(比如倾慕年长的老师、喜欢男性领导等等)虽然很渴求男性,但是内心里又觉得男性无法被信任,就像你觉得父亲永远不会给你你想要的东西。
  恋父情结的成因
  1. 成长背景:缺乏一个"好父亲"
  恋父情结的关键诱因,是成长中父亲的缺失(father absent)。有恋父情结的人会觉得当自己需要父亲的时候,父亲总是缺席。比如,Ta可能觉得生活中好像父亲常常不在身边。在那些"丧偶式育儿"的家庭里,父亲将养育孩子的责任都推给了母亲,也很少参与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事件,久而久之,孩子感到生命中缺乏父亲的陪伴。
  还有一种情况是,虽然父亲常伴左右,但孩子很难从他那里获得支持。一个有恋父情结的朋友说,她感到父亲太软弱,当她被别人欺负或是感到迷惘时,她没有办法向父亲求助,因为"反正他也帮不上什么忙"。等她长大后,她一直试着找一个"可靠、有能力"的伴侣,想体验被人照顾的感受——她在找和父亲相反的男性。
  长期空缺的感觉,让恋父情结者感到孤独是最令人恐惧的。所以他们很难忍受空窗期,可能会不断更换约会对象,或者在分手后,迅速找到下一段关系。有些孩子把父亲的缺席归咎为自己,认为是自己不够好,才会使得父亲远离自己和母亲,他们因此变得更低自尊、更害怕伴侣会像父亲一样抛弃自己。于是一旦发觉对方可能有一点远离的迹象,就试图紧紧抓住对方——结果可能把对方推得越远。
  但以上内容并不是说家庭里一定要有父亲,或是指责单身母亲家庭不能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爱。相反,存在父亲但不和家人有良好互动的家庭,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更多伤害。"坏父亲"对母亲的负面态度,会影响到孩子对男性的认识。临床心理学家Barbara Greenberg举例说,如果父亲是个酒鬼,对母亲的态度总是很差,女孩很有可能会认为,这就是婚姻、亲密关系的正常状态,打骂、酗酒都是"作为一个男人的正常的一部分"。她们在长大后会忍耐丈夫/男友对自己的虐待,认为要获得男性(父亲)的爱就意味着会被打骂,从而很难离开一段被虐待的关系;或是对男性失去信任,认为男性都和自己父亲一样暴力(Thomas, 2015)。
  2. 社会环境:
  恋父是父权文化背景下人们追求权力的捷径
  之前提到,恋父情结中的"父",指的是符合社会刻板印象中父亲定义的年长男性(e.g.阳刚、有领导气质、坚毅的男性)。人们欣赏和追求这种类型的伴侣,是因为在父权文化中,这类男性更容易掌握权力,而成为这类男性的伴侣就更容易分享这份权力。换言之,人们可能不是爱这位"父亲"似的伴侣,而是伴侣手中握有的权力。因为种种原因,人们没有办法自己获得权力,于是把自己对权力的渴求投射到一个具体的人身上。依附"父亲"即是获得权力的一种捷径。
  如果你被恋父情结困扰,该怎么办?
  如果你有受到恋父情结的困扰,意识到背后的根源是改变的开始。检查一下自己长期的关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是不是寻找的对象都有固定模式?是不是关系的发展与结束都遵循相似规律?你需要认识到一切都已经过去,即便你把你的大叔叫做"爸爸",你也并不能真的重新找到一个"父亲"。如果你已经习惯找"父亲"一样的伴侣,你可以参考身边朋友的选择,或者看看影视、小说中"别人家的男友",了解一段彼此对等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试着分析行为背后,是不是存在一些负面的信念?比如"我很弱,所以需要保护和照顾"、"我不够好,我需要人的引导"。反过来,你可以告诉自己"我能够独立地面对生活,即使没有男人,我也可以过得很好"、"我很好,我喜爱、欣赏自己"。通过积极地自我对话,学着抚慰与鼓励自己,而不必依赖于找一个"父亲"的形象去给自己安全感。
  此外,心理学家建议恋父者可以把寻找父亲的方向从外界转向内在——在自己身上发现"缺失的父亲"。人们可以把对父亲的渴望诉诸于保护和帮助他人,从渴望被引导变成提供引导。这样人们便不需要在他人身上寻找理想的父亲,因为他们自己就为自己成为了那个理想中的父亲。
网站目录投稿: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