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书记载,迎春活动是三千年以前的周代流传下来的。 《吕氏春秋·孟春》载‘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后汉书》记载:汉代立春这一天,京师百官都要穿上青衣,"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车旗服饰皆青,歌《青阳》,八情舞《云翘》之舞"。据说从汉文帝起,迎春时天子率先垂范亲自扶犁,躬耕于野,表示对春耕的动员。明清以后,各地"迎春"之礼,演变为"报春"之俗。必须由地方行政长官,组织皆穿青衣的队伍,游行于街,并设坛亲自主持报春仪式,先行祭祀神灵,后接受身穿彩服的报子‘服春"。上场者,一报"风调雨顺",二报"五谷丰登",三报"国泰民安"。每报群众则同声呼应。每来报者,均有赏赐。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有打春的"打春牛"习俗等。"打春"的同时,很多地方还举行"祭春牛"活动。 《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 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唐宋时围绕农业生产,又增鞭打春牛、送小春牛等俗。 民间习俗中的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之前一天正式迎春。 为了迎春,古人往往先在县城郊区选择一片风水好地,搭起"春棚"准备迎春。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于集中人群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 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迎春设春官,该职由乞丐担任,或者由娟妓充当,并预告立春之时。 有的地区,迎春活动是在立春当天举行,具体时间以历书表为准,有时在当日辰时,有时在子时半夜。迎春活动一般都在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伍中,抬上春官游行显威,前拥后挤,威风无比。并有报子、马弃等身着长袍马褂,或各样奇装异服,坐在二人抬的独木杠子上,边进行边做戏,打浑斗趣,引人发笑。 迎春的队伍由四面八方拥向春棚前集中,然后到县政府(县衙)报喜迎春。广东古代的迎春队伍中的人一律穿青色衣服,用青色车子、擎青色旗帜,人们吹着牛角号,唱着"青阳曲",舞动羽毛仪仗,跳着云翘舞,隆重举行迎春仪式。 旧俗立春前一日,与迎春相提并论的还有"报春"。所谓报春就是立春前一日以及立春当日,让人扮演成春官、春吏或春神的样子,通常是有两名艺人顶冠饰带,一称春官,一称春吏,在街市、里社道路上高声喧叫"春来哩"、"春到哩",将春天来临的消息报告给邻里乡亲。报春民俗的另一层用意在于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 无论士、农、工、商,见报春的春官都要作揖礼渴。报春人遇到摊贩商店,可以随便拿取货物、食品,店主笑脸相迎。 这一天,州、县要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前面是鼓乐仪仗队担任导引;中间是州、县长官率领的所有僚属,皆穿官衣;后面是农民队伍,手执农具,来到城东郊,迎接先期制作好的芒神与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礼。执事者举壶爵,斟酒授长官,长官接酒酪地后,再行二跪六叩首礼。 然后到春牛前作揖。礼毕,与来时一样热闹,将句芒(即芒神)、春牛迎回城内。 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 浙江地区立春前一日的迎春之俗十分热闹。立春前一日抬着句一n神出城上山,同时又祭太岁。太岁为值岁之神,坐守当年,主管当年之休咎,因此民间也多祭之。迎神时多举行有大班鼓吹、抬阁、地戏、秧歌、打牛等活动。从乡村抬进城后,人们夹道聚观,争掷五谷,谓之看迎春。 山东迎春祭句芒时,根据句芒的服饰预告当年的气候状况:戴帽则示春暖,光头则示春寒,穿鞋则示春雨多,赤脚则示春雨少。其他地区则贴春风得意等年画。广州地区则在立春前后,击鼓驱疫,祈求平安。 迎春报喜后,往往还有游春活动,各村各社的锣鼓队和仪仗队走在前边,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后边。边走边舞,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游行的队伍浩浩荡荡,十分壮观。游遍周围村庄,大街小巷。 游春的队伍进入春场(检阅场地)后,绕场游两圈,然后各自列队站在安排的场地上。此时,恭请知县老爷入春棚安坐,举行报春仪式。按传统的风俗,设有报春台,身着奇装异服的报子,手执红黄各色彩旗,上场第一报一‘风调雨顺",群众同声呼应;第二报—"五谷丰登",群众亦同声呼应;第三报一‘国泰民安",群众再同声呼应。每位报者均有赏。 有的地区,迎春的内容有所不同,如山西运城地区新嫁女,娘家要接回,称为"迎春,。临汾地区"迎春"则习惯请女婿吃春饼。 有的地区称为接春。如福建三明客家的拜春神习俗名曰"接春,’。交春之时,耕读之家在大门上张贴"迎春接福"、"春到家兴"、"春到福临"等红纸条幅以表迎接春神。 有些地区村镇立春日举办"迎春会",常找个十多岁的少年化装成一个官老爷,身穿纸官服,衣戴纸帽,脚蹬纸靴,骑着头牛,前往祭祀坛,带领百姓祈祷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沿途敲锣打鼓,放鞭炮以迎春天到来。 旧京时还有农家找一男童,穿青衣戴青帽,站在田野中,然后众农家敲着锣鼓,从田野里将小孩拜迎回来,叫做"迎春"。至今也有农家写些"迎春接福"或"春到家兴旺"等红条幅贴在墙上,并摆上果品或春盘,恭候春的到来。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历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参加的迎春庆贺礼仪。 迎春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迎春神句芒。传说句芒是伏羲的属神,是西方天帝少昊的儿子,名字叫"重",人面鸟身,四方脸,穿白衣,驾着两条龙。因为他掌管根食的供给。使百姓不会遭受饥饿;掌管金银财富,使国家充实;掌管人的寿命,使人类延年益寿,不致早亡。所以,人们很崇拜他,向他析福、祈食、祈财、祈寿。 因为迎春神活动中祭拜的句芒神是东方之神,所以古时的迎春神活动,都在城的东郊举行。迎春神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即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迎春神活动影响范围较大,后来成为世世代代的全民活动。 立春日,各州、县都要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迎春队伍由三部分组成,最前面是鼓乐仪仗队开道‘中间是州、县长官率领的所有僚属,皆穿官衣;后面紧随农民队伍,都执农具。迎春队伍浩浩荡荡来到城东郊,迎接先期制作好的芒神与春牛。众人到达芒神前,一起行二跪六叩首礼,然后由执事者举壶爵,斟酒授长官,长官接酒后浇在地上以示祭莫,再行二跪六叩首礼,祈祷风调雨顺。然后到春牛前作揖。礼毕后,将芒神、春牛热热闹闹地迎回城内。 将芒神、春牛迎回城后。面东,设供再拜,其间,有人扮句芒神,用彩杖鞭打春牛。谓之鞭春。此时,迎春仪式进入高潮,围观百姓纷纷跪拜。 春牛象征农事。由泥塑打底,黄、绿、灰等色纸裱糊,象征旱、风、水等各种天气现象。春牛腹中还装有象征吉祥如意的黄豆。在迎回芒神和春牛返回城中的途中,官府差役会开启春牛身上的机关,让黄豆从牛尾一颗颗滚落地面,百姓争相尾随抢拾。并以米、豆撒向春牛项背,谓之"打春"。有的人家还将抢拾来的黄豆打孔穿线,系在孩童手腕上,以消灾避祸。 随着迎春神活动的世代传承发展,后来,迎春神活动的地点也不只是在东郊了,宫廷内、府衙门前等地都有迎春神的活动。迎春神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有搭班吹鼓、抬阁、地戏、秧歌等。 毛南族迎春 迎春节,是老年妇女的节日。立春日午饭后,老人们身穿古服,各带酒、肉、糯米粑、炊具等,到事前择定的地方合伙烹饪,祭天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毕会餐,摆谈本寨情况,评说某家媳妇敬老尊贤、家庭和睦等。饭后唱歌,尽兴而归。她们做饭可以请男人帮忙,但不准他们插嘴或妨碍自己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