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国内研究综述


  摘要:近年来,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研究越来越深入,其关键内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也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企业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既是其内部控制执行效果的反映,也是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文章对近年来我国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我国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研究和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内部控制缺陷 信息披露 经济后果 研究综述
  我国财政部等五部委于2008年5月、2010年4月相继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正式进入强制披露阶段。随着内部控制相关研究的深入,内部控制缺陷作为内部控制评价的关键环节,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2010年是内部控制建设的转折年,因此本文选取2010—2016年发表在《会计研究》《审计研究》《南开管理评论》等国内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对国内关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归纳强制披露时期相关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一、关于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研究
  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是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一个核心问题,《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只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并没有规定具体标准,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操作性的细节问题,学者们在这方面也做出了相应的探索和研究。
  (一)关于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技术及框架的研究。杨有红、李宇立(2011)认为必须厘清内部控制缺陷的本质和内部控制的局限性两者之間的共性与区别,才能保证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科学性。王惠芳(2011)通过实证分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现状,从理论、规范和操作三个层面指出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存在的困境:理论前提方面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和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界定,规范标准确立方面为原则式和规范式认定的选择,实践判断方面为内部控制缺陷程度的划分,最后在此基础上重构了缺陷认定的基本框架。石意如(2012)通过分析内部控制缺陷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提出了认定内部控制缺陷的三分法,即规则性缺陷、偏规性缺陷和行为性缺陷,最后对各类缺陷认定的基本标准进行了阐述。李宇立(2012)从管理层的视角对内部控制缺陷识别与认定的技术路线进行了探讨,认为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以识别为基础,而缺陷识别与认定是敞口风险与可容忍度相对比的过程。
  (二)关于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的研究。丁友刚、王永超(2013)从重要性和可能性两个维度考察了沪深两市2011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定量标准的制定情况,同时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定性标准的制定情况,发现存在许多问题。石意如(2014)在考虑了内部控制缺陷空间结构和时间性的基础上,设计了以定量认定为主的缺陷认定标准,将内部控制缺陷划分为层次性缺陷、规模性缺陷和持续性缺陷,并针对组合缺陷设计出"三维"认定模型定量认定内部控制缺陷,提供了一种操作性更强的思路。林兢、苏金香(2016)依据COSO的新框架,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和判定进行了探讨,从公司和账户两个层面构建了内部控制缺陷的具体认定标准体系,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依据。
  二、关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主流观点认为影响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因素主要有:公司组织结构特征(如公司规模、上市年限、业务复杂性、子公司数量、兼并重组、总经理兼任董事长等)、发现并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动机(如审计委员会特征、审计师质量及其变更、财务报告重述、管理层权力等)等。
  (一)公司组织结构特征。刘丽芬、沙威(2012)认为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拥有的子公司数量更多,上市时间更长,公司近期经历兼并和重组的可能性更高。孙慧慧(2012)的分析表明企业内部重组、上市年份与组织架构缺陷显著正相关;企业规模、分部数量、总经理兼任董事长与组织架构缺陷显著负相关。韩丽荣、盛金(2013)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运营状况更加复杂、兼并重组更加频繁、对内部控制建设投入资源较少。李璇(2013)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董事长的任职时间越长、子公司的数量越多、企业规模越大,越不容易出现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董事长兼任总经理、国有控股、西部地区的企业更容易出现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李越冬、刘伟伟(2014)发现企业自身的特征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重大影响,具体包括企业的变化性、业务的复杂性、企业上市的时间、获利能力、资金投入的可能性等。
  (二)发现并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动机。刘亚莉等(2011)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公司治理特征角度看,当年刚设立审计委员会、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的公司,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更大;从外部审计特征角度看,事务所更换频繁的公司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更大;同时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重述报告的比例更高。董卉娜、朱志雄(2012)研究了审计委员会特征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认为审计委员会设立的时间越长、规模越大、独立性越强,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性越小。叶陈刚等(2013)认为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财务报告重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公司规模、出具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赵息、徐宁宁(2013)研究认为,管理层的权力越大,其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的机会主义动机表现就越强烈,越倾向于隐瞒公司已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杨程程、程小可(2015)通过构建OLS模型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高管薪酬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认为高管薪酬水平较高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缺陷。郭军、赵息(2015)研究了董事会治理特征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其中,董事会独立性的影响不显著;董事会的团队异质性越高,审计委员会设立时间越长,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越小。程小可等(2016)探讨了事务所规模、审计任期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
  三、关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经济后果的研究
  (一)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审计。这方面研究主要集中于内部控制缺陷及修正与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主要观点认为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费用正相关,内部控制缺陷的修正则与审计费用负相关,但结论略有不同。其中,盖地等(2013)从截面和跨期两个视角对上市公司样本数据进行检验,发现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其审计费用会有所增加,而修正内部控制缺陷则可以降低审计费用,但效果并不显著。李寿喜等(2013)基于销售业务视角进行探索,得出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费用正相关。张红英等(2014)从审计师的角度进行研究,发现会计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公司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费用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而内部控制缺陷修正与审计费用显著负相关。
  (二)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财务报告质量。齐堡垒等(2010)利用会计稳健性、应计质量和财务信息价值相关性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构建模型,同时加入内部控制缺陷代理变量,对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其会计稳健性和应计质量均显著低于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但是这两类公司财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差别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证实。随后,田高良等(2011)利用净利润和账面价值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来定义会计价值相关性,探索内部控制缺陷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投资者能够意识到内部控制缺陷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并做出有效反应。
  (三)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资本成本。公司资本成本主要包括权益资本成本和债务资本成本两方面。权益资本成本方面,程智荣(2012)采用PEG模型进行衡量研究,得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越高,权益资本成本就越低;郭雪萌等(2014)认为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其要求的权益资本成本更高,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低的情况下这种影响会更加显著。债务资本成本方面,主要观点认为公司存在内部控制缺陷时会有较高的债务资本成本,而且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越严重,债务资本成本就越高(孔凡峰,2012;王虹静,2016);刘中华等(2015)选取2008—2012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发现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其受到的信贷约束会加剧,从而导致债务资本成本提高,内部控制缺陷的修正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贷约束。
  (四)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公司绩效。关于二者的相关研究结论并不相同。有学者认为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内部控制缺陷披露越充分,越有利于提高公司业绩(盛常艳,2012)。也有学者认为二者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如杨秀岭(2013)的实证研究结果;许灿等(2015)选取纺织业上市公司2011—2013年数据为样本进行分析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五)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其他。
  1.个人投资者风险认知方面。迟国华等(2012)采用实验研究方法,运用心理学相关理论,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机理层面进行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的严重程度对个人投资者风险认知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同时还通过对管理者的信任间接影响个人投资者的风险认知。
  2.企业投资效率方面。张超等(2015)认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对特定企业提高投资效率有显著影响,上市公司在披露前期存在过度投资的行为,而在后期这种倾向会有所减弱。蒙立元等(2016)认为存在融资约束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披露有助于提高其投资效率;同时,强制性披露比自愿性披露对投资效率的影响更显著。
  3.其他方面。常启军等(2015)研究发现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发行公司债会获得较低的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谢凡等(2016)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与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呈负相关关系,并且这种相关关系会受到公司规模和上市年限的影响。
  四、关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现状的研究
  相关文献普遍认为我国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总体质量不高。林斌等(2012)对上市公司2011年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披露比例远低于美国。孔敏(2013)以2011年6月—2012年6月深市财务报表重述的企业为样本,分析这些企业财务报表重述的事项和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建议。侯增辉等(2014)对深市2011年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发现存在披露详略程度不一、缺乏缺陷认定标准、评价依据选择空间大、披露内容侧重点各有不同等问题,并分析原因给出相应的建议。赵耿等(2014)将2011和2012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情况分为13类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存在披露不具体、不完整、不规范、缺乏可比性等问题。
  五、研究展望
  根据上述对文献的梳理和总结,本文认为未来关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目前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技术和框架构建上,关于缺陷认定具体标准的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其次,目前内部控制缺陷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成果已较为丰富,未来的研究还有待学者们从更加细致、更加广泛的视角展开。第三,关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经济后果的研究,虽然研究视角很多,但是缺乏系统性,以后的研究可以在已有领域内纵向深入、同时从公司内外部结合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横向扩展。最后,随着新制度的深入执行,可以获得更加可靠的样本数据,这也为未来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数据基础。S
  参考文献:
  [1]齐堡垒,田高良,李留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与财务报告信息质量[J].管理科学,2010,(8).
  [2]王惠芳.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现状、困境及基本框架重构[J].会计研究,2011,(3).
  [3]迟国华,张传财,韩洪灵.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对个人投资者风险认知的影响:一项实验研究[J].审计研究,2012,(2).
  [4]杨有红,李宇立.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认定与报告[J].会计研究,2011,(3).
  [5]石意如.内部控制缺陷三分法认定[J].财会月刊,2012,(5).
  [6]丁友刚,王永超.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研究[J].会计研究,2013,(12).
  [7]石意如.企业内部控制缺陷"三维"认定模型[J].会计之友,2014,(26).
  [8]郭雪萌,张晓玉.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響研究[J].会计之友,2014,(29).
  [9]张超,刘星.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与企业投资效率[J].南开管理评论,2015,(5).
  [10]吕伟伟.我国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商业会计,2016,(18).
  [11]王虹静.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债务资本成本关系研究[J].会计之友,2016,(15).
  [12]谢凡,曹健,陈莹,李颖.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经济后果分析——基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强制实施的视角[J].会计研究,2016,(9).
网站目录投稿:碧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