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赵匡胤还是挺有意思的,其实赵匡胤也不容易,好不容易建立了宋朝完成了统一的局面,但是这个江山却又落入到了别人手中,话说这个赵匡胤的后代好像过了180年后才把大宋的江山拿回手中了,那么这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呢?还有这个赵匡胤的皇位又是怎么丢掉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吧! 赵匡胤后代拿回皇位具体时间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让位于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高宗赵构养子赵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 金兵少数精锐骑兵发动闪电战,突袭北宋都城。被北宋士大夫、国民鄙视到极点的所谓"八十万禁军",战斗力果然是个渣,只不过这个渣的程度,比文人士大夫国民的预想更加不堪,连所谓能占的"西北禁军"一样渣,小种经略相公一战身死。整个赵光义的血脉就只一个赵构幸免于难,而且因为受惊吓失去生育能力,只能收养赵匡胤的后代为养子。 赵匡胤皇位是怎么丢掉的 赵匡胤的皇位不是自己丢掉的,也不是不想传给儿子,而是受客观条件限制,无法传给自己的儿子。 1、受限于对杜太后的承诺 金匮之盟与陈桥兵变、烛影斧声并称宋初三大疑案,历代对此争议很多,众说纷纭。大体上分为"独传约"和"三传约"的区别。独传约:即太祖传位给太宗。三传约:太祖传给太宗,再由太宗传给廷美,廷美再传太祖儿子德昭。鉴于五代诸帝在位时间最长不过10年,平均在位不到4年,杜太后临死要求立长君的遗言,完全有可能发生。但就算是这样,也未必会写成誓约。从赵匡胤的作为来看,杜太后临终时所谓"金匮之盟"的口头协议应该还是有的,只是没落实到书面协议,在前期对赵匡胤也确实产生了影响。 但因为只是口头遗言,不是书面誓约,太祖始终没有确定储君之位。在杜太后去世后的月余,赵光义以泰宁将军节度使、大内都部署的身份被任命为开封尹、同平章事。对赵光义看似平常的任命,其中隐藏着玄机。在五代时,凡皇位继承人都要先照例被封为京城尹,所以,赵光义此番受封,无形中透露出赵匡胤欲传位于他的信息。其间因为赵普的阻挠,那时的宰相赵普根据历代的殷鉴,是反对传弟,力促赵匡胤传子的。太祖本人的不甘心而导致迟迟没有明立储位。赵匡胤会有上述的举动说明他在皇位继承上是受到某种约束的,但又不像是在履行书面誓约那么正式规矩。 2、宋太祖赵匡胤的应对策略 开宝六年,德昭已二十三岁,到了完全可以传位的年龄,赵匡胤却拒绝了赵普的建议,按前朝惯例将光义晋封为晋王,确定了其作为准皇储的地位。在策封晋王的同时,德昭被封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宋太祖这个行为就值得玩味了,应该是面对晋王羽翼渐丰和在开封盘根错节的势力时,针对性的进行假装忽视和纵容,好让赵光义因此而忘乎所以,直至自取灭亡。并开始注重培养自己的儿子赵德昭的势力。这代表随着德昭、德芳的逐渐长大成人,太祖传位于子的心思开始活泛。谁不想把大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呢?由于不是正式立储,皇位传承仍旧可能会有变数。 3、赵光义羽翼丰满尾大不掉 再就是赵光义已尾大不掉。自公元961年宋建隆二年始,赵光义就开始担任开封府尹,掌管东京达十三年之久,网罗了大批的人才入自己的官署,号称:"南衙",据考证,包括:宋琪、石熙载、窦偁、柴禹锡、程德玄等共六十六人。南衙仪仗每次出行,灿若图画,开封人都赞叹说:"好一条软绣天街"。 足见赵光义已羽翼丰满。 宋太祖无奈之下只好在赵德昭二十六岁时的开宝九年,祭出迁都一招,结果遭到群臣和晋王赵光义反对,因为倘若迁都洛阳,代表着赵光义在开封多年的苦心经营将化为泡影。由此也从侧面证明这时赵光义党羽和势力的强大。既然迁都不成,赵匡胤只好转而继续培植德昭,同样在开宝九年,把接待吴越国使臣的事情交给了赵德昭,很多人觉得没什么,要知道在这之前接待吴越使臣这类事都是该赵光义做的。 不过所有的一切都在开宝九年戛然而止,就在开宝九年的冬天,赵匡胤因为烛影斧声被敲破核桃暴亡。赵光义即位,在开宝九年还有九天的时候改元为太平兴国元年。应该说对于太祖的心思,赵光义是心知肚明早有觉察的。于是在开宝九年,当太祖用德昭逐步取代光义的职权时,孤注一掷先下手为强。 4、对宋皇后的行为该怎样理解 宋皇后于太祖暴死后第一时间想让王继恩去找赵德芳,只能说明:一、宋皇后为了避嫌,毕竟德昭和宋皇后年龄仿佛。二、宋皇后和德芳更亲近,与德昭不睦。三、也或是赵光义使用的离间计,用以离间宋皇后、德昭、德芳这同一个阵营,三者之间的关系,毕竟《太祖实录》无论是新录和旧录,都已经被赵光义篡改过了。并不能就此依据表明赵匡胤心目中的接班人是小儿子德芳。毕竟其时,以培植了三年的德昭的实力对垒赵光义尚嫌孱弱,又遑论德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