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是寻常事,繁华静处遇知音』 中国人极少有不知道孔子的。从读书以来,孔子,这个有志老年便频繁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孔子问道、周游列国、授业解惑……《史记·孔子世家》和《论语》为我们勾勒出这个先秦教育家、哲学家的一个清晰的人生轨迹。可你要是问大家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大多数人一定会说:一个命运坎坷、仕途多舛而又喜欢大发议论的迂腐老头,经常会说出一些如今看来十分雷人、十分迂腐的言论。其实呢,孔子的很多名言因名气过盛、解读过多而常为人误解,甚至很多成为当权者用来愚民的真理。然而经过千年很多很多儒者和哲人的解释,这些名言的真相往往是令人吃惊的,有些甚至与你理解的意思相差不啻天壤。换言之,真正的孔子远远不是想象中的迂腐,反而有些像苏格拉底似的智慧老人,他只是在追寻真理和知识的道路上一直走着……以下跟着慢师傅一起去看看,到底孔子说的哪些被我们深深的误解了。 I | 以德报怨 以德报怨 原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释义: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该咋办咋办,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 慢师傅案:其实这句话是指:用道德公正的眼光看待与别人的仇恨,可如今常常被人用作去劝人放下,殊不知"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其实孔夫子也没那么愚昧的啦,他其实极力反对打完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的感化做法的。(不过,我们也应该注意,还有很多人了解到的以德报怨是老子《道德经》里的,里面确实原原本本地说过的,但老子之言一向容易遭人误解,原因是老子行文用字都古奥离奇,常和一般字面上的用义不同。因此我们不必转牛角尖。) II |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原文: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论语·阳货》 释义:"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讲述的是相处之道,大概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了就会怨恨。(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女"同"汝",也就说当事人与小人难相处,但纵观全文,"小人"指一类人,那"女子"不该只专指当事人,这种说法略微牵强,今不取。) 慢师傅案:一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却没有几个男人能说出后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其实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理解"小人"这个概念,《论语》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现了二十四次"小人",这些"小人"其实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这是相对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而此处的"养"字,则指的是相处的意思。 所以慢师傅表示,这句话还真不是歧视女性,可历史上这句话经常被引用为孔夫子不尊重女性,实在是大谬呀,所以有时候话一定要说明白,不然很容易被人断章取义。 III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文: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篇》 释义:其实一般来讲,我们更多会理解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但实际上,是这个意思:"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 慢师傅案: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侯的文章,便要再经过一个"句读"的过程,即是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可能相对愚民权术的解释,这个解释似乎更接近"有教无类"的孔夫子吧,起码像个哲学家说的话。 IV | 愚不可及 愚不可及 原文: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 释义:孔子说:"宁武子在世道清明的时候就展示自己的才华,做一名智者;世道浑浊的时候就装傻,做一个愚者。做智者是简单的,大家都能做到,但是能装傻,这是一种高明的举动,却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啊。"原来这是孔老夫子在称赞一个叫宁武子的人,宁武子是春秋时期卫国很有名的大夫,经历诸多变故,但宁武子却能够安然无恙地做两朝元老。所以孔子很佩服他这种明哲保身的处事方式,于是用"愚不可及"这四个字给他以高度评价。 慢师傅案:这个成语曾经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愚蠢到了极点,别人都赶不上。但孔子口中的"愚不可及"却并非是这个意思。下次再有人指着你说愚不可及,你一定先哈哈大笑,然后偷偷告诉他正确的含义,以免贻笑大方。 V | 老而不死,是为贼 老而不死,是为贼 原文: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论语·宪问》 释义:孔子说:"年幼时不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长,长大后又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成就,年老了还迟迟不死,这样的人简直就是世上的祸害。" 慢师傅案:这句话用流行的话来讲,就是: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但如今却被很多不愿赡养老人的不孝子女所曲解,也有被拿去形容一些精明奸诈的老人。试想孔子如此注重"孝悌之义"的人怎么可能说出那种被千夫所指的话来呢。 VI | 言必行,行必果 言必信,行必果 原文: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 释义:孔子说:"说出的事一定可信,说了就一定守信用,一定办到,这是个浅薄固执的小人呀。" 慢师傅案:这句话一直以来被当做"君子之道",但其实与孔子的想法相左。这句话前面半句,从字面上的理解一点都没有错误,可是再看到后半句:硁硁然小人哉,就知道其实孔子是不大看好这样的人的。正印证孟子所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惟义所在"解释为:只要合乎道义。 VII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释义: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慢师傅案:而台湾的曾仕强教授解释道:"在人的十五岁时候决定学习的方向,三十岁的时候确定一生的原则,四十岁的时候对人生的目标不在动摇,五十岁的时候明白命运是自己造就的,六十岁的时候广泛听取多种意见,这样到七十岁的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就绝对不会做出逾矩的事情。" 虽然两者解释略有差异,可终究对于这个关键词"立"是一样的,都是立的不是事业、不是家庭,而是人自己。这是一种自我的觉醒,是人格的独立,是自我把握自我相信的起始。 转眼,即将迎来新年,想必不少父母亲戚们又要拿出这句话来说事儿,看完以上的意思,你终于可以趾高气扬地回过去了。 VIII | 学而优则仕 学而优则仕 原文: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释义:子夏说:"事情做好了,可以总结经验,从中学习,取得进步;学习学好了,就可以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做事中。" 慢师傅案:"优"指的是悠闲,学有余力。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习"不是复习,而是演习,实习的意思。出仕就是"时习之"的途径之一,也就是把所学的、所修的东西应用到从政的实践之中,但是,修身学习是无止境的,从政可以更好地修身,也可以更好地推行仁道。所以这句话讲的是实践和理论的辩证关系。 这句话被多少中国父母视为家训:"你好好读书,将来才能考上公务员!""读好书才能有好仕途!""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这些理解都不对。 IX |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原文:子曰:"知者乐(yào)水,仁者乐(yào)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lè),仁者寿。"——《论语·雍也》 释义:孔子说:"智慧的人乐于像水一样,仁义的人乐于像山一样;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又译为,孔子说:"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仁者之乐,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 慢师傅案:这句话虽然译本很多,可最本质的意思还是很明确的,硬是断章取义,说"智者乐水",聪明的人喜欢水,"仁者乐山",仁义的人喜欢山,那就未免太把孔夫子当成一个逗比老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