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海想开家包子店,经过反复考察,他在闹市上选择了一个空门面,这里店铺林立,人流熙攘。包子店开张后,由于采取了"买五送一"的促销手段,加上包子的味道的确不错,在最初的半个月里,每天都是顾客盈门。可是,仅仅3个月后,他就不得不忍痛转让了店面。 包子店为何如此"短命",主要败在以下三个方面: 未算成本盲目开店 由于求店心切,赵大海接手时,除交了2800元的店内设施费用,又被原店主以拆除部分设施为威胁追加了1000元的室内"装修费"和"设备费"。最终,赵大海以高于预估价1/3的价格盘下了店铺。 赵老板想一炮打响。通过熟人介绍,他从一家老字号的小吃店以2000元月薪的价格挖来了一名厨师。为了应付就餐高峰,赵大海又以月薪700元请了三个帮手。这样一来,包子店仅人工开销每月差不多4000元。起初,赵老板对此不以为然:只要每月不少于10000元的营业额,这些成本都不算什么。后来生意每况愈下,成本负担才显现出它的真水性——不精打细算、盲目求大埋下了经营上的败笔。 失败分析:转行新生意应稳扎稳打。开店一般都要经历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的过程,想一口气吃个大胖子,不仔细推敲经营成本,最终只会力不从心,难以为继。 销售定位产生冲突 为了将周围顾客都拉过来,赵老板在未开业前,印制了比较精美的广告,突出宣传了其"宫廷包子"系列。他还根据现代都市人讲卫生、求舒适的就餐特点,将近50平方米的店铺一分为二,加工区置后,前面的就餐区更换成美观舒适的塑料桌椅。 开业的当天,店里"香菇肉馅"、"海鲜馅"、"鲜肉馅"等品种果然吸引了周围的白领和机关工作人员,一部分讲究生活质量的老年人成了主导顾客。尽管每个包子的定价为1-3元不等,但包子个大、量足、馅精,买者踊跃。新鲜劲过去后,顾客开始挑剔了:一是嫌定价偏高,觉得没达到"物有所值";二是一些老年顾客细嚼慢咽,挤占了有限的店面,包子蒸熟需时间,年轻人缺乏久等的耐心,想随买随走。两大客源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结果导致绝大部分年轻顾客流失。 失败分析:年轻人和老年的消费习惯很难统一,做好市场要研究不同顾客的消费特点,弄懂能稳定客户的"卖点"。 内忧外患遭狙击 赵老板"大手笔"的气势,给周边的几家店造成了压力,他们之间形成了合力。为了抗衡,几家小包子店心照不宣地推出了自己的"宫廷包子",把价格降到每个1元左右。一些老年顾客尝过后,觉得味道也不差。为了少走路,他们就近购买。再加上这些小店主不断改善售卖方式,对出行不便的老年顾客送货上门。这样一来,又分流了赵老板近半数的老年顾客。 销售不畅,赵大海以拖延帮工的工资、减少厨师的薪水来降低经营成本。员工表示不满却没有结果,大师傅开始在工作上敷衍,原来两个很得力的帮工不辞而别。疲于应付内忧外患,他亲自负责采购原料也没有认真把关。在苦苦支撑了3个月后,因客源不足,员工和老板貌合神离,包子店草草收场。 失败分析:做生意要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最好有与对手不同质、不易跟风仿冒的产品,这样才能真正避开竞争锋芒。做饮食和办企业一样,要找志同道合的人合作,老板和员工不仅仅是一种"雇佣"关系。这样,在经营不利时,才能让员工着眼长远,与老板同舟共济,共渡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