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企业是否应该履行社会责任一直备受争议,当前学术界主流观点主要分两类,一方认为社会责任与经济责任互相对立,违背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另一类认为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提高企业收入,帮助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内容;发展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称CSR)的概念自问世以来,学者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已有数十年之久。随着社会观念、科技的发展,CSR的概念和内涵还在不断丰富和深化。不同领域、行业、群体对CSR的理解有很大差异。比如,在对医药企业社会责任价值创造机制的研究中发现医药企业如果积极履行CSR,客观传播企业所做出的慈善行为,有助于提高顾客的品牌忠诚度和购买意向,从而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齐丽云,尚可认为不考虑行业实际,仅靠专家经验选取评价指标不合理。基于此,利用"R聚类+变异系数分析"的办法选择指标,构建专属于交通行业的CSR评价模型[1]。各行业通过自身的实践案例不断扩展企业社会责任的边界,但同时又存在着行业局限的弊端。 当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立观":学者卢代富把CSR定义为企业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所承担的维护与增进社会利益的责任。他把企业的非股东利益相关方作为企业义务的相对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指企业的道德义务和法律责任,社会责任与经济责任是相互对立的[2]。另一类是"包含观":黄速建在对CSR做界定时指出,企业在本质上就是追求经济目标的组织。因此,企业的社会责任包含经济目标,任何维度的执行活动都离不开经济目标的实现,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企业社会责任都应该是统一的。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 企业社会责任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行业领域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早期,人们认为CSR包含商业道德和增加社会福利,后随着国家资本主义的兴起,CSR理论在新时期被提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这时期相继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好的企业应该综合考虑股东、员工、消费者等各方利益;三重底线理论,主张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维度来分析企业社会责任。此后还衍生出很多新的概念来补充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空白。比较典型的有"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这个概念主张不应过分夸大CSR,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应该是统一的,需要通过长期动态的系统思维来思考;另一个是"社会责任分级理论"。归纳学者们关于社会责任的看法,可以发现其具备的共同点如下:一是企业经济责任是其他责任的基础,只有保证企业获得正常的经济利润,才能促进其他方面的活动有效展开。二是企业在从事生产运营的过程中,不得妨害社会发展、环保、社会利益,这是企业作为企业公民应该内化的道德取向。 经归纳,当前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责任。企业的本职工作是创造利润,扩展规模,提高收入。这既是对股东负责任的表现,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物质基础。如果企业没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就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承担慈善活动、升级环保设备、维护安全生产等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因此,经济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是CSR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会与道德义务。企业公民是企业的一个重要的社会角色,企业有责任承担起慈善捐助、扶贫赈灾、发展落后地区教育、牵头公益活动、保护弱势群体权益、实施国际援助等方面的义务,在履行社会与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完成对国家和人民回馈。 (3)环境责任。过去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不注重环境保护,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仅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而且还会排放废气废水废液等有害物质,严重损害自然生态,危及生物健康。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苏醒,要求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为响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思路,企业应该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提高环保意识,升级环保设备,严格遵照法律法规要求处理排放物,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4)安全责任。安全生产是企业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任何时候都是第一位的。如果忽视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极易导致安全事故,引发恶性事件。为员工提供常态化安全生产培训,定期检测生产设备的运行性能,做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就能有效减少事故发生率,确保生产活动安全高效。 (5)员工发展责任。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在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化矛盾突出的当下,完善职工培训制度,提高员工职业技能,做好人才服务工作,提高企业员工待遇和薪酬福利,是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的重要举措。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 1924年,欧利文·谢尔顿(Oliver Sheldon)出版著作《管理的哲学》,书中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4]。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该包括道德因素,企业经营者应该同时满足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需求者,不应该只是从股东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也必须被重视。到20世纪70年代,阿奇·卡罗尔提出"金字塔理论",即企业应承担经济、法律、伦理、慈善四个方面的社会责任[5]。 进入21世纪后,企业社会责任的表述呈现多元化、国际化、标准化的趋势,很多国际组织都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更精确的定义,丰富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表述:联合国全球契约(Global Compact)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应该遵守"全球契约"十项原则,其中包括人权、劳工、环境、反腐败四个方面。世界银行(World Bank)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方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涵盖双方的关系、各自价值观、是否遵纪守法、人权保障、社区和环境等方面,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方生活品质,坚持可持续发展而做出的一种承诺。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一直停留在概念,是非的探讨上,没有更深入的研究,以此为背景,Frederick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回应观",他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怎样为企业构建一套真正适合的体系,可以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工具方法来指导企业行为,以此对政府、社会、环境做出正向的回应。他的研究推动学术界开始重视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齐丽云,尚可,王伟楠.交通运输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科研管理,2018,39(4):102-112. [2]卢代富.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界说述评[J].现代法学,2001(6):143-144. [3]国家工商总局企业注册局,信息中心.全国内资企业生存时间分析报告[R].北京:国家工商总局企业注册局,2013. [4]Olive Sheldon.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M].London:Isaac Pitman Sons,1983. [5]Carroll,Archie B. 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9,4(04):497-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