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江丽 白春梅 冯瑶瑶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农业经济已从传统的手工劳作模式向节能环保、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在发展,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强度。本文就信息化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加快农业经济信息化的具体措施。 關键词:农业经济;信息化;信息技术 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总体趋势。我国要想跟上社会发展的速度,不仅推进工业信息化的发展,更要加快农业信息化的步伐,使得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农民生活方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整体提高农业经济的竞争力,推动整个社会经济更加稳定持续发展。 一、信息化概况 信息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为主的智能化工具,提高人类各种生产、生活及各种行为方式的效率,推进人类进步,从而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农业经济信息化是指在农业教育、农业生产、农产品的销售及农民生活等各环节中,广泛积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电话、电视、互联网、自媒体等等将农业科技信息传递给农民,或通过这些媒介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及销售速度;也可通过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精准度和生产效率,从而使得农业经济快速增长的模式。 二、农业经济发展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意义 (一)可以有效规避农产品交易风险,保护农民利益 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使得社会生产、销售、消费等环节都是在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规律下自发进行调节,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让生产者、消费者及时、准确的得到可靠的信息,保证生产的安全性和消费的安全性。所以,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中的应用,也使得农民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自发的调整种植产品品种和数量,也能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快农产品的交易,从而确保了农民的利益,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农业信息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 邓小平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工业经济的发展是因为技术的进步,机械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产品的应用,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加速了工业经济的增长。农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技术的发展与支撑,多年来,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发展受限,主要原因还是在农业技术的提升和应用方面力度不够,没有重视。所以通过农业信息化的推广和合理应用,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加快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型,提高农业经济的科技含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三)可以整合社会资源,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中,资源的浪费、生产环节的不连贯,直接影响到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增长。而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力度,可以将农业经济各个不同的生产环节进行有效整合与协调,从而降低资源开发成本,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农业经济的增长。 (四)可以促进农业经济活动的有效开展 大力开展农业经济信息化,可优化农业服务体系,完善社会服务制度,保持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的协调一致发展,加快农业经济的市场化进程,提高农业经济增长。 三、信息化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现状 根据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和市场化发展现状来看,信息化在各个领域都有了广泛的应用,且成效显著,特别是对农业经济发展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硬件基础设施是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条件,但是从我国基础网络建设来看,我国还有很多农村地区,没有网络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水平落后,大量的信息农民无法获得,农民还是保持着以前传统的农耕措施,大大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 (二)农业信息化成本高,使用率低 我国是农业大国,且地形复杂,各地情况差异大,大部分农户,尤其是在偏远的山区,进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非常高,所以即便基础设施到位,但是昂贵的费用也会让农业望而却步,继续保持原有的农耕和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也将大大影响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到位,但是后期还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的维护,但因我国信息化建设比较晚,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后期对基础设施的维护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也导致大量基础设施闲置,造成资源的浪费,进一步也就影响了农业经济信息化的发展。 (三)农民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信息化设施的应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信息化技术建设速度加快,使得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的信息化程度有所提高,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人口使用互联网技术,先进的信息技术产品人数较少,主要原因还是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基数大,且文化程度低,对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信息化发展即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 (四)信息服务体系和制度不完善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信息化起步较晚,信息技术应用并不广泛,特别是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得更为薄弱。且对于如何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如何充分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还在不断摸索与总结,没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因此这也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四、优化信息技术应用,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行信息化建设开始,不同领域的管理人员已经意识到信息化在各行各业应用推广的意义和重要性,并为之付出巨大的努力,农业部门也为了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加快农业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 (一)适当增加农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搭建完善的信息化平台 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的投入,且如果资金不到位或资金短缺,都会导致信息化基础设施无法建设,农业信息化交流平台不能搭建。所以政府部门首先要了解农业生产基础情况,农民所需,并给予资金和政策方面的鼓励和支持,聘用信息化技术专家指导农民利用信息手段对农业生产、销售等各方面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加大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从而推进农业经济更加稳定的发展。 构建完善的信息化平台。在我国农业生产是工业和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所以充分了解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找到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组织专家人員构建适合于农业和农民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辅助农民进行平台信息的管理,确保农民参考、浏览的农业信息及技术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确保平台能给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带来科学的分析与指导,从而使得农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升。 (二)建立培训机制,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培养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的专业人才。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农民,只有提高农民文化程度,才能提高农民认识和理解能力,才能认识到农业经济发展中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也才能意识到农业发展推进信息化刻不容缓。所以应该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力度。如全国各大高校应该把农业信息化作为所有专业设置与开设的基础,加大农业相关专业建设力度,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同时加大力度开展对农民的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培训,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也可帮助农民掌握更多的农耕和种植技术,进而达到科学种植和增产增收效果,从而为农业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人力基础。 (三)政府各部门应该做好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工作 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应该转变思想和观念,重视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才能促使农民转变思想和观念,强化意识,认识到农业经济发展一定要打破传统。相关单位和领导应该要重视农业经济的信息化转变,从而促使农民也重视信息化建设,转变农民的传统发展农业的思想和观念,加强农民形成信息化意识。如在日常工作开展中,可制作各种形式和各种类型的信息技术知识手册,发放给农民,定期组织农民参加经济发展讲座,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讲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农民及时了解。此外,经常组织农民学习优秀的信息化管理案例,促使农民意识到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需求的满足是需要信息化农业经济才能实现的。 (四)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要彻底改变目前农业生产现状,政府部门及科研单位应该对农业生产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合理规划,组织专家人员和技术研究人员,投入到信息技术的研发上,如种植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等。同时,在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时,还可以积极研究绿色信息化农业经济的发展道路,既能保护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也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五)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信息化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广泛应用,可以提高农业部门的生产效率,提高农产的产量和质量,帮助农民提高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所以除了加大资金投入和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意外,还应该不断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1.在基层为农民建立专门的信息服务站,能随时解决农民在技术使用及信息设备使用中出现的问题;2.建立农产品交易的电商服务平台,随时指导农民对农产品进行线上推广,提高农产品的销量。3.建立智能化的遥感技术,加大对土壤和环境的检测,加强土壤污染的治理工作,提高农业生产环境。4.建立农业示范产业园,为农民树立标杆,能亲临现场学习,有直观感受,加快农民对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信息化技术的产业转化。 结束语: 从我国近几年发展信息化的经验来看,信息化的发展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增长并不是线性的,而是阶梯状的,也就是说信息化发展快的国家,信息化发展快的领域,经济增长的速度是越来越快,而信息化发展比较慢的国家和领域,则经济增长的速度是比较慢的。所以我国要打破农业为主,经济发展受限的现状,必须在农业方面继续加大信息化的建设,才能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的快速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国新.浅谈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4(31). [2]刘凤莲.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4(33):212 [3]李明华.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绿色科技,2010(10):131-132. [4]孙海平.关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1(12):51. [5]段自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探索[J]信息传媒,2010. [6]王中福.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智能城市,2016(11):121-123. 作者简介:杨江丽,女,陕西省西安市人,讲师,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经济学、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