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馆编辑部: 大家好,我是馆馆。 昨天看到一则旧新闻,四川一对父子,因为口角之争,就吵起来了,吵着吵着,父子两人竟然拔枪相向。 结果很悲剧,儿子中枪身亡,父亲后悔不已,嚎啕大哭。 这样家庭悲剧很普遍,因为一点小事,吵起来,最后崩盘,以悲剧收场。 今天,我们想针对这个事,来聊一聊家庭悲剧,化解这些家庭悲剧,其实也不难,一个公式,你能做到,就能避免悲剧。 去年9月,四川古蔺县,一对父子拔枪相向,儿子中枪身亡。而这场悲剧的起因,只是一句脏话。 当时,两人在吃饭聊天,老刘叫小刘平时说话要注意点,不要说脏话,小刘没说什么。饭后,小刘逗孩子时说了一句脏话,在外面的老刘听到后,指责儿子说脏话。 小刘回了一句:"我谈娃儿,关你球事!" 老刘一听,气了。父子二人就开始对骂起来,骂得越来越凶。后来,父子两人各自回房间拿家伙干架。小刘拿出自制的火药枪,朝爸爸的房间打了一枪,没打中。 老刘又惊又气,也回房间拿火药枪,刚出房门就撞见儿子。老刘拿起枪朝小刘打去,儿子应声倒地身亡。 老刘后悔不已。前几天,老刘被判故意杀人罪,处以无期徒刑。父子阴阳相隔,父亲只能在牢房中怀念儿子,抱憾终身。 来源 | 人民日报、广州日报 01:
我们的冲突 /需要用"非暴力沟通"解决/ 这场悲剧的缘由,根本原因在于,父子两人没有进行很好地沟通。 泰国也有一个相似的案例。父亲让儿子看店,结果儿子只顾着玩手机,完全不理他。性情暴躁的父亲大为火光,说儿子"你怎么不去死"。然后拿起枪上了膛,拍到儿子面前:"有种你就杀了自己!" "砰"的一声,儿子真的自杀了。 有太多的人,只学会了"说话",没有学会"沟通"。当和别人遇到冲突,人们就只会吵架,用语言暴力甚至行为暴力解决,轻者影响了两人的亲密关系,重者还会酿成悲剧。 要和你意见冲突的人沟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是需要学习的。临床心理学博士卢森堡写的一本书《非暴力沟通》里,就提到"非暴力沟通"这一方式。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爱的语言,它可以使冲突双方的沟通更加和睦,不必压抑,也不必动怒,就能轻松解决问题。学会了它,我们会发现,生活上很多冲突中的沟通难题,都可以用非暴力沟通的话术技巧来拆解: ◎我是媳妇,婆婆总是刁难我,老公又不懂帮腔,怎么办? ◎我是妻子,丈夫喜欢外出应酬,我说少去一点他不听,怎么办? ◎我是爸爸,儿子很叛逆,说道理不听,打骂他更反骨,怎么办? ◎我和男友同住,我喜欢早睡,他老是晚上打游戏很吵,说他又会吵架,怎么办? 解决这种种的冲突,你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公式: 只说现象不作评论 + 表达感受 + 表达需求。 02:
解决冲突的方式一: /只说现象,不作评论/ 玲玲和阿建是同住的一对情侣。玲玲喜欢早睡,阿健是个夜猫子,晚上难免会吵到玲玲,为此两人总是闹得不愉快。 玲玲心想,你晚睡不过就是打游戏,也不是为了工作这些正经事,影响我睡觉还不改。于是说阿健: "你晚上不睡觉,天天就在打游戏,就是贪玩。明知道我早睡还吵我,一点都不懂得尊重人。" 阿健心想,我玩游戏是因为上班太累要放松,更何况有好几次晚睡是为了改公司方案,并不是每晚都在玩。而玲玲早上起来总是吵到我,我都忍了,现在连我睡觉时间都要管。于是说玲玲: "你自己娇生惯养吵不得,还总是管我这样那样,现在又来干涉我的睡觉时间,太霸道了。" 玲玲原本觉得自己理直气壮,没想到阿健不但不听,还恶人先告状,扭曲事实冤枉她。两人越吵越厉害,从一个生活作息问题,上升到人品道德问题。 我们来看看,两人一沟通就吵架的问题出在哪里?在对话里,关于晚睡这件事,玲玲认为阿健"贪玩"、"不懂尊重";阿健也形容玲玲"娇生惯养"、"霸道"。 "非暴力沟通"认为,将观察到的现象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急着反驳我们。 而只要人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他们就很难体会别人的痛苦。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那些明显的评价性词语,对话里还有"天天……"、"总是……"这些表达全盘否定的词语,同样会引起听者的抵触。 "你昨晚凌晨2点还在打游戏,吵到我睡不好",这是只说现象。 "你天天晚上老是打游戏,吵到我睡不好,一点都不尊重人。"这是作出评论。 前一种说法只摆出事实,能让人听得进去,有助于对方做出改变。而后一种说法,只会让人把注意力放在评论上,急着反击"我没有天天打游戏","我没有不尊重人",让冲突更加升级。 所以解决冲突,"只说现象,不作评论" ,才是非暴力沟通的正确方式。 03:
解决冲突的方式二: /表达感受/ 一位爸爸发现自己只有15岁的儿子,偷偷借了别人的摩托车,还载着邻居家的弟弟骑了出去。他大为火光,责问儿子:"我听说你开摩托车出去了?" 儿子赶紧否认:"没有。"爸爸提高了嗓门:"不要说谎!"儿子还是一脸倔强:"又没出事,大惊小怪干什么。反正只要我做你不喜欢的事,你就凶得很。" 爸爸意识到这样问下去解决不了问题,他冷静下来,换了角度: "我先说说我的感受吧,你开车出去,我怕极了,因为你的安全对我来说特别重要。你知道隔壁的叔叔怎么惩罚弟弟吗?3个月都不准他出门。" 儿子喊到:"这太不公平了!"爸爸说:"他因为犯了错受罚,所以你很难过吗?" 儿子:"不,这不是他的错,是我叫他上车的。" 爸爸:"所以他是因为听了你的建议,才受到惩罚,你觉得心里不安?"儿子:"是的。" 爸爸:"我真的希望你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的后果。"儿子:"我当时没想会有什么后果,我其实并不想拖累弟弟。" 爸爸:"那,你以后做事会先考虑后果吗?"儿子想了想:"我会的……其实,我也知道安全很重要。" "非暴力沟通"认为,表达感受,尤其是示弱的感受,有助于解决冲突。 事例中,爸爸如果一味强调自己很生气,小孩子开车出去很危险,儿子会听得进去吗?而当爸爸改变角度,先示弱表示自己的担心,然后引导孩子也说出心里的感受,两人的冲突才得以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想法"并不是"感受"。 儿子那句"太不公平了"只是想法,"心里不安"才是感受。而只有体会到自己的感受是"不安"的,儿子才会意识到行事要考虑后果,不然自己下次依然会有"不安"的感受。 也就是说,在沟通中体会和表达感受,不仅可以解决冲突,还有助于达到双方想要达成的目的。 04:
解决冲突的方式三: /表达需求/ 节目中插播广告常常令观众很烦。但主持人马东在节目里念广告,却往往引来观众的喝彩和掌声,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马东的招数很多,有时会见缝插针,有时会搞怪,而最绝的,就是坦白地告诉你,他要打广告了:"哎呀没办法,下面又得念广告了,念了我才有钱拿啊!" 观众听了会心一笑,对广告反而没那么讨厌了。 像这样把自己的需求点破,从而让听者更容易接受的招数,也可以用在解决冲突的沟通上。 有一位妻子对丈夫不满,她明明跟丈夫说了,不要花太多时间在应酬上。可说完没几天,丈夫又说明后两晚都不回家吃饭,一点都不把她的话放在心上。 她跟闺蜜抱怨这事,闺蜜说,你为什么不直接说你想要什么呢。这位妻子想了想,回家后跟丈夫说:"我想你每周至少有一晚回家陪我和孩子吃饭。"丈夫觉得这也很合理,立马就答应了。 非暴力沟通认为,如果我们要求别人"不做什么",对方通常会感觉到困惑,甚至容易引起反感。而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做什么",他更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不过有些时候,我们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但说了对方也不懂怎么做,这有可能是我们说的需求太抽象了。需求要提得越具体越好,落实到可操作的层面上。 媳妇雯雯和婆婆住在一起,虽然彼此没有恶意,但难免会有不少矛盾。每次老公都不会帮腔,气得雯雯关起房门来骂他:"你好歹劝两句啊。" 老公也很烦恼:"我怎么劝啊,你们两个都在气头上,要我夹在中间,我也不知道怎么办。" 有一次,雯雯和婆婆又为了一件小事争执起来,老公刚好在房间喊了一声:"老婆,我的身份证放哪里了?我急着要去银行",雯雯不得已停下嘴,走了过去。 也奇怪,说得激动时被老公叫走,回来后雯雯反而冷静了下来,觉得自己刚才语气有点冲。婆婆也似乎觉得自己干预过多,两人没再说什么。 雯雯灵机一动,告诉老公:"下次如果我跟你妈吵架,你不用劝,随便支开我们其中一个就好了。" 老公说:"这还不容易?我知道怎么做,你放心吧。" 这个事例里,"要老公劝架"是一个模糊的需求,因为怎么劝,他不知道,也不一定能劝好。骂老公无能也没用,还是解决不了问题。更清晰的需求是叫他"支开我和婆婆",他做得到,你的日子也更舒心。 非暴力沟通认为,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是指责对方,我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求。而越清晰的需求,我们就越有可能得到满意的回应。 05:
只说现象不作评论 + 表达感受 + 表达需求,这个沟通的公式,你学会了吗? 沟通非常奇妙,它可以激发对话双方的冲突,但只要运用得当,也可以解决冲突甚至避免冲突。愿你有话直说,愿你能被耐心倾听,愿你所说能被对方悦纳,愿你在修炼话术的过程中愈发可爱。 /今日作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国馆原创,转载请注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