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明太祖誉为"万里长城"的徐达 "受命而出征,成功就凯旋,不骄傲、不自夸,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光明如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这是明太祖朱元璋对明朝开国大将徐达(1332年?1385年)的评价,徐达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参加朱元璋的起义军,跟随朱取和州(今安傲和县)、滁州(今属安徽)。次年渡江,在朱元璋同元将陈整先激战时,率兵迂回至敌例后,袭击其后背,活捉陈整先,乘胜渡江占僳水、溧阳(今均属江苏),配合主力攻取集庆(今南京)、镇江,授统军元帅。十九年,和另一大将常遇春在九华山(在今安徽青阳)下设伏,大败陈友谅军,斩万人,俘 3000人。常遇春认为这3000人是劲敌,应杀掉,徐达不同意。常坚持要杀,徐达只好向朱元璋反映。朱元障连忙命令释放尚未杀掉的俘虏,随后便授权由徐达监督诸将。二十三年,在鄱阳湖大战中,徐达身先众将,向处于优势的陈军进攻,击败其前锋,斩 1500人,夺占巨舟一艘。经此战,朱元璋对破陈已心中有数,他怕东面的张士诚袭扰后方,乃派徐达回师镇守应天(今江苏南京),而由自己率众特完成消灭陈友谅的任务。二十四年,朱元璋称吴王,徐达为左相国,率部平定湖湘(今湖南、湖北)和淮河南北。回师后吴王召集群臣讨论攻张士诚事,右相国李善长建议暂缓出兵。徐达说:"张士诚骄奢而苛刻,大将李伯升之流只会拥守子女玉帛,几个谋士都是书呆子。臣奉主上威德,率大军去,三吴(苏州、常州、湖州)可计日而定。"吴王大悦,拜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兵 30万进攻张士诚。徐、常首先攻克湖州(今浙江吴兴),然后围攻张士诚的都城平江(今江苏苏州)。徐这与常遇春约定:进城后,徐部居左,常部居右。他又宣布入城纪律:掠民财者死,毁民居者死,离营二十里者死。不久,城破,俘获张士诚及其官兵 25万人。徐达被封为信国公。同年十月,拜征虏大将军,以常遇春为副将军,率25万人马北取中原,当年,平定山东。次年,朱元璋即帝位,国号明。徐、常继续挥师西进,攻取河南,剪除元军羽翼,然后直指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北逃。徐达率部在齐化门(今北京朝阳门)填壕登城,进人大都,除将拒绝投降的监国帖木儿不花等斩首外,不杀一人。封存府库,将图书宝物登记造册,禁止官兵进入元宫和侵害百姓。于是吏民安居,商店照常营业。十一月,他和常遇春奉命进攻山西。出兵不久,占据太原的元将扩廓帖木儿率兵出雁门关东进,准备进居庸关,攻北平(由大都改名)。徐达对诸将说,"扩廓远出,太原必虚。北平有都督孙兴祖守卫,足以抵挡。如今应乘敌不备,直捣太原,使其进不得战,退无所守,这就好比是卡住敌人的脖子而攻击其弱点。"于是,率部出井陉(今属河北),向太原疾进。扩廓帖木儿闻讯果然回师救太原。徐达接受常遇春的建议,用骑兵夜袭元军营地。元军大败,扩廓帖木儿率 18骑落荒而逃,徐达占领太原,俘元军 4万。常遇春追元军至大同(今属山西),山西平定。洪武二年(1369年),徐达率军西渡黄河,进入陕西。元将张思道逃至庆阳(今属甘肃),李思齐败走临挑(今属甘肃)。徐达召集诸将讨论下一步行动方向。诸将认为张思道才能不如李思齐,攻庆阳要比攻临洮容易,建议先攻庆阳。徐达说:"不然。庆阳城坚而兵精,不容易很快拿下。临洮北接黄河和湟水,西控羌、戎。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可以增加军队的后备。大军一到,李思齐如果不跑,将束手就擒。临洮拿下,其他郡何愁不下?"于是进军临洮,李思齐果然不战而降。随即分兵克兰州,下平凉(今属甘肃),拔庆阳,平定陕西。后来他又多次出征大漠南北,同元朝残余势力作战,成守边疆,被明太祖誉为"万里长城"。明太祖还将当吴王时的府第赐给他居住,书写"大功"二字镌刻在门前的牌坊上。十八年病卒,名列开国功臣第一,追封为中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