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若你试图变得优秀就请离开家


  [1]
  大概是2年前,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尽可能不在家工作。
  宁愿去咖啡厅、去图书馆、去大学自习室也不呆在家里,能离家就离家,能滚多远滚多远。
  因为这个,家里人常说我是事儿逼,朋友也觉得这样蛮傻逼的。
  "你看看你,出去瞎浪干嘛?呆家里不挺好?"
  "出去还得花钱!一杯拿铁得三十多块吧?你钱真多!"
  "来回还得花车费!你4不4傻!"
  "家里不挺好?你看我宅在家不是照样工作?"
  我只能说,这种想法都是too young too simple。
  为什么我这么不建议你呆在家里?
  [家是偷懒成本最低的地方]
  我赌5毛钱,你在家里一定不会好好工作。
  一会儿想吃东西了去冰箱里翻翻,一会儿累了回到床上去躺躺,一会儿无聊了去刷刷手机......
  还没人管你,多爽。
  家看上去最温暖,也最充满诱惑,你可以毫不费力地享受这些诱惑。
  正因为偷懒成本低,所以偷懒的可能性将会大幅度提升。
  而外部工作环境,将会为你隔离掉大部分诱惑。抱歉,没床给你躺了,没电视机给你看了。
  咖啡馆、自习室这些地方,除你之外还有大量陌生人,他们都是学习者。
  这种积极的氛围将会带动你更好地学习。
  其次,有陌生人环绕在你的周围,这将催生出你更多的兴奋与紧张,亦有利于你的专注。
  最后,大量学习者共处一室,彼此之间互为隐性的监督者。恭喜你,你无法为所欲为了。
  当你想偷懒时,看着别人都在看书与学习,你那张老脸也挂不住,自然会又回归到工作的状态中。
  [别想在家里学好,正如别想在自习室睡好]
  每一种环境,都有各自的属性与功能。
  家,即私人旅店。本就是休息的地方,不是用来工作或者学习的。
  躺在床上,不可能工作好。正如你在自习室里,永远也不可能睡好一样。
  当你试图模糊环境的边界与功能时,该环境原本可能带给你的意义与收益也会随之而减少。
  比如:你走进图书馆,图书馆作为一种符号,传达给你的潜在信息是——很好,既然来到这里,就请专心地学习吧。
  也就是说,环境能够作用于人,给人以暗示,唤起仪式感,从而促进人类进行符合环境特性的行为。人类的行为又成为了环境的一部分,二者相互促进,建立有益的小型生态圈。
  [人都是社交动物,你也不例外]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这是《礼记·学记》中的一句话。
  一个人如果只顾自己学,而不与人交换经验与见解,便容易陷入知识狭隘、视野局限的境地。
  人,是注定要与人产生连接的。
  家作为内部环境,始终是闭塞的、不流通的。
  身在外部环境的好处就是,你不得不实时与人交流。
  你被逼了!
  被逼出舒适区!
  被逼去与自己不熟悉的陌生人交流!
  这种交流的好处是:信息共享、价值碰撞、巩固固有知识、融合外部知识。
  在商务领域,曾经有过这样一个讨论:当今世界,沟通成本逐渐变低。即时通讯、电子邮件、视频会议已经如此发达,传统的面对面办公模式是否还有其意义?
  JackieReses是雅虎全球人力资源总监,他曾经提出"互动"和"体验"是传统办公模式的最大意义,也是在家里的即时通讯所无法带来的。
  从组织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面对面的沟通更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真正理解。因为面对面的方式,更能确保人类积极地投入。在这一过程中,人的每一个行为动作、手势、表情细节都会暴露在彼此的视野之下,这对于建立理解与合作至关重要。
  [好像在家里你会更忧郁一点]
  长期呆在家里的人,其社会属性也在一点点脱落。
  我最深有体会的是,曾经为了准备考研,我连续宅在家一个月没出去过。
  朋友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是:"卧槽!你跟个人猿泰山似的!"
  其实是这样的,个体一旦疏离社会群体,他的语言能力、行动力、表现力都会全线衰退。
  这还只是能力上的衰退,另外还有心理上的消极影响。
  我们都体会过,呆在家里,人容易陷入负面消极的漩涡。
  为了验证这一点,我还采访了10位微信好友,他们最近一条带有负面情绪的朋友圈,都是在家里发出的。
  家里盛产孤独。
  此外,呆在家里更容易迷茫,因为当我们与外部世界失联时,我们便成为了个体意识的囚徒。
  我们终日一个人在家呆着,越来越看不清自己和自己未来的道路。
  山本耀司有句话,说的即是此理: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了解‘自己’。"
  也就是说,是其他事物成全了我们。
  使我们自己能够成为自己。
  最近还发现一件事,很多人在家不快乐,是因为晒不到阳光啊!
  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阳光对人类有积极作用,能让人摆脱疲劳,充满活力,这是因为大脑血清素的作用。维他命D3促使大脑生成更多血清素,而阳光对皮肤的照射就能产生维他命D3。
  那么,想要快乐吗朋友?想要活力吗朋友?
  请快点出门去晒太阳吧!
  [优秀的人更喜欢到处浪]
  没有人会讨厌宅,但是相比于没有挑战性的宅,优秀的人更喜欢冒险与挑战。
  为什么优秀的人更善于走出去?更喜欢浪?
  首先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是,他们有地方浪。(屁话)
  他们的视野更开阔,他们的信息渠道更丰富,他们的社交网络更发达。
  所以我一直持一个观点:
  越优秀的人,对资源的占有率越高,能把握更新鲜的信息源,他们是一群站在信息高地上的人。
  对他们来说,"离家"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行为,而是一种提升自我的策略。
  从小到大,我最明显的一点感受是,盘踞在我周围的优秀者,总是生活在别处。
  "你又去哪里浪啦?"
  "卧槽,那里有这个活动,你怎么知道的啊?"
  "哎呦我去,我怎么不知道啊!"
  当他们拥有优先掌握信息的能力,实则就已经拥有了超越同龄人的可能。
  小时候也许差距还不会拉大,但是越长大,这种差距会越明显。
  政府政策、市场动向、行业资讯、全球动态......
  当你还在关心粮食和蔬菜,优秀者已经把眼光投向更远的地方。
  我喜欢到处走,到处玩,在外工作与学习。
  卢梭曾说:"我只有在走路时思考,如果停下脚步,我便停止思考。"
  华兹华斯也是,他曾经在英国行走百万里,在行走中写诗,在行走中浪漫。
  这也正是我为什么鼓励你少呆在家里,多往外走的原因。
  若你试图变得优秀,就请离开家。
  当你没有离开它的能力,那里就是即将把你埋葬的温柔乡。
  作者|陆JJ,一个十八线编剧,一个做影视的小朋友。
  来源|陆JJ(ID:tiyan818)
  【原文标题为《没!事!别!老!呆!在!家!里!》,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作者,谢谢合作】
网站目录投稿:香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