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抱怨工作,爸妈说:就你辛苦?就你累?你不能做为什么其他人都能做?年轻人就是懒、就是贪图安逸,我们年轻时候blablablabla……" "我每次崩溃的时候,爸妈就说:你有事不能憋着。后来我跟他们说的时候,他们又说:你要学会自己消化。" "你一个大学生为什么要干这种事?为什么不找一个稳定又体面的工作?为什么下班这么晚,不找一个离家近、不加班、工资高的地方吗?" 《常回家看看》的歌词洋溢着回家的诱惑,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们跟爸妈的沟通变成了: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越说越烦;工作的事情跟爸爸谈谈,越谈越崩。 有人说:有一种内伤叫做"跟父母聊工作"。在一档《不好说特想听》的节目里,节目组找了四个年轻人和他们的父母,让年轻人做了一份PPT,像公司述职一样,面对面跟爸妈解释自己的工作。 和爸妈解释工作,年轻人都犯了难:不知道该怎么写、说不明白、很难解释这个工作;爸妈则表示:和孩子聊不了两句他们就烦了、孩子很少聊这个。 年轻人的工作,真有这么"不好说"吗?爸妈真的"特想听"吗? 你不能替我做选择 35岁的女儿包大英,在北京做心理咨询师。 59岁的父亲包成群,年轻时曾以照相为生,后改行做货车司机,晚年承包大巴拉客。 大英刚毕业时,在家乡基层政府上班,虽工资不高,父母却很自豪,认为"有前途"。 但她却说:"每天的工作内容没有更多的可能性,你可以看到十年之后你的样子"。 2014年,没有通知父母,大英辞去了当地事业单位的工作,去北京闯荡,"我觉得你不能替我做选择,我是有自由意志的,我们之间有正面的冲突"。 父亲包成群觉得女儿既强势又太理想化,"只要是不弄死我,我就干啥都不怕",女儿的这句话,深深烙在他脑海里。 ——"来北京,你都不知道我来干嘛了吗?意外吗?"大英笑着问父亲。 ——"当时肯定也挺纠结的,知道你不是安分的性格,对你的选择也没啥说的。但我觉得你的生活状态少了一点,吃了、住了、周边的朋友或人际关系等。"父亲还是比较担心大英的个人问题。 大英为父亲解释自己的工作,分享工作中的感动:"我送一个来访者去公交车站,他走远了,我就走回来,风吹着我的脸,我就默默地在流眼泪,不是因为忧伤,而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喜悦,我能见证一个人生命的蜕变,这是一种宝藏,会一直保存在我的生命里"。 父亲听完,欣慰点头:觉得挺厉害的。 在大英的眼里,父亲是一个文艺青年,但她觉得自己出生后,父亲就被生活逼迫无奈,选择了现实生活,放弃了很多爱好。但父亲并不觉得遗憾。 "我觉得人可能到最后,谁也不能改变谁",女儿说。 最后,大英俏皮地推着父亲走出了画外。 父亲笑着,也许心里已经理解了女儿:随她去吧,只要她好就行了。 你为什么不正常一点? "我妈没有很想了解我做得多好,每次都很打击我,我很难在工作上从我妈那得到一点安慰",25岁的唐向未,是一名内容创业者。 述职一开始,妈妈就对唐向未的裤子很不满意。她说儿子穿的阔腿裤"女兮兮的"。 "我们俩对你的穿着,(说了)七八年了吧"。 "但是我可能会有自己的想法",儿子温柔地避开母亲的强势。 母亲把脸别到一边,不满地打断:你这些想法,为什么不正常一点呢? 当唐向未说去创业,母亲气到要断绝关系,觉得养了个"白眼狼"。 "你觉得你很有本事吗,你觉得你能在社会上,一定做出什么事情吗?要能力,能力不足;要经验,根本没有;要人脉,人脉没有!"母亲一番打击,还是没有劝住儿子,除了给他打了几万块钱,就不再管他了。 母亲一心希望唐向未当兵,但他觉得部队会打压他的创造性。唐向未解释自己创业的原因,跟母亲曾经失败的创业经历有关,但母亲觉得他把创业想得太简单。 进入PPT播放环节,母亲对PPT上的内容并不感兴趣,她不想知道儿子具体是做什么的,她只关心现实的问题:创业容易吗?这个钱好挣吗? 儿子停顿了一下,"我觉得挺辛苦的,但是也是能挣到钱的"。 "喜欢的就要靠自己去争取",日语专业的唐向未,大四时为了进入传媒行业,搜遍了成都所有传媒行业40多个电话,打了3天电话,为自己争取实习机会;为了自己的"白日梦",20岁的他独自一人在寒冬的大厅里等了1天,去谈项目。尽管每月只挣一万多块,但他"实在是太喜欢这份工作了"。 "所以,你现在理解我做这件事情,也不是白日梦了吗?" "但是如果你听我们的话,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辛苦吧"。 你年轻时也和我一样 32岁,对于职业电竞选手王俊翔来说,已经不是黄金年龄。 因为不想成为一个抱着铁饭碗、从不去探索的小职员,他在30岁选择成为职业电竞手。 父亲对他的期待很简单,"你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就行"。 他每天早上8点起来,工作8~10个小时,实战练手感,但这在家人看来,他是在玩儿,是不务正业。 "我目前取得过的成绩,有一个城市赛的冠军和亚军,一个省赛的季军,以及全国公开赛的32强……目前以我的成绩可以晋级到黄金赛的专业组",王俊翔急于用自己的成绩来说服父亲。 但父亲却更关心他的收入。得知他半年才赚一万块左右,父亲说,"你还不如一个打工的。" 尽管赚到的钱只能勉强维生,但王俊翔相信自己的收入,会随着层次的提升而增多。 父亲还是很担心,"以后老了,挣不到钱怎么办?五险一金什么都没有"。 "没想那么多,想太多有可能会成为一种束缚,不如就放手一做",儿子说。 王俊翔知道父母期望他找个朝九晚五、甚至公务员的稳定工作,他问父亲:"您年轻时候也想找一个这样的工作吗?" ——"我们年轻的时候都是安安分分地工作……我和你妈,当时(思想)比较靠前,改革开放就辞职下海经商了。对新生事物,比别人接受要快点。" ——"当时爷爷奶奶什么态度?" ——"你爷爷奶奶那会儿还反对了,他们说‘你放着国营单位不去,你出来干什么呢?要是干着买卖不行,将来吃饭怎么办?作为老人都有顾虑’"。 ——"那是不是跟我们现在这个情况差不多?所以嘛,我是当时您那个位置,您现在是当年我爷爷那个位置"。 父子俩大笑。 为什么和父母一聊工作,总觉得聊不下去?为什么爸妈不理解年轻人的工作选择? 是时代的变化,快到我们无法理解?是新职业的出现,让父母无法接受?还是所处的年龄段不同,考虑的风险不同? 节目里的孩子和父母在谈工作时,孩子身上或多或少带着父母年轻时的烙印。 年长者总喜欢教育人,他们给年轻人当头一棒、或对年轻人冷嘲热讽,是因为他们经历过一些人生后,总是巴不得把那些弯路,都讲给还没上路的人听,或者拉他们回到稳定顺畅的路上。 也许父母年轻时也曾鲜衣怒马、爱自由,曾经敢闯敢拼的他们,只是逐渐被现实磨掉了棱角。也许父母并不是真想知道我们工作的具体内容,他们只是希望孩子的工作可以安稳、生活有保障、平安度过一生。 只不过,孩子长大了,总要走自己的路。也许有一天我们老了,也会这样,谁说得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