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 许东花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振兴的魂便是文化的振兴,乡村文化振兴包含方方面面,其中最重要的当属诚信建设,在诚信建设中,"孝文化"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孝道不兴则人心难聚。中华优秀的传统孝文化必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其独到的作用。 【关键词】孝文化;新农村;家庭养老;乡村文明 一、传统孝文化的典型特征分析 在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孝文化乃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核之一,是自始至终延绵的一条脉络。基于农耕文明为经济基础发展起来的孝文化上层建筑具有尊重规律、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国家高度重视纳入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权建设等特点。 (一)传统孝文化是在传统农耕文明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适应并促进了农业社会的发展进步。农耕文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播夏长秋收冬藏,带有明显的四季轮回。古人通过对时令季节天气的观察,总结出一套天人合一的生产法则。中国特色的农耕文明,包含大道自然、尊重生命天人合一的原始生态环保理念;从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美轮美奂、鬼斧神工的农业景观;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各具特色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精美绝伦的民间艺术;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祖传家训,到忠厚本分、邻里守望、互帮互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无一不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鲜明标签和重要体现。可以说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根脉,更是坚定"四个自信"的根本依托。为此,我们要坚定乡土文化自信,从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角度去审视农耕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不断提升乡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切实增强社会大众对农耕文明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孝的本质是从对至亲的爱,到对他人的爱;从对家庭的担当,到对国家和社会的担当。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这一切,是从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做起,而不是只强调自我,把人的欲求当作第一,通过对动物之间的生死交替总结出"孝道"这一贯穿传统道德核心的准则和遵循,"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等就是对动物"孝道"的凝练。 (二)傳统孝文化是尊重规律、敬畏自然的必然遵循。漫长的农业社会在生产力方面几千年没有发生质的变革,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本质不同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劳动,能够代替人类劳动的除了牲畜之外,其他能借用的力量不多,靠天吃饭的成分更多。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古人认识到"天命不可违",敬畏自然。封建社会皇帝自称"天子",自认为是上天的儿子,皇帝带头敬天,作出孝道的模范,臣民除"忠君"之外,更多要做到"孝悌",因为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孝即是对上天的忠和臣服,只有做到了孝,上天才不会降罪于人间和自己,才能得到上天的福佑。这种自发朴素的唯心主义哲学得到皇帝的首肯和垂范后纳入国家正统,并一直延绵不绝。我国自汉代施行的"举孝廉"便是对孝文化重视程度的巅峰,并由此产生了流传至今的经典。 (三)传统孝文化是传统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文所述举孝廉作为汉朝做官的一种资格。推选一个地区至孝至廉(即孝顺又廉洁)的人为举孝廉。使品德高尚、孝敬父母有了进一步升迁的机会。作为汉代的察举制的一种,意义与西方国家的国会和各级主官很近似,不同在于后者就一地选一地,就一职选一职,汉朝是统共获取入仕,具体由朝廷分配,获取者要凭德识在一定范围内出名。孝文化走进国家政治制度还有"丁忧"制度,从西汉开始有此明文规定到东汉时已盛行。此后历代均有规定,且要求官员必须丁忧,若隐瞒报,查出即遭严惩。古代官员有至亲去世,需从知道老人去世后为其守孝27个月,是为丁忧。其理论依据是孩子出生后父母要精心照顾孩子3年,将心比心,老人去世后子女应为老人守孝3年。就是遭逢居丧的意思,"遭逢居丧"时,儿女们会忧伤,会居丧,会遵循一定的民俗和规定"守制",这显然比单纯"人丁忧伤"包含的内容要广泛得多。"丁忧",体现了古人对文字运用得炉火纯青。丁忧期限3年,期间要吃、住、睡在父母坟前,不喝酒、不洗澡、不剃头、不更衣,并停止一切娱乐活动。古代将"丁忧"制度一直执行下来,为人们所熟知的当有影视剧《康熙王朝》中的姚启圣命平定台湾的福建总督任内受到阻力,不服气,就跟康熙耍性子,借口乳母去世,要回家丁忧。而另一熟悉的反面事例则是明朝重臣张居正,他贪恋自己刚刚成为重臣,大权刚握之时,对19年未见的亲生父亲去世选择了"夺情"导致史家尝言"明实亡于万历",追根溯源,张居正在权力与孝道之间的迷惘,导致了皇帝权威的受损和大明王朝政治体制的挑战,没想到竟成了引发明末大风暴的蝴蝶效应。 二、孝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承担了家庭养老的重任。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统计,在为数众多的农村老龄人口中,绝大多数没有社会保障或者保障很少,农村老年人口的人均日养老金只有5元左右,家庭养老仍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主要的养老方式。从古至今,从传统的农耕文明到现在的工业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以家庭为主要生活单元的结构不会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在这种背景下,弘扬传统孝文化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家庭和谐、社会稳定以及乡风文明。 (二)是我国农村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核心,关系农村文化建设的成败。传统孝文化的弘扬与否关系惩恶扬善的大是大非问题,人们常说看一个人怎么样,首先看他对父母的态度,一个对父母呼来喝去没有丝毫感恩之心的人,很难做到讲诚信、讲道德、讲法律。目前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迈进,使整个社会道德尤其是农村道德滑坡成为现实,也是广大有识之士的内心之痛。道德的滑坡、诚信的缺失不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物质文明进步而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道德的力量一旦缺失,则社会文明的土壤需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方能培育起来,遑论道德和文明的枝繁叶茂。 (三)弘扬孝文化有利于社会稳定尤其是乡村稳定,是国泰民安的文化和道德基石。传统孝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否,关系原有乡村秩序的传承,在传统农耕社会中,乡村稳定的重要因素是熟人社会治理,在熟人社会中各方面都有乡规民约,各行各业都有章可循。这种规章在乡绅主导下带有较大的强制性和自觉性,如果有人胆敢对抗这些规矩,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传统孝文化便是适应农耕文明的熟人模式产生发展起来。现在农耕文明熟人社会的效用大大下降,对村民的约束力大大下降。农村各种不孝顺的现象层出不穷,有些悲剧乃至骇人听闻的悲剧也屡屡上演,给乡村治理带来了严峻挑战。可以想象,一个人对自己亲生父母都可抛弃不顾,那么在他心目中就没有底线没有敬畏。挑战底线和权威的可怕还在于在全社会形成舆论氛围,尤其是对挑战者的惩罚不力更会导致道德和文化的崩塌。人心的涣散,对底线的麻木最终会导致法制社会的严峻挑战,道德缺失,诚信无存,交易成本急剧上升。 目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下,法制建设尚不健全,无法可依、有法不依的现象屡见不鲜,执行难更是一个大难题,加上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现在农村老人一旦遭遇子女不孝顺,出现"养老难",则面临很大困境,对老人本身而言是年老体衰多疾的"老无所依",对村集体组织和当地基层政府而言,是面临缺乏硬性约束而无能为力,最大的受益者则是子女既不用为赡养老人有所付出,逃避巨大的养老金或者医药费,又不用受到处罚。如果道德观念淡漠,甚至连基本的道德谴责都没有,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会有越来越多的子女效仿,相应的,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面临老无所依,这严重动摇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优越性,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权威和群众基础,不容小觑。 总之,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面对全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历史任务,面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美好愿景,都离不开优秀传统孝文化的进一步弘扬和倡导。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使传统道德精髓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融合,让优秀传统孝文化在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方面做出更好的阐释,进而成为促进社会全面持续进步的不竭精神力量。在弘扬传统孝文化方面我们责无旁贷,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优秀的传统孝文化发扬光大,才能为和谐社会增光添彩,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