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读者S留言给我,说自己工作了几年,成绩平平,很想提升自己,但就是自律性不够,所以总是三分钟热度,跑步、早起、学习、理财……都坚持不了一周,现在快30岁了,还是普通员工,也很着急,但就是管不住自己,是不是这辈子就注定是个不行的人了? 不得不说,这位S朋友多次失败后逐步形成了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一个典型的思考模式是习惯将事情描述成结论(不可改变),而不是设法思考如何去执行改变。 不论愿望、目标是大是小,是顺利还是不顺利,有多大的困难,首先应该有积极的思考方式才会有积极正面的结果。 我们的思维方式不是把障碍拨到一边,只看到自己的愿望/目标,不考虑现实资源和能力,做不切实际的梦想,或者是只看到困难和障碍,觉得理想和现实之间巨大无法跨越的差距,从而生出无力感。而是要把二者同时考虑,合二为一:先关注愿望,再考虑事实。 我们要有这样的思维习惯:总是在事实和目标、愿望之间找出差距,不断问自己,我"如何"去做才能达成这个愿望(目标)。尽量分析差距,不要把差距的原因看成是一些无法改变的因素,比如:我每天想阅读,就是做不到。可以去思考"我如何才能阅读",这样就会积极找可行的方法,而不是心目中先认为"我太懒了,所以即使知道每天阅读很好,但就是做不到"。 用"如何"去面对当下的问题。关于"如何"的问题会带给你通往目标道路上所需要的清晰度。 你应该经常性地问自己: 1,我在思考的时候是抱着积极的态度,并将解决方案作为导向了吗? 2,我在脑海中思考每个问题时,仅仅是在单纯的问题描述,而不是积极地走上解决问题的道路吗? 3,我思考是聚焦在能够改变的项目上,还是归于无法改变的事项上。 比如这位S朋友,不妨练习:每天至少一次将视角从"什么"转移到"如何"上! 当目标是XXX时,不要对自己说"我是一个XXX(和目标相反)样的人",而是我如何成为XXX,典型就是,S告诉我,他买不起房,买不起车,觉得自己失败,其实不要对自己说买不起XX,而应该思考"我如何才能买得起"。 同样: 不要问自己"我对问题A的看法是什么?"(结论性),而是"我是用什么方式看待问题A的?"(探究性) 不要问自己"我对完成既定目标XY的看法是什么?",而是"我是在用何种心态看待目标的完成?我是如何看待完成目标的方法?" 目标达不成、项目失败是人生常事,屡败屡战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在这过程中,要不断养成积极找方法的思维方式,而不要变成习得性无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