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者用数据说明2017年北京中考化学试卷的特点:难度低,向2018年中考改革靠拢,以及从八大题型角度分析出学生所需的能力要求: 1打好基础、 2需要学生了解所学化学知识的应用、 3越来越注重阅读和理解,从原文中得到答案、 4知识的迁移能力、 5熟知核心物质的性质,有一定的推理能力、 6能对教材原有实验进行反思、改进和整合、 7思维开放、获取证据的多元性、 8熟知对比试验、控制变量的思想,以及各个栏目对教师的教学建议。 2018年中考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新中考方案已经正式施行,从原来的"语数英物化体"必考改成了"语数英体"必考,物理、生化(生物化学)、历史、地理、政治选考3门,其中物理和生化至少选一门。中考改革背后是中考性质和定位的变化,中考由以前的选拔类考试转变为展示性考试;由为优质校高中分层服务转变为为高中分类发展服务;由淡化优生和后进生之分转变为发展兴趣爱好之分。改革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之前重理轻文的局面,同时也要为2020年高考改革做好准备,高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未来职业的选择,分为必修和选修,中考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选择道路,是选考而不是选学,所有学科都是必修,中考选考只是学生兴趣的第一次选择。 2017年的中考化学很多地方体现了为2018年中考改革做准备,例如试卷的难度从16年试卷难度0.82到17年的试卷难度为0.87,如下表所示。2016年中考说明中含有91个知识条目,到17年删除并合并了18个条目,剩余73个条目。在中考改革的过渡期,笔者分析了2017年中考化学试卷所需的能力以及给教师的教学建议。2016年、2017年北京中考化学成绩数据年份平均值难度标准差1769.250.8713.401665.400.8214.712017年化学试卷除了试题简单以外,还有如下几个特点: 1.素材贴近生产生活和科技前沿,体现了应用价值 2.试卷延续了以往的开放性、选择性 3.重视实验的考试,体现学科特点 4.播种绿色化学理念,弘扬人文精神 5.突出学科本体,重点考察科学探究和身边的化学两个主题 6.素材丰富,考察获取、分析、表达信息能力 一、选择题栏目出现小专题形式——打好基础 历年北京中考化学试卷选择题都是用来满足试卷知识面全的要求的,今年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小专题形式(溶液专题),将溶液专题相关知识一次性考全,是一次情理之中却理疗之外的变化,且20题以前一直考查的是实验过程中的理论分析,17年关注真实的化学反应的实验过程(手持技术),仍然考查对起始、过程和结束整个过程的理解。不难发现做好选择题需要学生知识面广,没有遗漏。 笔者预测选择题中的这种小专题形式并不能延续到明年的试卷中,因为这与试卷的多选择性有悖。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面面俱到,不遗漏任何知识点,对于化学中的基本知识、容易知识要讲出"理"来,不能要求学生一味地背知识。今年的选择题体现了创新和变化,也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打破以往的模式化、题海战术等教学形式。例如:平时教师讲到元素知识时一定会遇到这样的题:某品牌饮用水标签标明水中钠、钾、钙等的含量,这里的钠、钾、钙是指?师生都知道是指的元素,但是学生是否真的懂了元素的概念呢?还只是死记硬背?元素的概念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氧气分子和水分子都含有氧原子,它们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我们把它统称为氧元素,而且食品配料表都是宏观的物质质量,只有元素的概念是宏观的。等等。 元素的概念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例如,氧气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它们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就把它们统称为氧元素.同样,把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把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等等.元素的概念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例如,氧气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它们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就把它们统称为氧元素.同样,把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把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等等.元素的概念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例如,氧气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它们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就把它们统称为氧元素.同样,把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把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等等. 二、生活现象解释——需要学生了解所学化学知识的应用 此类题目通过小、活、多、宽体现知识的基础性,通过素材体现应用性和价值,例如17年中考23题葡萄的生长和病虫害防治。出题人容易以我国科技技术的发展,体现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就需要师生多多关注我国的科学前沿新闻,与所学化学知识产生联系,体现知识的应用价值;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渗透小、活、多、宽的知识应用,渗透目前的科技前沿知识,挖掘其与初中化学知识的联系, 三、科普阅读——越来越注重阅读和理解。 从原文中得到答案科普阅读栏目是要沿袭普及科学知识的任务,沿袭正确合理看待化学给生活、社会带来的价值,引导大家和社会正确看待化学的任务。在17年的科普阅读中,通过认识二氧化硫旨在引导大家正确看待化学物质,正确使用化学物质,每一个化学物质的生产都有它的重要价值,人们对于它的负面看法只是因为有些人的不合理使用,而并不是它一无是处!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文字的能力,表达能力等。那种不需要看原文就可以写出答案的题越来越少,必须从原文得到答案。比如在学习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时可以给学生找一段关于金属钠的文字,让学生在这段文字中找出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做到学以致用。 四、生产实际分析题——知识的迁移能力 此类题目或以流程图形式呈现,或以设备简图、设备名称形式呈现,根据提供的物质从流程图中获取信息,还可以从设备的名称获取信息,或者从物质、元素等角度获取信息。学生要把自己已经学过的化学知识与从图中得到的知识产生有意义的迁移,通过元素守恒、物质变化规律等获得破解题目的"突破口",此类题目很好地体现了化学的学科特点,体现知识的应用价值。生产实际分析栏目在课本章节中并未系统涉及,但是小到一个常见装备的使用,大到学习工业炼铁都可以帮助我们解答这类生产实际分析题。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重知识在工业生产方面的应用价值,只有自己先了解到了才能交给学生。与初中化学密切相关的生产工艺有:炼铁、自来水的生产、常见盐的生产、干冰灭火器的制造等等 五、物质组成与变化分析——熟知核心物质的性质,有一定的推理能力。 物质组成与变化分析主要考察学生对于核心物质(两种单质:氧气、铁,两种氧化物:二氧化碳、水,两种酸:盐酸、硫酸,两种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两种盐:碳酸钠、碳酸钙)的性质的了解,考察物质间的变化关系,近几年考察方式多以趣味性为主,难度越来越低,2018年中考很有可能没有此类型题目。17年的31题(2)让学生从O2、Fe、Fe2O3、HCl、NaOH中选择4种物质,试想一下如果加上一个物质,难度一下就提升了。这就要求教师注重教授核心物质的性质。笔者认为此部分教学可根据学生的层次分为一下几个层次的教学: 六、基本实验——对教材原有实验进行反思、改进、整合等基本实验栏目基本上是"送分题"。 很简单,一般考察教材中的8个学生实验,但近几年出题人更愿意将真实做过实验的学生和没有做过实验的学生区分开来,知识涵盖多、广,考察对实验的理解,例如:贴标签、微观分析解释题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多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学生自己经历的实验和老师口述的实验时不一样,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这需要师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实验原理分析栏目——思维开放、获取证据多元性 此类型题目立足于教材中原型实验的改编、拓展和整合,分析已学的化学反应原理,多涉及O2、CO2、H2气体的制取、性质实验,一般装置都比较新,而且多涉及气压问题,气压变化引起溶液位置的变化等。学生要多注意止水夹位置、多孔隔板、温度的变化等问题,对于解决此类题目非常有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思维,从各个角度获得证据。化学反应是有变化的,此变化可以引起其他的变化,教师需要让学生把装置看"活",从装置、实验步骤、结论等看出出题人的意图。 八、科学探究——熟知对比试验、控制变量的思想对比实验 控制变量的思想一直是初中化学学科重要的思想,空白组、实验组的区分、以及空白组和实验组的实验设计一直是考察的重点,今年的科学探究栏目没有反思与评价部分,无实验操作过程,这也使得整个试卷难度下降。17年中考化学试卷突出了实验结论与实验目的的考察,学生容易混淆两者的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融入对比实验的思想,遇到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把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融入到问题解决层次上,不但有利于学生会做此类型题,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小结:整体试卷体现了学科特点,突出核心素养。笔者认为初中化学核心素养与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变化不大,只有平衡思想初中化学没有体现,其他核心素养比高中所体现的知识浅了一些。2017年中考化学试卷中宏观与微观的探析题就占了17分,占据整体试卷的21.25%,证据推理方面占了13分,16.25%,科学探究共11分,13.75%,26、27、28三道题渗透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考察,共11分,13.75%,这些数据都体现了中考要"倒逼"师生平时注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为2018年北京中考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