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提升中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探索基于分类评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重要议题之一,更是努力的目标之一。而发散性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中十分重要的元素之一,尤其需要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本文认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工作中,应立足SOLO分类评价理论,将其渗透进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过程中,以提高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教学;思想品德课;发散性思维;SOLO分类评价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型人才形成的重要动力,而如何提高作为创造性思维重要特征的发散性思维应是题中之义。本文以SOLO分类评价理论为指导,基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大方面入手,致力于通过教学策略的改革帮助提高初中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发散性思维的概念
  发散性思维是又称扩散性思维,是针对收敛性思维而言,指从多角度、多方面、多方向地认识事物解决问题。从而对事物产生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发散性思维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发散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在面临问题时,对于问题产生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抓住问题的多个方面的特征,打破思维定势,从多个方面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突破口,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二、SOLO分类评价理论
  SOLO分类评价(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是澳大利亚教育学家比利斯与科利斯通过实验研究在1982年提出的理论。他们认为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层次之分,主要有五大层次。(一)前结构层次:最低的反应,指学生缺乏把握重点的能力,面临问题或情境时因为不同情况的误导而无法解决问题。(二)单点机构层次:指学生面临问题或情境时拥有单一的看法或者解决办法并且很快得出结论或进行问题解决。这种层次的学生容易单一片面地认识事物。(三)多点结构层次:这一层次的学生已经拥有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事物也拥有多方面的认识和看法,但是他们缺乏整合能力。(四)关联结构层次:较高的层次,指学生既能拥有多方面认识,不同的解决方式,也具有较好的整合能力。(五)抽象拓展层次:最高的反应,指学生具备抽象概括能力与更高级的推理方式。
  三、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应用
  SOLO分类评价理论因其对学习结果的不同评价层次,丰富改进了以往单一"以点给分"的评价方式,受到了很多省份中高考题的青睐,在广东省的思想品德中考题上更是频频出现。
  例: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于2011年4月1日起施行。依照《规定》,广州的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垃圾分类将贯穿于垃圾产生、投放、收运和处理的全过程。广州成为国内第一个立法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城市。
  今年该项工作的目标是,力争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达50%,资源回收率达16%,资源化处理率达90%,末端处理率低于75%,无害化处理率达85%。2012年广州将建立起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系统。
  在记者采访中,不少居民坦言不清楚如何做,垃圾分类意识并不强,习惯很难一下子改变;目前尚有部分街道没有配备足够的分类垃圾桶;城管委虽然已经编印派发了6万册《垃圾分类手册》进行宣传,但对于接近1500万人口的广州可谓杯水车薪。
  四、提高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教学策略探索
  既然学生对于问题不同层次的思维方式影响了最终的学习结果层次,处于较低层次思维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往往是单一的,思维层次较高的学生学习结果是全面的体系化的[1]。那么如何通过改革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达到较高的学习结果层次呢?
  (一)仔细观察,判断学生的已有的学习结果层次。改进的前提是对事物拥有最全面的认识。在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之前,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对于学生已有的学习结果层次拥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从而了解学生的基本思维层次,为后续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循序渐进地制定全面系统的教学目标。教师备课时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过程的总方向和总归宿。因此,制定合适的全面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目标太简单单一,学习结果层次较高的学生会感到无聊乏味,缺乏挑战性。相反,目标太过复杂,层次较低的学生无法跟上教学。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层次不同,找出大多数学生所在的学习层次,参照最近发展区理论,循序渐进地将教学目标指定得愈发全面系统,兼顾知识、技能、情感的同时也要符合中学生六大核心素养要求。
  (三)开放的教学过程。拥有了全面系统的教学目标为教学活动提供总的方向,对于学生来说,也为其设定了发展的目标和参照系,了解努力的方向。但是仅有全面的目标并不够,还得有开放性的教学过程。
  1、教师应提高教育观念,了解开放性课堂的意义。开放性课堂一直是中国课堂中所比较欠缺的部分,大部分的教师并没有设立开放性课堂的意识,一味地采取如"满堂灌"式"唯分数论"式的简单看似高效的教学方式,却抹杀了学生动脑思考、找寻不同答案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安于掌握基本的知识点,拿到较高分数。当然,这也是评价的不足,下文将做具体阐述。因此,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教育理念,明晓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性和特点,重视开放性课堂。
  2、教师应自主学习,具备设计把控开放性课堂的能力。开放性课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课堂设计的好坏也直接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那么如何设计出能够依据SOLO分类评价理论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具有更强的挑战性了。因此,教师应不断自主学习,熟练掌握发散性思维的特点和SOLO分类评价理论以及两者的内在联系——学习结果层次由低到高有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就是追求发散性思维的过程,同时也要通过实践提高自身设计把控开放性课堂的能力。
  3、营造开放、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国课堂有着明显的"地位"之分,"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传统教育思想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教学。这种影响下的课堂中,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唯教师马首是瞻,缺乏互动交流,学生甚至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怯于提出质疑,这就导致了学生在SOLO分类评价类考题中缺乏发散性意识,即使拥有教全面认识也怯于写下想法等较低层次的学习结果的结果。这是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的,因此教师应该营造开放轻松的课堂氛围。
  首先,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努力了解所有学生特点,多关心学生的感受与想法,鼓励学生拥有独特的看法并大胆表达出来。其次,教师应自查课堂教学方式是否专断独裁,应做出改变,创设民主、敢说的课堂氛围。采用丰富的课堂形式,增添自主的课堂教学方式,例如在初中思想品德"直面挫折"这一课中,教师可以以刘翔在跨栏比赛中受伤坚持参加比赛的例子引入,随后将学生分为平行的几组进行小组活动,要求小组分工作业,以事例为引,自主学习本节内容并以幻灯片的形式进行小组汇报。小组自主活动本身就创设了自主、民主的氛围,且有利于不同学习结果层次的学生进行交流,群策群力,这也是同辈学习的一次好机会。
  (四)改变评价体系,为提高发散性思维提供保障。评价是对整个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评价的结果好坏是对学习结果和教学结果的肯定与批评,具有指向性和指导性,有利于指导下一阶段学习与教学活动的调整,因此,科学的教学评价十分重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应采用SOLO分类评价理论,测试学生学习结果层次的同时让学习也了解自身,并有利于学生调整自身的学习策略和思维习惯,朝着较高学习结果层次努力,更是提高发散性思维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庄永华. 浅谈思品课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J]. 科技視界,2014,(15):242.
网站目录投稿:巧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