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浅析新闻真实性的现实挑战


  【摘 要】当今,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传媒技术也得到改进和突破,出现了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并存的发展趋势,任何人于任何场所都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见闻信息,网络的虚拟性和广泛性也导致了新闻真实性的缺失。此外,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媒介商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媒介行业的激烈竞争与利益追逐导致一部分记者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偏离事实,传播虚假新闻。在这种"快餐化"的消费情况下,新闻失实,虚假新闻现象屡见不止,虚假新闻也成为国内外新闻界的顽症。本文主要结合我国近期新闻的现实状况,从网络,受众,媒体三方面分析我国新闻真实的现实挑战,为新闻工作与媒介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虚假新闻;自媒体;职业道德;新闻真实性
  一、挑战一:虚拟空间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
  互联网媒体发展迅速,一方面网络自媒体可以为传统媒体提供新闻材料和信息,增加新闻的获取渠道;另一方面,一部分偏离事实的虚假信息也借助网络平台乘虚而入。自媒体的运用使得传播者门槛降低,人人可以成为新闻发布者,人人拥有传播媒介,对新奇性新闻可以随意转载,对所见所闻可以任意发布,这样的链条式传播无疑鱼龙混杂,真假难鉴。由于网络化的虚拟性,使得对信源的审核困难,对信息真实性的监管不够,而网络的广泛性和快速性也助推虚假信息泛滥传播,甚至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比如微信上被广泛传播的虚假信息:2016年2月11日发生的"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2016年2月26日东北农村"礼崩乐坏"报道;2016年5月5日"安徽男子术后右肾丢失"。这些虚假事件经微信、微博转发,引发阅读量超千万级甚至数亿级的网络热议,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网络社会的发展使得媒体的数量在增加,而受众的增长却更加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一些新奇离异的假消息开始屡禁不止。所以,网络有时也成为了不好的谣言制造机器。近日国家网信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管理制止虚假新闻的通知》,要求各网站"进一步规范包括移动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在内的各类网络平台采编发稿流程,建立健全内部管理监督机制。严禁网站不标注或虚假标注新闻来源,严禁道听途说编造新闻或凭猜测想象歪曲事实。"可谓是对症下药。
  二、挑战二:受众猎奇心理催生虚假信息
  受众的猎奇心理和对媒体的高度信任是虚假新闻产生的社会原因。当前处于主流的一代都是在大众传媒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具有典型的媒介依存症,这就为虚假新闻的传播提供有利条件。新媒体环境下,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明显。部分受众只看标题不看内容,对真实性缺乏考究,随意点赞,评论和转载,于是为了顺应这种新媒体"快餐式"信息消费文化,过分追求新闻的阅读量和点击量,很多媒体新闻报道出现标题党,文不对题,以色情、暴力、犯罪、腐败、官员、阶层等为标签博取受众眼球,有时甚至找一些粗俗,打破底线和道德的东西去追求收视率,这是一种对新闻媒体承担社会责任的放纵的现象。例如,2016年9月26日,一则明星乔任梁死亡的信息震惊微博,由于人们对明星的隐私存在好奇心,媒体为了抓住受众眼球,报道出一些不实的相关信息,不仅导致明星隐私曝光,而且对其家人造成二次伤害。当今,媒体行业竞争激烈,新闻报逐渐向商业性行为倾向,职业规则屈从于受众眼球,虚假新闻屡见不少。为吸引观众眼球,与同行竞争,增加点击率,于是就突破道德底线,对暴力、色情事件趋之若鹜。现今,新闻与娱乐的界限日益模糊,部分媒体通过娱乐化以达到盈利和满足受众猎奇心理的终极目的。
  三、挑战三:媒体把关不严,信源缺失导致新闻失真
  2016年1月4日14时35分,央视新闻、澎湃新闻等媒体发布消息称:2016年01月04日14时30分03秒,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发生6.9级地震;震中经度:115.52,震中纬度:29.51,震源深度:10千米,震级:6.9。(北纬29.51度,东经115.52度)而后搜狐新闻致电九江市防震减灾局求证此消息,接电话的工作人员称他不知是谁先传出的消息,但该消息为谣言。
  一些媒体为抢时效、片面求快、不注重对新闻真实性的严格把关,将自媒体爆料加工成"新闻"匆忙发声。面对突发性新闻更是如此,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由于情况复杂、信息来源混乱,众说纷纭,媒体为抢新闻,缺乏对信源的审核,对规模,伤亡程度的精确了解,以造成新闻失实乃至虚假新闻。例如,2015年11月28日,《北京晚报》报道:河南农民王广建因运输毒品在行刑前的最后时刻,最高法院罕见地启动了暂缓执行死刑的程序,用老百姓的话说叫"枪下留人"。而12月2日,新华网辟谣称:王广建运输毒品一案尚未进入死刑执行程序,最高人民法院未作出对王广建停止执行死刑的裁定。此后,12月5日,《北京晚报》发表公开致歉称:11月28日本报第4版刊发稿件《最高法紧急下令"枪下留人"》,经查这是一篇严重失实的报道……记者和值班编辑未尽把关审核之责,致使这一报道造成严重失实……这种案例屡见不鲜,当今新型传播俨然变成"及时比准确重要,速度比深度重要"。媒体把关不严又主要体现在新闻失实和虚假新闻两方面。首先,新闻失实就是所谓的偷梁换柱或添油加醋,报道具有不准确性或加入个人观点,使其与新闻事实不相符。其次是虚假新闻,虚假新闻是指事件的所有都是空穴来风,导致新闻完全失真。所以,媒体在对新闻的真实性一定做好把关,不能仅是有闻必或是转述报道。林乐知曾经指出:"华字诸日报,多执有闻必录之说,不问事之真伪。"所以新闻记者在对采访对象的材料记录后,还应考其真伪,辨别取舍,对事实的信源,材料进行多方考察核实。如今,新闻失实和虚假新闻不仅误导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也导致受众行为上的错误。所以,人们希望把关人能对新闻的真伪性有严格的把关审核,让虚假新闻或失实新闻扼杀在萌芽的摇篮里。
  四、结语
  陆定一曾说过:"新闻工作搞来搞去,还是个真实性问题。新闻学千头万绪,根本还是这个问题。有了这一条,有信用,报纸就有人看了。"通过分析当今新闻真实性的挑战,我们应该认识到假新闻的出现受网络、个人、媒体三方面的影响。首先,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自媒体的运用使我们人人成为传播者。我们在运用网络传播的时候,应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传播正能量的信息。在新媒介传播时代,传统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不能丢。其次,个人在接收爆炸式信息的时候应该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对没有证据的信息决不盲目装载,散发,发现其有虚假或危害性的信息应加以抵制乃至举报。再次,專业媒体更应该把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对信源的真实性一定要严格把关,准确无误的信息才给受众传播。新闻专业媒体应该独善其身,坚持新闻理念与职业道德,在新闻报道中坚持公正客观的原则,真实全面地报道新闻,而不是为了抢头条、抢收视率失去职业责任。
  【参考文献】
  [1] 孙明霞,李明星.由虚假信息看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J].科技传播
  [2] 贾亦凡,陈斌.21年十大假新闻[J].新闻记者,211(1).
  [3] 陈力丹.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J].新闻记者,22(2).
网站目录投稿:雨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