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产品新人都会思考什么是产品思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能大家说的大方向是一致的,但是表达方式各有千秋,私以为最重要的是循着产品思维的大方向,不断地调整小方向,最后拈花一笑,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理解的产品思维不是某一种思维方式,而是向着某个目标前行过程中,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采用的一组思维方法的组合,这些方法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阶段性统筹——在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内,进行全局分析,找准现阶段在整个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定位以及现阶段的工作重点; 衔接明确——各个阶段的实现都有明确起点和终点,定性或定量的计划实现过程中,都有可以交付到下一阶段的明确指标; 不断前进——每个阶段的思维方式都是对整个目标实现进程的推进。 总结来说,产品思维是根据你有的资源,分析你的处境,并找出可以使你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的执行方式的一种思维模型。实际上,产品思维可以通过不断地训练、大量经验积累培养出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通过一些成熟的思维模型,可以对我们早期的思维模型建立提供指导,也许最后我们都有自己的产品思维解读方式,都培养了自己的思维模型,但是早期仍然需要有个大体的框架去给出产品生命周期中各种相关工作的管理思维切入点。 以下是我总结的产品思维在产品从需求分析到产品上线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原则方法。 一、需求分析 1. 竞品分析 竞品分析的目的可以分为两种,一是通过竞品分析,比较自己的产品和竞品对象之间的竞争力,明确竞争优势和不足的短板;二是把握市场,为产品的演进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前者可以使用用户体验要素五层模型的中五个要素的角度分析,后者可以使用SWOT原则进行分析。 1.1 用户体验要素模型 用户体验五个要素包括: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包括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产品存在的原因、产品的目标、产品的功能、用户体验等都囊括在内,可以对一个产品进行透彻的分析。 (图片来源于网络) 1.2 SWOT原则 SWOT原则由Albert Humphrey提出的用于分析企业竞争态势的综合分析法,通过对企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竞争市场上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进行分析,可以对行业现状和本企业的优势有个全面的了解,进一步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SWOT原则可以结合PEST分析法加强对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析。 2. 收集需求 2.1 5W2H法 5W2H分析法是二战中美国陆军兵器修理部首创,对于决策和执行性的活动措施非常有帮助,也有助于弥补考虑问题的疏漏,可以快速有条理地疏离问题并全面思考问题。5W2H指的是What(工作内容和目标)、Why(做这项工作的原因)、Who(负责人、参与人员)、When(什么时间进行工作)、Where(工作发生的地点)、How(用什么方法进行)、How much(需要多少成本),应用到产品中,可以用来解决产品可以解决用户的什么痛点、为什么要去解决这些痛点(市场饱和度)、应该具有什么功能、功能怎么实现、目标用户人群、使用场景(时间+地点)、用户如何参与、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通过以上的分析,对目标用户人群进行画像,从而更加明确产品的市场定位。 2.2 头脑风暴法 小组成员环桌而坐,主持人阐明问题并保证每个人都完全了解该问题后,每个人都各抒己见,充分发挥想象力,互相启发,充分发挥想象力思考产品相关的任何想法,并记录下可行的点。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注意,不随便对别人的意见进行批评,因为在讨论中突然涌现的点子可能并不成熟,需要在后续的讨论中逐渐成型,量变逐渐形成质变。 3. 需求分级 不管是从0到1的产品还是从1到100的产品,在初始构思时,总是尽可能多的去完善产品功能,希望打造一个完美的产品,但实际情况是,我们一开始费尽心思想到的idea,大部分不能一下子实现,尤其是从0到1的产品,刚刚打入市场时,还要遵守MVP原则,因此需要对收集的需求进行划分优先级,根据优先级规划产品的功能和生命周期。 3.1 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模型是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终提出,该理论将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管(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种层次,每一层需求的出现都需要下面一层需求的满足,而每一种需求都可以作为驱动人们产生具体行为的激励因素。通过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划分,对产品进行定位,明确产品满足的是用户的哪一种需求,产品应该具有什么功能才能成为激励措施,吸引更多用户去使用,如饿了吗、美团满足的是生理需求,所以如何以最快捷的方式满足用户获取食物以及食物的质量成为产品的主要竞争点,可以通过减少用户登录到订单完成的流程、丰富食物种类、减少食物送达的时间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图片来源于网络) 3.2 KANO模型 KANO模型是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Noriaki Kano)发明的需求排序方法,通过分析用户对产品功能的满意程度,对产品功能进行分级,从而确定产品实现过程中的优先级。KANO模型定义了三个层次的需求: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兴奋型需求,基本型需求是产品"必须有"的功能,也是MVP产品要求具有的功能;期望型需求是非必须功能需求,但是通常作为竞品比较的重点;兴奋型需求是属于惊喜性产品功能,超出用户预期,往往能带来较高的忠诚度。 KANO模型需求属性的划分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或用户访谈的形式,通过研究用户对功能属性的看法,得出产品功能优先级的划分。 二、产品设计与规划 1. SMART原则 明确了产品需求后,要对产品的开发做准备,这是一个从定性到定量的规划过程,通过将确定实现的需求对应的功能进行整理,并分解为清晰具体的实现指标,有助于明确职责,提高产品在实现过程中的管理效率。 SMART原则是目标管理的概念之一,可用于目标制定和实现的管理。其中,S指Specific,要求目标要清晰、明确,具有唯一标准;M指Measurable,目标要量化;A指Attainable,目标可实现;R指Relevant,目标要和工作相关;T指Time bound,指目标完成的限定时间。应用到产品管理中,SMART原则可用于撰写产品需求文档,产品需求文档是经过需求分析、市场调研、各部门评审后的参考依据,完成后一般不做修改,因此要求产品需求文档内容明确清晰,不会出现多重标准的表述,明确规定产品功能定义;SMART原则也可用于产品开发过程中,产品经理和UI设计师、研发工程师等沟通,通过明确定义角色和工作内容,有助于产品实现过程中各司其职、井然有序地完成。 2. STAR模型 STAR模型是战术层面的思维方法,重点在执行。S指Step,行动步骤,即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具体执行的动作,理清从任务开始到真正结束中间的流程,不存在含糊的说辞;T即Time指时间,指的是任务在各阶段的时间跨度,可以用甘特图记录任务执行的进度;A,Assistance指所需要的协助,即明确需要调取哪些数据,需要哪些部门的支持工作;R,Responsibility指责任,即任务要明确负责人,保证每个部分都有人在执行。 三、产品实现 PDCA循环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指导一项任务能够合理有序展开的一种思维模式。P指Plan,即对任务的目标的确定和任务的分解,以便制定合理的执行方式;D指DO,即执行,按照计划行动;C指Check,对初步完成的任务进行测试检查,找出预期之外的结果和计划外的结果;A指Action处理,即对超出预期的结果进行处理,提供解决方案和修正措施。在产品实现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与预期有偏差的设计,通过循环,一步步完善产品,此时功能上与原设计没有差别,但是形式可能会有不同,比如之前设计的一个鼠标悬停时多个方块切换,我做了六个,跟UI沟通时,UI表示没问题,但是实际做出来超出了网页页面宽度,否则就显得特别拥挤,只好临时做了调整。这种情况多出现在产品新手中。 以上列举的思维方式可以根据公司情况替换成别的思维模型,但整体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只是实现过程中的视角不同而已。作为产品经理,培养产品思维,其实就是在构建自己的心智模型,所谓心智模型,就是在经由大量的经验和学习后,脑海中对类似事件的处理机制,通过构建合理、成熟的心智模型,可以对一些事物进行预测,而这正是高级产品经理在面对一个新的idea时应该有的思维方式,ta可以快速的找出idea对应的功能点,结合市场需求解决用户的痛点,并对这些功能点的具体设计元素胸有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