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的上党模式


  作为全国文明县城的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近年来,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工作和生活的全过程,体现为绿色发展的重要要求,转化为全体市民的自觉行动,升华为现代生活的文明标尺。2018年4月,长治市上党区在长治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主动作为,因地制宜,在全区开展了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工作,积极探索实施新路径、提供新经验,打造新模式。一年多来,上党区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中形成了多元共治、全民参与、全网覆盖的局面,也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的方式和运行模式,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其他地区开展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工作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近日,我们专访了上党区分管此项工作的相关负责人以及试点乡、村负责人。
  垃圾分类,应该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访长治市上党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延节
  问:当前全国许多地方都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结合上党区的具体实际,您觉得推进垃圾分类的难点是什么?
  张延节:"垃圾分类,人人有责",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垃圾分类很难,难在需要全民参与,形成自觉行动,并要持之以恒;垃圾分类又很简单,是人人都能做到也能做好的小事。所以,只要人人把垃圾分类当成一种责任,养成一种习惯,男女老少都参与到其中,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问:长治市上党区是如何培养居民自觉养成垃圾分类得习惯的呢?
  张延节:我们深知,要想改变广大群众生活垃圾集中混合处理的陈习,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垃圾分类始于理念更新,重在全民行动,难在习惯养成。为此,我们区结合实际,立足根本,着眼长远,深入开展"三个加"行动,培养全区35万群众自觉主动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三个加"行动具体说来就是:一是在全区学校开展"5+20"行动,旨在以学校教育为突破,坚持从"娃娃"抓起,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全区178所中小学校(园)的办学过程中,通过全区5万余名中小学生和幼儿带动5万余户家庭,以每个家庭平均4口人计算,这样就可以引领带动全区20多万人口投身垃圾分类活动,真正使垃圾分类成为人们的共识,使绿色环保成为全区广大群众的自觉追求。二是创新开展"全媒+曲艺"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上党区是全国曲艺之乡,我们紧扣垃圾分类主题,采用潞安大鼓、干板秧歌等民间曲艺形式,精心创编了《垃圾分类就是好》《垃圾分类靠你我》《生态文明靓上党》等节目,组成文艺宣传队、轻骑队,深入机关、社区、乡村、企业、学校,扎实开展垃圾分类文艺宣传活动。同时,借助"上党融媒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平台,充分发挥"7+ N"宣传矩阵传播裂变效应,广泛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其中,潞安大鼓《垃圾分类就是好》在微信公众号的点击量超过10万,在腾讯视频的观看人数达5万多。三是推行"党建+分类",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作用。我们号召全区各级党组织以党建为引领,以垃圾分类主题党日活动为抓手,党员干部100%签订垃圾分类承诺书,带头学分类、做分类、讲分类、促分类,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如今垃圾分类工作已经成为我们区检验广大党员干部为民办事、锤炼工作本领和作风的大舞台。
  问:目前"三个加"行动在促成居民自觉养成垃圾分类方面的成效如何?
  张延节:当前,垃圾分类的习惯养成已逐渐升华为行动自觉,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同时,我们还充分发挥党政机关、学校等公共机构的带头示范作用,同步在居民区、公共场所、相关企业、中小学校开展试点工作,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优秀家庭""优秀明星"等评选活动,充分激发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持续推进光盘行动,不断减少厨余垃圾;推动无纸化办公,推广单面纸张再利用、文具钢笔化、圆珠笔和签字笔换芯不换套,减少办公垃圾……我们上党区在推进垃圾分类中不断尝试新方法、新举措,旨在通过大家的努力,让垃圾分类为美丽上党再添新亮色。
  不解决终端"出路",垃圾分类难以持续
  ——访长治市上党区副区长侯立峰
  问:上党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也有一段时间了,您认为什么才是垃圾分类的有力推手呢?
  侯立峰:垃圾分类可以说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在垃圾分类上,许多地方纷纷跟进,但总结梳理各个地方垃圾分类的措施和办法,却总感觉有些本末倒置,找不到抓手,一些地方发动宣传工作抓得实,老百姓分类分得细,但在运输阶段却出现"一锅烩"的现象,把老百姓辛辛苦苦分开的垃圾,又一股脑装进一个大垃圾箱里运走,严重损伤了老百姓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细细分析世界各国垃圾分类的先进做法,都有一个重要的前置条件:必须先从末端的垃圾处理分类开始,一层一层往上倒推,才能让垃圾分类工作真正起到作用。其实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资源化利用才是垃圾分类的重要环节,也可以说不解决垃圾的"终端"出路,那么垃圾分类这项工作就难以持续。
  问:上党区是如何做好垃圾的终端处理工作呢?
  侯立峰:一直以来,我们上党区在抓好垃圾源头减量的同时,还始终坚持绿色、生态、循环、可持续的理念,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在终端处理上下功夫,着力形成健全的垃圾处置和循环利用体系。
  上党区华南纸业是一家利用生活垃圾废纸为原料的造纸企业,每1.2吨废纸可以制造1吨新纸,年消耗生活垃圾废纸15万吨,实现了废旧报纸、书本、纸箱等垃圾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我们的玉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立式烘干机沥青混合搅拌和可燃气体回收助燃技术与装备",将废旧建筑材料、石头、渣土、废旧混凝土、废旧砖瓦的利用上升为高性能绿色路面材料,并已在多条公路上规模化应用,走出了一条废旧沥青路面的绿色再生之路。陶清河编织袋厂把回收来的废旧编织袋、方便面袋、塑料桶等经清洗、挑拣、沥干、加温、拉丝、编织等流程,生产出崭新的包装编织袋,生产工艺环保无污染,产品经久耐用,深受水泥、建材等生产厂家的欢迎。
  在上党区荫城镇李坊村,有一处占地10000平方米的农村垃圾处理中心,这里采用机械分选辅以人工分选方式进行可回收垃圾的分类回收,提高垃圾的再生利用率,把生活垃圾的处置向更规范化、更量化做延伸,成为农业有机肥。同时,建设这一垃圾处理中心的易通集团还把农村秸秆以及废旧家具通过一定的技术转化为生物质供暖。当前,易通集团正在引进一条垃圾处理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可将针织物、穿戴用品加工生产成日光蔬菜大棚需要的棉被。
  占生活垃圾逾60%的餐厨垃圾的分类处理成为上党区城乡综合治理工作中的一个重点。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区投资100余万元在南宋乡设置试点,建设了日处理能力可达5吨的有机垃圾处理中心,引进餐厨垃圾处理机,充分利用生物技术,使餐厨垃圾变废为宝,成为农业生产不可多得的有机肥料,实现了良性生态循环。目前,我们上党区正在积极与启迪桑德环境资源股份公司洽谈,力争达成合作,进一步解决其他垃圾的终端处置。
  可以说,上党区已经逐渐形成以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垃圾、农村垃圾等终端分类处置的产业布局,走上了一条绿色发展道路。
  让垃圾分类为乡村振兴开辟绿色空间
  ——访长治市上党区南宋乡党委书记鲍岩岩
  问:据了解,南宋乡是上党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起步最早、覆盖最全、效果最好的乡镇?是什么让咱们先人一步推行这项工作的呢?
  鲍岩岩: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处置前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就是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一目标,而垃圾分类无疑是建好生态宜居新农村的有效举措。2018年初,"垃圾分类"一词就出现在了我们南宋乡,当时我们是结合如何做好乡村环境卫生工作提出的,因为农村美不美、环境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能不能顺利实施。别看垃圾分类是社会民生的"关键小事",其实它更是关乎绿色发展的"大事情"。
  问:那咱们南宋乡是如何推进这项工作?有什么见成效的举措?
  鲍岩岩:开展垃圾分类后,我们南宋乡先是成立了乡环境卫生管理中心,配置了15人专门从事相关工作,并采用"党建+"模式,每村实行"党员联户"机制,全乡近900名党员率先垂范,做垃圾分类的先行者和示范标兵,每名党员包联五户农户,对所包农户进行从垃圾分类宣传到分类投放等环节的指导和监督。同时,为全乡农户发放小垃圾桶11000余个,每村设立垃圾定点投放处,按照每200—250户居民的范畴设置一个保洁岗位,安排一个保洁员。
  垃圾分类前期基本工作做好后,我们又按照垃圾处理"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要求,探索实施了"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终端处理"的方法,开启垃圾前端、中端、末端处置一体化的乡村生活垃圾管理新模式。特别是去年6月份投入使用的占地1000余平方米的垃圾处理中心,可将农村厨余垃圾经过封闭式发酵加工处理后,变成有机肥料免费提供给老百姓搞种植,从而实现餐厨垃圾就地回收、处理与利用的良性生态循环。为鼓励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提高大家垃圾分类知晓率和准确投放率,我们创新激励机制,直接和村福利待遇挂钩,并采用有偿收集有害垃圾的方法,确保有害垃圾的准确投放。
  推行垃圾分类,是我们南宋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步。目前不仅全乡14个行政村的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提升,更涌现出了东掌村、永丰村、长青村等一批美丽乡村。同时,连续举办了两届的秀美南宋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全乡文化旅游景点资源价值发挥的同时,也增加了百姓收入。如今,一幅宜居宜业及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南宋乡徐徐铺开。
  垃圾兑换奖品"一控两减"显效
  ——访上党区荫城镇李坊村党支部委员王新平
  问:李坊村在做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方面,有什么接地气的举措呢?
  王新平:我们村的垃圾清运员,现在每天早晨挨家挨户清运垃圾时,手里都多了两样东西,一样是手提电子弹簧秤,一样是《李坊村可再生和有害垃圾回收积分兑换台账》,为何会多了这两样东西呢?这其实是我们李坊村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中的"一提"法,也就是提高可回收垃圾的收集循环利用率。
  为了提高可回收垃圾的收集循环利用率,今年开始,我们村在倡导村民自主优先变卖废纸等可回收垃圾的同时,又推出了一项便民举措,那就是村里垃圾清运员每天早上挨家挨户收集垃圾时,先把能回收利用的垃圾分拣出来,按照市场价折换成相应的积分登记在册,积分累积到一定分数,去村里的生活垃圾回收兑换站兑换相应的物品。我们村委为老百姓准备的物品主要有洗衣粉、肥皂、香皂、食盐这些实用的东西,都是按照批发价来确定相应积分的。上门收集垃圾时怕村民有事不在家,村里就利用闲置的一间门面房建成了"生活垃圾回收兑换站",每月的10日、20日、30日村民可以到这变卖可回收的垃圾,也可兑换自己的积分。
  问:通过上述举措村里的可回收垃圾问题可以说能基本解决了,那么那些不可回收垃圾又是如何做的呢?
  王新平:不可回收垃圾方面我们主要是通过"一控""两减"的举措来推进。"一控",即控制危险有害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投放。为做好这项工作,李坊村组织专人成立了垃圾分类宣传队,通过入户宣传、发放传单、修建垃圾分类处理科普广场、学校教育等举措,向广大村民宣传讲解开展垃圾分类的意义,营造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浓厚氛围。号召大家自觉实施垃圾分类,要求每位村民在倾倒垃圾前先把有害垃圾分拣出来,并与每位村民签订了《垃圾分类承诺书》。我们村对每家每户的有害垃圾也是有登记的,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电池这些有害垃圾正常,你一年半载也没有个有害垃圾就不正常了,我们就会去家里询问是怎么回事……
  "两减",即减少全村垃圾的产生量、减轻全村垃圾的处理难度。家家户户配置菜篮子,引导农民多用"农家肥",逐步实现"全村禁塑"和"化肥减量",这些举措都有力地减少了全村垃圾的产生量。我们村推进垃圾分类分为8个片区,这与我们支村两委的干部人数一致,也就是每名村干部包一个片区,督促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开展。王新平介绍说,李坊村还充分发挥90名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以党员、村民代表联户的方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让村民在前期一定把有害垃圾和无害垃圾区分开来,减轻垃圾处理难度。同时,李坊村还采取"垃圾不落地"的管理办法,每天早晨6点半到8点半村里配置的垃圾清运车定时上门收集,然后直接送往"李坊垃圾处理中心"进行无害化处理。(执笔:白雪峰 摄影:赵彦杰 靳晓姝)
网站目录投稿:山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