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彤+柏成林+曹维明 【摘 要】目的:探讨随迁老人面临压力时的心理健康、社会资本现状及其压力-缓冲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抽样,运用问卷对61名样本进行调查,内容包括随迁老人基本情况、社会资本情况、知觉心理压力量表及老年抑郁量表。结果:随迁老人男女比例接近,文盲、半文盲老人占59%。57.3%的随迁老人与子女同住且收入较低,部分老人与当地社会交流使用方言,存在沟通障碍。11.48%的老人没有参加任何社会团体或组织,57.37%老人壓力较大,36%老人有轻度抑郁状态。回归结果表明,在控制其他因素后,在随迁老人中,压力与抑郁正相关,社会支持、社会参与抑郁负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压力对心理健康成负向影响,而社会资本对心理健康成正向影响,当压力对心理健康发挥效应时,社会资本有缓冲作用。建议采取相关部门加强对随迁老人的社会支持,采取提供更多的社区服务、消除医疗社保的壁垒等措施,最终来提高随迁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减轻疏离感、陌生感及抑郁等问题。 【关键词】随迁老人;压力;心理健康;社会资本;社会支持;社会参与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随迁的规模越来越大,加之老龄化趋势的影响,老年人口群体逐渐扩大。据国家计生委公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到2.47亿,其中老年人口接近1800万,占流动人口的7.2%。随迁老人是我国日益增多的新生群体,因其较难适应居住环境、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化而易产生心理健康恶化等情况[1]。已有研究表明,社会资本成为学界对社会环境影响健康的重要工具[2]。本研究主要对随迁老年移民群体压力、心理健康、社会资本现状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当前中国该群体的社会生存情况,关注其心理健康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设计 (一)相关概念界定 随迁老人:指随子女迁居城市生活的农村老人,这个群体是目前城市化过程中的新生群体。本文研究对随迁老人的界定是年龄在60岁以上,随子女进入城市生活但仍拥有农村户籍的老人。WTO(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还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压力,从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 (二)材料与方法 1.抽样方法及样本量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择杭州市拱墅区和睦新村社区为样本地。当老人无法自填问卷时,由本人针对问卷内容进行访谈,获取研究资料。 2.调查工具本研究采用的调查工具,包括随迁老人基本情况问卷、社会资本情况、知觉心理压力量表及老年抑郁量表。基本情况问卷主要包括随迁老人的社会人口学和相关感知情况资料;社会资本情况包含社会支持及社会网络两部分;知觉心理压力量表来确定超越个体自己应对能力的事情;老年抑郁量表测量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3.数据收集、录入及分析问卷调查后,使用SPSS软件录入、分析处理,对随迁老人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统计,采用单因素分析、回归分析方法来探讨三者各自现状,分析随迁老人压力、社会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二、结果 (一)随迁老人社会人口学分析 从表1中可看出,随迁老人男女比例基本相同;60周岁至70周岁的老人占65.57%。文化程度上,文盲和半文盲状态的老人约为59%,其次是具有小学文化程度占16.39%;随迁老人的户籍以农业为主,随迁时间以2—5年为主。 结果显示,随迁老人离开户籍地居住的首要原因,以"与子女同住,有个依靠"为主,占36.07%,次要原因是帮助子女抚养(外)孙子女。近1/4的老人曾被医生诊断患有慢性病。 (二)随迁老人心理健康单因素分析 社会资本包括社会网络与社会支持两部分。数据显示,在调查城市中,随迁老人平时以各种方式(见面聊天、电话等)交往的联系人数差距较大,70.5%的调查对象平时联系对象少于10人,仅有1位随迁老人拥有20位以上的联系对象。在社会参与中,有11.48%的随迁老人没有参与任何社会团体与组织,88.52%的老人参加了至少一项以上的社会活动。而选择最多的就是兴趣爱好小组(纸牌、扑克、麻将、象棋、钓鱼等),达28人。本文采用的社会支持量表,共12个问题,采用5点评分法。67.2%的老人认为自己生活中有人真正安慰自己,关心自己的感受。60.6%的老人表示在碰到困难时,可以依靠家人、朋友、邻居等。59.83%的老人认为在需要时,身边的人能够尽力的帮助自己,获得情感上的帮助和支持。量表均分为44.98,得分越高,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3]。得分小于43分,说明社会支持存在一定问题。本文采用的知觉心理压力量表(CPSS),得分大于25分定义为压力具有健康危害性。结果显示得分小于等于25分有26人,大于25分有35人。 研究采用了老年抑郁量表(GDS-30)来测量随迁老人心理健康情况,项目及评定标准GDS以30个条目代表了老年抑郁的核心,包含以下症状:情绪低落、活动减少、易激怒、退缩、痛苦的想法,对过去、现在与将来的消极评价[4]。结果表明,59%的调查对象心理正常(0~10分),41%的随迁老人患有轻度抑郁状态。(11~30分)。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在随迁老人中,社会支持、社会参与及压力分别与抑郁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 (三)随迁老人多因素回归分析 回归结果表明,在控制其他因素后,在随迁老人中,压力与抑郁正相关,社会支持、社会参与抑郁负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根据本文针对随迁老人在城市生活的调查结果,可发现压力对心理健康有负向影响,而社会资本对心理健康有正向影响。定性调查显示,压力主要表现为随迁老人因为生活环境发生大改变而难以适应和融入,失去伴侣后的生活空虚感;文化程度不高导致娱乐方式的匮乏,对未来生活的迷茫,经济基础薄弱,身体机能随着年龄上升退化明显等。社会资本方面:部分随迁老人进入城市后主要帮助子女带孩子、做家务为主,同时与新城市文化上存在沟通障碍故等,造成难以参与到城市社区活动,因而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交往和社会网络、较高的社会资本。当随迁老人面临较大的压力时,对新环境生活的心理认同不足、归属感缺失时,其心理健康问题更加恶化[5]。 (二)对策建议 随迁老人是城市化的产物,社会常常较多关注农村留守老人及留守儿童,却容易忽略随迁老人的心理健康。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要促进随迁老人融入社区生活,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主要从以下方面加强建设: 1.增加随迁老人所受到的社会资本 相关部门应努力增加随迁老人的社会资本(社会网络、社会支持),主要通过增加其与家人、朋友、邻居的互动与陪伴,抒发情绪,缓解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老化,同时伴随着经济来源的减少认为自己的价值感逐年下降,而有效的社会支持例如增加陪伴老人的时间,多聆听老人的心事,扩大老人的交友途径,鼓励老人多参与类似"广场舞"一样的社交活动,子女教老人使用一些电子设备等,缓解老年人因自身心理与生理的变化而造成的抑郁情绪。这些方法要通过积极利用家庭、社区及社会多层面、多角度的资源来实施,来增强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 2.完善政策制度设计及落实具体措施 每个人生活的社区,是个微型社会,也是老人生活的依托。从社区层面,相关部门可增加随迁老人社会参与的机会、频率,尽量考虑不同水平老人的生活需求,使随迁老人能"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例如,针对有语言沟通障碍的随迁老人成立老乡会,减轻其对异地的陌生感和焦虑感以及生活圈子狭窄造成人际敏感、焦慮等问题。此外,部分随迁老人的焦虑感来自社会保障的不健全,随迁老人普遍拥有农村医疗保险,但因现在我国尚存社保的政策壁垒,导致跨区域报销障碍仍然较多,这不同程度增加了老人的压力与经济负担。政府应加快完善医疗及社保制度设计,提供跨区域结算,使随迁老人老有所"医",从而真正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6]。 【参考文献】 [1]杨芳;付伟;刘晓虹;;城市空巢老人负性心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护理学杂志;2012年01期 [2]Cao W, Li L, Zhou X, et al. Social capital and depression: evidence from urban elderly in China.[J]. Aging & Mental Health, 2015, 19(5):1-12. [3]孙露;空巢老人困境与社会支持体系构建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4]Yip W, Subramanian S V, Mitchell A D, et al. Does social capital enhance health and well-being? 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07, 64(1):35-49. [5]李立, 张兆年, 张春兰. 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与社区融入状况的调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 法制与社会, 2011, (31): 185-186 [6]罗万艳. 随迁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J]. 现代养生, 2016, (4): 13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