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马云谈刷屏真正的不是加班这么简单


  文/小欧姐
  《马云谈996》刷屏。
  随之而来的,讨论马云996观的文章也席卷而来。
  打开这些文章,发现大部分都只援引了原文的开头部分,或者单纯地将文章观点概括为:996是巨大的福气,我们应该知足感恩;阿里不缺8小时上班很舒服的人;年轻就要拼命,等等。
  其实,原文很长,当我们不带情绪、不站立场地去认真读,就能发现很多比单纯讨论996更有意义的东西。
  我对全文进行了搜索,马云在这2000多字的发言里,没有一次提到"兄弟"、"感恩"等字眼,但他说了2次"价值"、3次"使命"、3次"意义"。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
  如果你不热爱,哪怕8个小时你都嫌很长,如果你热爱,其实12个小时不算太长。
  01、如果996就能成功,那成功也太容易了
  2016年,曾经的互联网老大—雅虎公司,被威瑞森电信公司收购。
  而在此之前,早在2012年,雅虎就聘请了有着工作狂之称的梅耶尔担任CEO。
  梅耶尔上任后,员工在高压状态下,不但加班加点是常事,就是远在国外的管理层,也要经常在夜里参加历时三个小时的电话会。
  在欧洲的高管们,不得不硬撑着,熬到凌晨三点才能放下电话。
  但,即便这么拼,公司也不能逃脱被收购的命运。
  有些问题,别说996,就是不睡觉,也解决不了。
  2002年,阿里巴巴还是一家小公司,当时一个叫做中国供应商的部门刚刚成立。
  有个叫李立恒的年轻人,那年刚毕业,找不到工作,听人说做销售特别能锻炼人,就来到阿里巴巴,加入了这个后来被称为"中供铁军"的团队。
  李立恒被派到台州开拓市场,他的工作,是向那些连电脑都还没有的老板们,推销网站。
  当李立恒带着纸和笔,一家家敲开企业负责人的办公室,和他们介绍自己是"阿里巴巴"的时,很多人是先楞了一下,然后问他"哦,阿里巴巴,你们那40大盗现在在忙什么"。
  李立恒拿下第一个单子的过程,和电视剧《都挺好》里苏明玉在客户门口的死磕一模一样。
  他坐在客户办公室12个小时,从早晨9点一直坐到晚上9点,就是不走。最后客户问他:你今天是什么意思?
  没什么意思,就是签单。
  成功签到这第一单后,这个年轻人放声大哭。
  那时候的李立恒,不会想自己是不是工作超时了,自己该下班了。他想的,只是把这事干成,就这么简单。
  把一件事做成功,时间只是必要条件,但绝不是充分条件。
  02、员工不是害怕996,而是害怕即便996甚至007,自己也没变得更值钱
  不得不说,阿里的工作强度,真的很大。
  我曾经和一个阿里铁军部门的候选人,聊过他的工作节奏。
  当时他根本没有什么996还是多少小时的概念,他的日程里,只有还有哪些客户没拜访,还有哪些差要出,还有哪些项目要跟进。
  他没空计算、也并不在意自己究竟工作了多少小时。
  后来我问他,你这么忙,这么辛苦,没想过要跳槽吗?
  他愣了一下,然后回答:"跳槽?我去哪,我们公司已经是业内最好的了,我还能跳去哪,我们公司很牛的。"
  的确,在我做过的互联网行业的职位里,几乎所有客户,都把从阿里出来的候选人列为首选,某些客户甚至点名只看阿里的人。
  而阿里铁军的这所互利网界的黄埔军校,也的确培养了一位又一位在互联网界响当当的人:
  滴滴CEO程维、原美团COO干嘉伟、原大众点评COO吕广渝、原赶集网COO陈国环、去哪儿网COO张强,以及其他上千个千万富翁。
  我相信,以这些人的聪明程度,他们如果不愿承受高强度的工作,在其他任何一家公司,也都能找到不错的机会。
  但他们之所以愿意留下来,受这些需要"蜕几层皮"的苦,是因为看到了自己将有化茧成蝶的一天。
  他们知道,自己经历过的,都不会白白浪费,因为自己站在了对的赛道上。
  只要方向对,跑的更快,就能让自己早日到达终点。
  其实,员工在加入一家公司前,不会不知道公司的工作节奏和强度,但他们仍然愿意加入,就是打算和公司一起好好拼一场的。
  可,拼过之后呢,当你闷头写代码时,却发现那些比自己更拼、为公司贡献更多的人,却在他们拼不动时,被请走了。
  当你拿着写满超强度工作换来的项目经验的简历时,发现这些经验并不值钱,而自己也因为年龄更大、身体更差,变得还不如几年前有竞争力。
  每个人都有被点燃的可能性,但看不到前途和希望的火种,会灭的很快。
  03、真正驱使员工自发向前的,是价值观和使命感
  在《怪诞行为学2:非理性的积极力量》一书中,关于工作的意义,作者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实验人员让两组学生组装乐高玩具,按照组装的数量支付薪酬。
  不同的是,第一组学生组装好的玩具,会被收起来;而第二组学生,会当场看着工作人员拆掉自己刚刚组装好的玩具。
  两组学生每组装一个玩具,得到的报酬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如果从拿到报酬的角度考虑,无论他们组装好的玩具,是被收起来还是被拆掉,对他们的收入是没有影响的。
  结果,那些眼睁睁看着自己劳动成果被当场拆掉的学生,没坚持多久,就放弃了实验。
  提到工作,我们都觉得是为了挣钱、为了养家。但其实,工作背后的意义,才是驱动我们自发向前的根本因素。
  著名硅谷投资人吴军博士,在《浪潮之巅》中,描述了早期Google的工作情景。
  当时的Google,也是一家初创的小公司,员工的工作很辛苦,收入不高,公司也没有上市,手里的股票无法兑现。
  这种情况下,队伍的稳定是很难维持的。
  好在,公司有一个特别的传统,就是每周五下午的happy hour。在每周五的这个小型聚会中,忙了一周的同事们,可以举着酒杯,谈天说地。
  最重要的是,公司的创始人,会在这个聚会中,和大家分享近期项目取得的进展、公司现在的营业额等信息。
  这样,无论什么级别的员工,都能很明确知道公司最近发生了什么,自己做的项目到了什么阶段,公司未来的前景怎么样。
  他们不再是只负责写代码的程序员,他们是公司的一份子,他们是那些激动人心、改变世界的产品的参与者。
  他们感受到了使命和价值,所以才会越做越投入,越跑越快。
  ▽
  如果你正在做的事,让你哪怕在下班之后,都会愿意去思考、去想办法做的更好,那无论你投入了多少小时,都是值得的。
  而不能产生价值感、没有意义的工作,即便是8小时,也是浪费。
  996不是目的,实现理想和价值才是。
  作者:小欧姐。资深猎头顾问,曾任500强HR,累计沟通上万名职业经理人。和你一起吐槽职场奇葩事,学习大咖成长史。微信公众号:小欧姐微职场(ID:xiaooujiewzc)。
  【本文为作者投稿,MBA智库(ID:Mbalib)已获授权,如需转载请找原作者申请授权,谢谢合作】
网站目录投稿: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