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艾里克森对自我心理学的贡献


  艾里克·艾里克森(1902~1994)出生于德国,只受过大学预科教育。1933年他参加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并随安娜从事儿童精神分析工作。同年去美国波士顿开业,1936—1939年在耶鲁大学医学研究院精神病学系任职,1939—1944年参加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儿童福利研究所的纵向"儿童指导研究"。40年代他曾到印第安人的苏族和尤洛克部落从事儿童的跨文化现场调查。1950年离开加利福尼亚大学。1951一1960年任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1960年起任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学教授,直到1970年退休。艾里克森一生出版了许多著作,主要有《儿童与社会》(1950,1963)、《同一性与生命周期》(1959)、《理解与责任》(1964)、《同一性:青春期与危机》(1968)、《新的同一性维度》(1974)、《生命历史与历史时刻》(1975)、《游戏与理由》(1977)、《生命周期的完成》(1982)等。——Psy525.cn
  (一)、目我及其同一性
  艾里克森自认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热烈拥护者,他同意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作伊底、自我和超我的划分,但他对自我的理解不同于弗洛伊德。艾里克森认为自我是一个独立的力量,不再是伊底和超我压迫的产物。他把自我看作一种心理过程,它包含着人的意识活动并且能够加以控制。自我是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并且能够把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量——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来,引导心理性欲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决定着个人的命运。自我过程已失去防御性质的重要性,其所表现的游戏、言语、思想和行动等带有自主性,具有对内外力量的适应性。
  艾里克森赋予自我许多积极的特性,诸如信任、希望;独立性、意志;自主性、决心;勤奋、胜任:同一性、忠诚;亲密、爱;创造、关心;统整、智慧等等。这些特性都是弗洛伊德从未提到的。他认为,凡是具有这些特性的自我都是健康的自我,它能对人生发展的每一阶段所产生的问题加以创造性地解决。
  在上述的自我特性中,艾里克森特别重视自我的同一性。他指出:"对同一性的研究已成为我们时代的策略,犹如弗洛伊德时代对性欲的研究。"。在他看来,具有建设性机能的健康的自我必须保持一种同一性感,即自找同一性感或心理社会同一性感。这一复杂的心理状态包括四个不同的方面:个体性(1ndividLtality),是指一种意识的独特感,以不同的、独立的实体而存在;整体性和整合性(Whole.1lessandSvnthesis),是指一种内在的整体感,产生于自我的潜意识整合作用,成长中的儿童形成许多零碎的自己表象,健康的自我就把这些零碎的的表象整合成一种有意义的整体;一致性和连续性,是指潜意识追求一种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内在一致和连续感,感受到一个人生命的连贯性并朝着有意义的方向前进;社会团结性,是指具有团体的理想和价值的一种内在团结感,感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艾里克森认为:"在人类生存的这个错综复杂社会里,如果没有自我同一性感,就没有生存感。同一性剥夺能导致残杀。"1、同一性的另一极端是同一性混乱或角色混乱,也就是通常所讲的同一性危机。同一性混乱是指只有内在零目的、少数量的同一性感,或者是感受不到一个人生命是向前发展的,不能获得一种满意的社会角色或职业所提供的支持。艾里克森还认为,自我的同一性最初起源于婴儿,但要到青春期才能正式形成。
  (二)、人格发展的渐成论原则
  艾里克森认为人的发展是依照渐成论原则进行的。这个原则是借用了胎儿发展的概念,把人的发展看作一个进化的过程。他认为人的一生是一个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这些阶段是以不
  变的序列逐渐展开的,而且在不同的文化中是普遍存在着的,因为它们是由遗传因索所决定的。但他又指出,每个阶段能否顺利地度过则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在不同文化的社会中,各阶段出现的时阃目
  能不一致。在发展过程中,以个人的自我为主导,按自我成熟的时间表,将内心生活和社会任务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既分阶段又有连续性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以区别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过程。
  艾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由一对冲突或两极对立所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所谓危机不是指一种灾难性的威胁,而是指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危机的积极解决,就会增强自我的力量,人格就得到健全发展,有利于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危机的消极解决,就会削弱自我的力量,会使人格不健全,阻碍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而且,前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扩大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前一阶段危机的消极解决,则会缩小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每一次危机的解决,都存在着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只是根据其中的哪一种因素多少而称积极的解决或消极的解决。当积极因
  素的比例大时,危机就顺利地解决,反之则相反。一个健康人格的发展,必须综合每一次危机的正反两个方面,否则就会有弱点。例如,成长过程中有一点不信任等消极因素,不能认为是完全不好的。艾
  里克森还指出,不仅所有的发展阶段是依次地相互联系着的,而且最后一个阶段和第一个阶段也是相互联系着的。例如,老人对死亡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幼儿的人格发展。他说:"如果儿童的长者完美得不
  惧怕死亡,儿童也不会惧怕生活。"人的发展阶段是以一种循环形式相互联系着,一环扣一环,形成一个圆圈。
  (三)、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艾里克森所划分的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与弗洛伊德划分的阶段是一致的。但艾里克森在描述这几个阶段时,并强调性本能的作用,而是把重点放在个体的社会经验。至于后三个阶段则完全是他独自阐述的。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O~1岁)
  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口唇期。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软弱,非常需要成人的照料,对成人依赖性很大。如果父母等人能够爱抚儿童,并有规律地照料儿童,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就能使婴儿对周围的人和周围的环境产生一种基本信任感,感到世界和人都是可靠的;相反,如果儿童的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儿童就会产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儿童的这种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是以后各个阶段人格发展的基础。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品质;如果危机是消极解决,就会形成惧怕。
  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
  相当于弗洛伊德的肛门期。在这个阶段的儿童学会了走、爬、推、拉和说话等,而且他们也学会把握和放开。这不仅适用于对外界事物,而且同样适用于自身控制排泄大小便。也就是说,儿童现在能"随心所欲"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闲而使儿童介人自己意愿与父母意愿相互冲突的危机之中。这就要求父母对儿童的养育,一方面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儿童的行为要有一定的限制和控制;另一方面又要给儿童一定的自由,不能伤害他们的自主性。父母对子女必须有理智和耐心。如果父母对子女的行为限制过多、惩罚过多和批评过多,就会使儿童感到羞怯,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疑虑。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自我控制和意志的品质;如果危机是消极解决,就会形成自我疑虑。
  3主动对内疚(3~5岁)
  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性器期。这个阶段的儿童活动更为灵巧,语言更为精练,想象更为生动。他们开始了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和幻想,开始对未来事件的规划。如果父母肯定和鼓励儿童的主动行为和想象,儿童就会获得主动性;如果父母经常讥笑和限制儿童的主动行为和想象,儿童就会缺乏主动性,并且感到内疚。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主动超过内疚,就会形成方向和目的的品质;如果危机是消极解决,就会形成自卑感。
  4.勤奋对自卑(5一12岁)
  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潜伏期。这一阶段的儿童大多数都在上小学,学习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儿童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体验从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儿童可"从中产生勤奋感,满怀信心地在社会寻找工作;如果儿童不能发展这种勤奋,使他们对自己能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缺乏信心,从而产生自卑感。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能力的品质;如果危机是消极解决,就会形成无能。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
  相当于弗洛伊德的生殖期。这一阶段的儿童必须思考所有他掌握的信息,包括对自己和社会的信息,为自己确定生活的策略。如果在这一阶段能做到这一点,儿童就获得了自我同一性或叫心理社会同一感。自我同一性对发展儿童健康的人格是十分重要的,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儿童期的结束和成年期的开始。如果在这个阶段青少年不能获得同一性,就会产生角色混乱和消极同一性。角色混乱指个体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消极同一性指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青少年获得的是积极同一性,而不是消极同一性,他就会形成诚实的品质;如果危机是消极解决,就会形成不确定性(迷茫)。
  6.亲密对孤独(20~24岁)
  这一阶段属成年早期。该阶段及以后的阶段就没有与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的相当时期。只有建立了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人才能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热烈追求和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要把自己的同一性和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甚至有对个人来说的重大损失。而一个没有建立自我同一性的人,会担心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而丧失自我。这种人离群索居,不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从而有了孤独感。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爱的品质;如果危机是消极解决,就会形成混乱的两性关系。
  7.繁殖对停滞(25~65岁)
  这一阶段属于成年期,一个已由儿童变为成年人,变为父母,建立了家庭和自己的事业的时期。如果一个人很幸运地形成了积极的自我同一性,并且过着充实和幸福的生活,他们就试图把这一切传给下一代或直接与儿童发生交往,或生产和创造能提高下一代精神和物质生活水平的财富。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关心的品质;如果危机是消极解决,就会形成自私自利。
  8.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以后)
  这一阶段属成年晚期或老年期。这时主要工作都差不多已经完成,是回忆往事的时刻。前面七个阶段都能顺利度过的人,具有充实、幸福的生活和对社会有所贡献,他们有充实感和完善感,怀着充实、欣慰的情感向人间告别。这种人不惧怕死亡,在回忆过去的一生时,自我是整合的。而过去生活中有挫折的人,在回忆过去的一生时,则经常体验到失望,因为他们生活中的主要目标尚未达到,过去只是连贯
  的不幸。他们感到已经处在人生的终结,再开始已经太晚了。他们不愿匆匆离开人世,对死亡没有思想准备。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形成智慧的品质;如果危机是消极解决,就会形成失望和毫无意义感。
  作者简介:
  张兰欣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已帮助过
  4.6万人
  入驻年限
  11.2年
  预约咨询
  私聊
网站目录投稿:怀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