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火书写》是一部由林图·托马斯 / 苏什米特·戈什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印度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以火书写》影评(一):观后感 向对新闻行业/女性议题/社会问题/印度政治/种姓制度感兴趣的朋友们推荐印度纪录片《以火书写》。记录一本由印度最低种姓的女人们所创立的刊物《新闻之浪》,所选话题和展现出的新闻人的生命力让我想起柴静的《看见》和零几年的中国。 "我的心给了我勇气" "人民生活中遇到无法被解决的问题,媒体报道它,然后问题得以被解决,这是我认为的民主。" "我们要保证国家的第四根支柱不能倒塌,继续像镜子一样反射这个社会。" 《以火书写》影评(二):燃烧着生命的力量 整部纪录片并不能算精致,带着一种粗粝的质感,但非常能打动人心。作为"新闻工作者"对社会、职业的担当与作为女性个体的生活交替展示,宏大勇敢与逼仄桎梏彼此对撞,让个体生命的挣扎妥协和坚持,拥有更耀眼的弧光。 1. Shyamkali Devi 最打动我的一位女性,在纪录片最开始,大家讨论如何讲媒体向数字化转型时,她第一次在镜头下出现,讲述自己不会使用手机,甚至从不碰家人的手机,害怕弄坏。第二次开会的场景中,她被提到连续三个月没有完成发布报道的指标,她回答说,因为我不知道该如何用手机打字。新闻写作,尤其是数字化的报道,对她来说是一场从头开始的挑战。 在她的自述里,可以知道的是她大概来自于比较低等的种姓,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甚至不会自己从银行取钱。但她义无反顾地抓住工作的机会,对抗丈夫的打压,对抗来自高种姓的轻蔑:会对丈夫说出"我即使离开你,也不会放弃工作";会在被高种姓的人问起自己的种姓时,带着一丝狡猾和叛逆说"我和你们一样"。笔者并不是一个坚强的人,在面对未知和自己的无能时,往往先充满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再在不断受挫不断思考放弃。所以在看到Shyamkali面对所有的未知,不断攫取知识,不断学习时,对她的无力茫然感同身受,被她的坚韧深深鼓舞。也因此,从她嘴里说出"教育真的非常重要,人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在社会生存下去",这句话从一句处处可见的口号,变得充满朴素又坚韧的力量。 在她自述的最后,她说丈夫后来不反对她工作了,但会偷拿她的薪水,还会家暴她,于是她去报警了。说完这句话,她对着镜头笑了,带着腼腆忐忑和隐秘的自矜。 2. Suneeta Prajapati 她身上的勇气和桎梏都鲜明地仿佛是身边人的故事。她足够勇敢而坚定地面对自己的事业,报道非法采矿中警察、企业和黑帮的勾结,被矿工质疑"你不是记者,记者都会有车和相机"、"小心说话"、"你们要多少钱才能把我们的故事报道在首页"时,不愠不怒,澄清问题保持沟通,表现了出色的专业性和情绪控制。在这场采访中,她一位女性被至少三四十位男性矿工包围,镜头所及都是青壮年劳动力,笔者即使安然地坐在电影院内,仍然不自觉地心生恐惧。 她独自去报道另一位女性记者被数个男性砍死的恶性事件,有趣的是,Suneeta会礼貌但坚持地请求"能不能让我看一眼她",旁边一位他社男性记者忍不住说出"真的要看吗?",Suneeta并不动摇;而在看过之后,男性记者们可以讨论如何发布这篇报道调整发布顺序,而Suneeta对这位女记者的惨死深深惋惜。 但正是这样一位女性,仍然面对社会化的婚恋困境,她父亲对着镜头说"很多家庭希望娶到受过教育的女性,但娶回家里又不许她们再出去工作,那为什么需要受教育的女性呢? 愿意让我女儿继续去工作的家庭,却需要7000$左右的彩礼,我支付不起"。 影片的结尾处,她不得不离开了Khbar Lahariya(新闻之浪工作室)选择进入婚姻生活,她说"我不得不为家里人考虑,(如果我一直不出嫁)他们会被质疑品行,会被所有人指摘",大概有20秒的镜头,拍摄了她披着婚纱的结婚场景,镜头中只有她自己披着金丝婚纱,眼神里充满隔阂和漠然。 庆幸的是,片尾字幕说Suneeta 婚后又回到了工作室。 3. Meera Devi Meera 是整部影片比重较多,状态也很加松弛的一位。她受过良好的教育,获得了硕士学位,获得过学校教职的机会,但她放弃了,她明确地带着对新闻行业和媒体人的使命感和愿景,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和斗士。她会说出"后来的人会问,当我们的国家发生变革时,媒体在做些什么?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在让当权者负责",会说出"新闻业和其他行业的区别正在于此"。她关注那些看似老生常谈但始终悬停着的议题:采访警察局"为什么没有处理被强奸和被家暴女性的报警",报道北方邦的选举议程,采访参选人"如何降低强奸率?",尝试探索政治脱口秀,坚决地倡导新闻之浪数字化转型,采访印度教青年团的青年领袖"打算如何领导青年团?"。 她平和和松弛的状态,不代表她没有自己的困境。她有期待陪伴的小孩,有秉持着传统观念觉得妻子应该更多地操持家务并且唱衰她工作的丈夫,有面对同路人离开的压力…… 整部影片充满了个体叙事和社会事件的对比:女性们在工作场合中一往无前披荆斩棘与在家庭生活中的逼仄束缚不得自由;他们草台班子一般简陋的工作环境与巨大的YouTube点击量和切实的社会影响;莫迪为代表的印度人民党上台的狂欢和选举人对"如果有一个六十岁的女性和四岁的女孩被强奸了你会怎么量刑"的沉默……个人的知识局限和对印度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的了解匮乏,让笔者在面对这部纪录片时,对社会事件的部分理解多半片面;但也因此会被女性个体的生命力打动。即使 影片在拍摄上的部分短板(比如摄制组让镜头下很多被采访人有肉眼可见的"克制"和有意识表露的"礼貌"),雪山下的笑脸足以让人释然了。 《以火书写》影评(三):那些女人的力量 每年上海电影节,我最期待的就是纪录片,尤其是非发达国家的纪录片。因为在某些国家,发生再小的事都有人给你做公号。但是在另一些国家,发生天大的事,连个响都没有。 《新闻之浪》是印度一家由达利特女性经营的媒体,并且直到今日,依然是印度唯一的女性媒体。 达利特,是印度种姓制度之下的最低阶层,"不可触摸者"。而达利特女性,自然是整个社会最受压迫的人。然而就是她们,做成了这一件一般由高种姓男性做的事——媒体。 (1)总编辑:米拉 米拉是整个纪录片的最核心人物。她14岁结婚,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但是因为婆家和丈夫支持她读书,所以她得以完成自己的教育。 "学校离我家非常近。我当时读12年级,教室在顶楼。奶奶替我带孩子。只要孩子一哭,奶奶就会喊我,说:你快回来!孩子饿了!班上的同学都笑我。"米拉笑嘻嘻地说。 但其实她刚开始做记者的时候,丈夫是反对的。 "你有男人,为什么要工作?人家会背后议论我,认为我是贪你的薪水。"她的丈夫说。 "但是我不想浪费我受的教育。"米拉说。 因为她相信教育会改变人生,所以她一边工作一边继续读书,完成了一个政治学的硕士学位,还完成了一个教育学位。知识给了她智慧,也让她成为团队的核心人物之一。 "她是做得不错。不过她们走不远。"她丈夫笑笑说。 (2)苏娜塔 苏娜塔是一个特别漂亮的女孩。她热爱自由,善于学习,她在镜头前落落大方,并成为《新闻之浪》第一位被邀请去斯里兰卡参加国际新闻记者会议的人。 "女人真的太难了。我觉得生而为女简直是一种罪过。父母觉得她是累赘,丈夫把她当成奴隶。她的生命又轻又薄,那么脆弱……"她说不下去了。她刚刚调查一个女孩被当街砍死的事件,同来的男记者不断问她你何必要去看尸体?但她执着地要拍下女孩尸体上的伤。 她在《新闻之浪》整个团队里,都是特别闪耀的存在。我无法忘记她成为资深记者,站在手机前一字一句地说: "都说世界在变化。但是对女人来说,真的有什么变化吗?" 那种笃定,那种魅力,让我一个女生都简直挪不开眼睛。 "作为一个女人,我的人生就是要嫁给一个和我同种姓的人。如果我想嫁给一个我喜欢的人,就会让父母蒙羞,会损害家族的利益。所以干嘛要结婚呢?我喜欢不受束缚的生活。" 所以当米拉说《新闻之浪》失去了苏娜塔,因为她要去结婚时,我真的整个人都不好了。 "因为别人会在背后说,我父母是想被我养。这对他们而言是情感上的折磨。我明白了。在这里,人不能做单身女人。" 苏娜塔应该是比较高的种姓,她的婚礼看起来很是奢华。但她从始至终,脸上都是麻木。 (3)大眼姐姐 抱歉我忘了她名字。这个姐姐是纪录片的第三位主角。她是记者里面比较后进的一位,报社培训大家如何用手机拍视频时,她连英文字母都不认识。 "我刚开始工作时,我丈夫不同意。我说,就算要离开你,我也不会放弃工作。后来我赚了钱,他就开始偷我的薪水,还打我。然后我马上就报警说他家暴。"她顿了顿,看了看自己的两个孩子,"我的心支撑我走了过来。" 虽然后进,但她从没有放弃学习。即使学东西慢,但她从没有后悔离开男人,靠自己生活。她相信教育的力量。 "我(以前)连银行取款单都不会填,我连自己的钱都取不出来,我要依靠别人。"她定定地说,"只有教育能改变人。所以他们两个不学习的时候,我就会特别生气。" 《新闻之浪》的女孩们很多都是这样的。一个女孩甚至说:"我连家人的手机都不敢碰,因为我怕碰坏了。"你很难相信这是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但就是靠着这些女孩,从2016到2021,《新闻之浪》从报道黑道的非法矿井,无视强奸报案的傲慢警察,到追踪大选候选人的奇妙发言,记录民族主义的崛起。她们的视频为贫苦的人民带来了通电、修路、厕所、犯人被抓,油管收看数也从最初的1万多慢慢变成了现在的1.5亿。她们记录着印度发生的真实的故事,笃信着媒体是民众获得正义的办法。 如今,印度已经成了对记者生命威胁最大的国家,女记者被杀事件一件接一件,但她们仍在坚持,甚至苏妮塔婚后也再度回到了报社。 最后记一些我个人印象特别深的话吧。 1. 一位女记者70岁的父亲说:"大家都想要受过教育的女孩,但是结婚后又不让她工作,那么要她受教育干什么呢?" 2. 一位女记者谈她在《新闻之浪》的梦想:"我以前连自己村子都没出过,对什么都害怕。但是工作给了我勇气。" 3. 男记者说:"你怎么能直接问(警察和黑帮勾结,逼矿难受害者撤回报案)那些事呢?你应该吹捧他(警长),多多报道警察做得好的事。"米拉说:"已经有你们吹捧了呀。" 4. "我们认为媒体作为第四种力量,可以改变什么。但有时候你看不到这种改变,这时我们也会觉得很无力。"2019年大选以后,米拉叹息着说,"后来的人会问,我们的国家发生变革的时候,你们媒体在干什么?但《新闻之浪》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在让职权者负责。" 致敬那些坚持做正确却艰难的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