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预防医学的基本模式,对青少年暴力的预防同样也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初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初级预防的对象是整个青少年群体,目的是让所有的儿童青少年都有机会学习以非暴力方式控制自己的行为;二级预防则主要针对那些有潜在心理、身体以及社会适应问题的暴力高危人群;三级预防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已经表现出暴力、病态行为的个体,目的是减少他们以后心理行为问题和暴力事件的发生。 目前,由于各种认识与体制方面的原因,人们大多数的精力还是放在三级预防上。应该说,处理暴力发生后即刻出现的后果,为受害者提供帮助并惩治施暴者确实非常重要,但若从系统和更宏观的角度来看,综合性的预防措施不应只为受害者提供保护和帮助,还更应该从一级和二级预防着手,促进非暴力主义价值观与社会环境的形成,改变诱发暴力的个人与社会条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预防暴力,扼制暴力。 从这一思想出发,并结合社会生态学模式和我国当前的社会实际,我们认为,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暴力的发生,政府和民众有必要在以下六个方面有所改变或作为。 首先,提高认识,强调对青少年暴力的预防。 青少年暴力问题由来已久,而且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以至不少人已对它形成一些根深蒂固的老观念,认为青少年是人生的危机期,出现一些暴力问题是必然的,或者认为没有暴力的社会是不存在的。但大量的青少年研究和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青少年期并非必然是人生的危机期,良好的教育和环境能使其平稳和成功地渡过;青少年暴力是可以预防的,那种认为"没有暴力的社会是无法达到"的观点是纵容暴力的借口;暴力预防的效益与价值远大于对暴力后果的处理。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只是消极地花费精力和财力"等待"暴力发生、"热情"处理暴力后果的做法,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青少年暴力发生的原因,及时科学地采取预防措施和手段,走在暴力发生的前面,防患于未然。 其次,加强对青少年暴力以及所有社会暴力的信息收集和科学研究。 当前,正是由于对青少年暴力问题研究的缺乏,从而导致政府与社会对青少年暴力问题的忽视和干预不力。因此,在未来,急需开展更多、更为广泛的科学研究,这包括对青少年暴力类型、表现、变化趋势、区域差异等重要信息、数据的收集,对青少年暴力影响因素和机制,以及发展特点、个别差异的更深入研究,从而为政府和社会的决策、积极预防与干预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方法。 第三,发展个人层面的预防方案。 预防青少年暴力的个人方案多重在增强个人技能,鼓励各种积极、友爱和合作的行为。一般来说,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道德感,采用符合社会的观点,训练青少年控制愤怒、改善行为、掌握社会交往技巧,学会处理冲突和生活问题等。明显有效的个人方案还包括加强学前和学校教育,良好的教育除了能使儿童青少年掌握更有效的社会技能外,还能使儿童青少年获得自尊和成就感,从而有利暴力行为的减少。另外,还要加强产前和围产期母婴卫生保健,实施优生优育,提供儿童成长良好的物质和医疗环境,预防和控制跟暴力有关的各种疾病。 第四,发展改善人际关系的预防方案。 由于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复杂多样性,针对这一层面的预防方案也极其多样。其中,基于家庭的预防方案尤为重要,现有的研究发现,抚养方法培训和家庭访问在众多的措施中最为有效。前者旨在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情感沟通与联系、鼓励父母使用一致的教育方法,并帮助他们加强自我控制的能力,从而更理智地采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后者主要是社工人员定期到家庭进行访问,担当中间人的角色解决家庭内部问题并提供专业的意见与建议。 有效的人际方案还包括良师指导和家校合作。前者是帮助青少年寻找成人指导者,指导者可以是年长的同学、教师、辅导员、亲人等,通过他们的工作或辅导帮助青少年培养各种解决问题的技能,使他们与其指导者或榜样保持稳定的联系,从正面去影响青少年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并在遇到问题时能得到帮助。后者则强调学校与家庭加强合作与沟通,及时了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变化和行动方向,及时制止与预防暴力。 第五,制订和加强预防青少年暴力的社区方案。 这也包括很多方面的措施,其中以下三方面的措施尤为重要:一是加强社区的治安管理,这是预防和扼制青少年暴力以及一切社会暴力极为重要的一环,包括建立社区治安中心或委员会、警民联防、社区治安巡逻等一些以警察为核心的措施,同时也包括一些改善学校、社区环境(如改善街道的照明,因为照明差的地方发生暴力的可能性大)的措施。二是为青少年提供安全、健康的社区和课余活动场所与计划,丰富青少年的课余生活、减少其参加不良活动与发生暴力的机会。三是防止和控制青少年帮派,为已经接触或参加帮派的青少年提供咨询服务,引导其回归社会的主流生活。 第六,从更宏观的层面,改善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预防青少年暴力。 这一层面的措施和方案由于涉及国家发展的众多领域与部门,必须依赖于政府的觉悟和努力,针对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为预防和控制青少年暴力,政府尤其有必要在以下五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工作:一是关注贫穷现象,加强对贫困家庭、流动家庭、单亲家庭等处境不利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减缓快速社会变革产生的负面效应;二是进一步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和分级制度,制订更为严格的暴力监管标准,加强对不良媒体的处罚力度和范围;三是进一步严格控制酒类、毒品与枪支;四是加强并改善司法、警察制度,建立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并有利于其未来发展的审判、改造或教育制度;五是改革教育体制与管理,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扼暴力于摇篮之中、萌芽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