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原本是家长、孩子休息放松的时间,可结合实际,身边的孩子有多少能真正享受到假期所带来的愉悦?时间都被各式各样的辅导班瓜分,留给孩子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所剩无几。 参加辅导班的学生从总体上来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学科知识强化、补习为主的中学生;另一类则是以各式特长技能学习为主的初中以下学生。社会上的辅导班也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数学、英语、化学、物理等学科为主的巩固班、先修班、强化班、精品班等;另一类则是以美术、音乐、舞蹈、武术、游泳等为主的技能特长班。 各式各样的辅导班教学几乎囊括了从幼儿园到高中所有能涵盖的内容,当然收费也不菲。可问题就在于,高额收费、以占据孩子休息时间为代价的辅导班却异常火爆。报名参加一项的比比皆是,报名参加二三项甚至四五项的也大有人在。对于相当多的孩子来说,自己是处于一种"被安排"的境地,很难自主选择,但家长对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辅导班却乐此不疲。 今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要求各地对校外培训机构的6种重点行为进行治理。随即,各地也相继出台了本地专项治理方案,并对在职教师参与校外培训做出了严格的问责表态。可以说,经过多部门的专项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特别是那些无资质、无师资、无场地的"三无"机构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以往人们颇为诟病的在职教师私自举办辅导班、在校外兼职等一系列现象也得到了遏制。可如今,辅导班仍然"高温不降",个中原因值得我们反思。 第一,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无论是学校布局、师资配置,还是教学硬件配置、办学质量、社会声誉等,各个区域的教育还存在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现象,尤其是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还较大。这就导致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竞相抢夺,对薄弱教育资源的不信任感逐渐加大,进而想通过暑期较为集中的时间让孩子在学科课程等方面有所长进,这才给孩子报名参加辅导班。 第二,家长对教育的焦虑感日益增强。从小要特长,长大要分数,家长唯恐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其实也想给孩子休闲、放松的时间,但看到身边的家长、孩子一个个报这个班、报那个班,内心的平衡就逐步被打破,一种担忧孩子跟不上、学不好的情绪就会逐渐滋长。加上外部环境对教育的重视、对重点学校的推崇,家长也会担心孩子考不上、进不了好学校,所以只能硬着头皮多付出。 第三,教育公益产品供给不足。一些原本提供教育公益产品的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有力地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本该存在于这些机构中的美术、舞蹈、音乐等空间明显缺少甚至缺失,而这些在学校内部又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所以学生家长只能将目光投向各种辅导班。 第四,暑期孩子去哪儿的问题还未解决。暑期四十天左右的时间,孩子该去哪儿?让孩子始终处于家长的监管之下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家长还要工作,但留孩子在家大人又不放心,担心其在完成一定量的作业之后看电视、玩游戏、玩手机等,再加上暑期溺水等安全事故多发,雷雨、洪涝灾害常见,这些都让家长烦心不已。而孩子若是参加了辅导班,至少在一段相对固定的时间内家长可以放心,并且孩子还能学到一些东西,这也就促成了培训班的持续"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