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金银岛化身博士的读后感大全


  《金银岛 化身博士》是一本由斯蒂文森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00元,页数:2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银岛 化身博士》精选点评:
  ●不错的冒险小说
  ●个人觉得化身博士比金银岛还好看……
  ●化身博士、弗兰肯斯坦、道林格雷的画像,几乎是同种性质的哥特惊悚小说,探讨人性恶的一面,恶比善更容易脱离主体而独立存在,恶的意志顽强,却容易自我毁灭。金银岛写地很平庸,远不如加勒比海盗吧。
  ●喜欢金银岛
  ●读过 化身博士
  ●这种故事和这种写法现在已经过时啦。不过如果把故事当成书写梦境的话,倒不失可取之处。
  ●奇幻故事
  ●一本价格10元的书,便宜的让人难以置信!相当精彩的寻宝冒险故事,荣如德先生的译文非常好。『碰运气绅士』让我联想到英国的殖民扩张。比起康拉德的航海故事,还是《金银岛》更为轻松有趣。另外,《化身博士》没怎么好好看,精分故事一向不是我的菜。
  ●看了《变身怪医》的音乐剧,回头补一下原著,音乐剧情节还稍稍丰满一些,小说主要还是侧重于悬念的设置。金银岛感觉比较适合小男孩看,我已经超龄了。
  ●最近一直在思考道德的问题,如果道德只是工具,个人可不可以加以利用满足私欲。《化身博士》充分证明没有道德约束,膨胀的欲望很快会把人推向崩溃。
  《金银岛 化身博士》读后感(一):《金银岛·化身博士》读后感
  《金银岛》是一部探险,寻找宝藏的故事。读来使人感到新奇、有趣,作者文笔幽默,故事情节离奇生动,非常值得男孩子一读,个人评分4.8分。《化身博士》有些科幻成分,我们在一些科幻电影中能看到它的身影,个人评分4.3分。
  《金银岛 化身博士》读后感(二):小心小心。
  人无非是由形形色色自相矛盾而又各自独立的居住者组成的一个政治实体。杰基尔纵容海德的恶最终被海德控制。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里道林顶着一张美丽不变的脸,干尽坏事,让画像承担他的恶性,终败露后他的容貌变得和画像一样奇丑无比,令人生厌。灵魂的丑陋印证在人的容貌上,看来不能以貌取人这句话,并不百分百正确,岁月在人的脸色记录下很多东西,终究会泄漏一些可读信息,小心小心。
  《金银岛 化身博士》读后感(三):最喜欢的小说
  长大之后才看了《金银岛》,那个情节让我回到了童年看动画片般的痴迷。
  杂志上读到,某作家(名字忘了)在桌子上贴了想去的几十个地方,其中就有《金银岛》的原型小岛。
  想象力、编故事的能力已经语言史蒂文森都具备了,光辉讲故事也不行,比如大多数的恐怖小说只能在厕所里翻翻。
  语言偏向于艺术方面,说故事是一种技术。在今天看来也,他悬念和节奏的把握也是非常高超的。
  很多世界名著都给我拖沓的感觉。细腻和拖沓不一样,比如《飘》,飘了一千多页。
  《金银岛》是真正适合少年阅读的,原著是英语初学者的最佳选择。我希望动画片都能像《金银岛》的故事一样而不是像现在的那些儿童版好莱坞电影。
  1850-1894,斯蒂文生划过天空,"在他短暂的四十四年生命旅程中,写作生涯老谋深算占了二十二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22年挺不错的。
  痴迷于这些故事,恨不得睡在这些书里面。
  一生挚爱。
  吃完饭去图书馆借几本世界文学方面的书,一方面是为了激发一下灵感。想写的时候写不出,觉得写东西浪费时间的时候却又有很多灵感。
  2013-12-20 11:17:38
  帮朋友做个广~告,想要买琴或者学琴,欢迎推荐,钢琴、吉他、架子鼓、古筝等等都可以
  如果坐标位于北纬31度14分至32度37分、东经118度22分至119度14之间,可以预约到店试琴 ^_^
  宁辉琴行官网:www.ninghuiqinhang.com
  小站:https://site.douban.com/284561/
  预约Tel:189-2140-7482 扣扣:570358294
  原文地址: http://jackrubbish.com/blog/archives/13208
  《金银岛 化身博士》读后感(四):一面是杰基尔一面是海德
  不可学该隐,他是那恶者,杀了他的兄弟。为什么杀了他呢?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兄弟的行为是善的。 ——《圣经(约翰一书)》
  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自身的善与恶。在对一件事的举棋不定时,善良屈从于恶,良知泯灭,内心的道德与情感崩塌。善胜于恶时,理智之墙竖立,阻挡残酷、野蛮的流毒侵蚀。
  斯蒂文森的经典小说《化身博士》就讲了这么一件关于善与恶的故事。杰基尔是一名内科医生,以仁慈善良著称。而他不为人知的痛苦之处在于他余生具有的邪恶念想无处表达和释放。这促使他通过不断实验,配出来能够使他变身成为一个相貌可怖猥琐,身材矮小化名为海德的人的神奇药水。这个海德正是杰基尔内心一切恶的化身。海德作恶多端,最终因打死善良的卡鲁爵士而走投无路。这时当杰基尔想要与海德这个化身告别的时候,达到药效所需的剂量一再增大,以至最后药效完全失灵,杰基尔彻底沦为海德的模样。在真相即将被揭露时这位海德无奈自杀身亡。
  通过分析此文的文体,从第一章到第八章都是从律师厄特森视角来讲述整个故事并积极介入故事发展走向。第九章是兰庸医生在被杰基尔变身的景象吓到后直至死前的自述,这一信件在之前已有伏笔交由了厄特森保管。最后一章也是占整体故事篇幅最长的一篇则是杰基尔关于整个事件发展始末的自白书。依我看,这不是一部普通的侦探类型小说,也并非惊悚,本质上而是作者关于善与恶关系的一篇议论文章。
  故事的主角杰基尔过着伪善的生活,他自大傲慢,看不起同侪兰庸医生的水平。他渴望欲望的发泄,但 又害怕本已积累下来的名声、金钱蒙受损失。于是他开启了疯狂的计划,无视医学伦理,通过比研究手术耗时还长的调制药水的研究达到的他的目的——掌握随意改变容貌的能力。每当夜幕降临,他便像狼人一样进化出了凶恶的面容,尽情享受他那自身野蛮的行径带来的快感。可他最终慢慢沦陷于这种欲望之中无法自拔。他本以为能够控制住自己那恶的一面,但恶的一面愈演愈烈,使他无法招架,他想藏在海德(有hide的意义)的皮囊下,而海德呢,却想取代他。
  我们生而为人,欲望本来就多又无穷尽。杰基尔最终变为海德的寓意实在是很深厚。这一过程向读者描述了不受控制的善良是如何一步步被欲望引诱,渐渐滑向深渊的。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看,不论从性欲所属的生理需要还是到对于权力追逐的尊重需要,都如浮光掠影般搅动我们生存土壤上的每一根神经。以至于我们从事任何一项活动都被此牵动着,朝着熵增的方向走去。杰基尔的药就像一剂春宵良药麻痹住自己的神经,甚至激发放大了相关官能,任随欲望将其吊向深渊。当我们可能享受到最初这一切带给我们的快乐愉悦后,往往会因为无法抵挡住这种诱惑而无所忌惮地故技重施,这自然是我们这一类普通人都逃不开的。于是诅咒就在这一刻降临到了我们身上,我们越是贪婪这种欲望带来的快感,这个诅咒便越深入骨髓。杰基尔们就这样跳进了自己给自己挖的陷阱里。
  就像众所以为的那样,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会同时存在着杰基尔和海德。当我们在人前陈词激昂,全言道德与正义,我们是杰基尔;而我们在人后阴谋他人来策划自己的利益,我们就有成为了海德。可是不仅因为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我们之所谓人,就不可能是只用善恶就可概括之的,人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如道德便是一个多重的概念,不只包含善恶美丑。道德满足了我们内心的安稳,我们能够去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那么这一种心安理得不也正是我们对于自身所设想的一种欲望么。我们在何种程度上达到了对于这样一种状态的实现,那我们可能就在一定的程度上制造了其他的影响,这些影响对于其他多面体的发展又施加了多少困难呢。当然这些都是潜在的、无法明确计算的,可是事实却是发生了的。
  我们独善其身,便纵容了恶。我们古道热肠,又纠结满足了内心的私念,于是就这样被这一条条锁链编织在罗生门中。我们需要的可能很简单,应是善恶之间的动态平衡,而这对平衡又是我们自身多面中的一面平衡。我想既要不纵容恶的无止境发泄,也不要戴上虚伪的善良面具来刻意隐藏自己的实际需要便好。
  《金银岛 化身博士》读后感(五):这是科幻,但也是心理学和哲学
  科幻圈有一个有趣的特点---出大神。
  看过1000本言情小说的人,在喜欢看言情的人面前没什么优越感;看过1000本恐怖小说的人,也不一定在聊天的时候就让喜欢看恐怖小说的人佩服。但是看过1000本科幻小说的人,在科幻读者圈里就是大神,是能够语出典故答疑解惑的智者。想要追赶大神的脚步,需要从源头开始补课。
  早起科幻经典:哥特式科幻惊悚小说《化身博士》(The 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
  1931年电影的海报,说实话海德形象有些不符
  内容简介: 你是否想过变成另外一个人?是否曾看着你所认识的某个人想:"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怎么我就不行?" 你是否想到变成另外一个人,就算只有一天,你也可以随心所欲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人会为此指责你的,因为没人知道那个人就是你——本来么,那已经不是你了。 要是变成了另一个人该多么刺激啊!一天,偶尔一下也可以,就是别太久了,否则要是总变成别的人,也许真会成了别人,再难变回自己了。 这些想法对有的人来说是很危险的,尤其对Dr. Jekyll就是这样,因为他是个聪明绝顶的科学家,他找到了一种方法,把幻想变成了现实。
  从内容简介中不难看出作者对于人格和潜意识的探索欲望,大部分人会认为本书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善与恶两种性格的完全对立,但是在书中温文尔雅的博士Dr. Jekyll和堕落轻浮、面目邪恶的Mr Hyde呈现出的并不完全是极端对立的两种状态,更多的是一种包容和突破的矛盾对立,更像是人格逐渐改变的忒修斯之船。
  Dr. Jekyll:理性而诚实的善人。与温和的外表不同,有着强烈的正义感。但是文章后段的自述中,我们能够知道他一直清楚的知道,并苦恼于自己身体里潜藏的"恶",并且一直希望能够有办法释放这种"恶"的欲望。最开始他将其形容为"充满野性、寻欢作乐、不负责任的年轻人",并仅仅是希望"给爱玩的这一边以充分的自由。让他自己出去,玩个痛快"。
  但是很快当这个愿望实现的时候,一个"鲁莽冲动,残忍、邪恶的家伙"出现了。而此时第一次品尝完全自由的Dr. Jekyll反应是:"即使是个十足的恶魔,那我也喜欢他。"而之后Dr. Jekyll在两个角色之间不断变换,随心所欲胡作非为,却不为人所知。
  慢慢地,Mr. Hyde就像已可破土而出的藤蔓,渐渐缠绕覆盖了原有的灵魂,他撞倒小孩子之后从容地踩在孩子身上走过去,仿佛脚下的是卑贱的尘土,他可以毫无缘由地用手杖把人活活打死,并从中获得乐趣。
  最后Dr. Jekyll惊恐的发现,他已经不需要喝药水会变成Mr. Hyde,相反,他要不断地、更大剂量地喝药水才能保持Dr. Jekyll的形象和个性,善良的一半和邪恶的一半在争夺着他的身心,而邪恶的一半渐渐占了上风。
  从心理学上分析,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善与恶的综合体,都有光明的一面和黑暗的一面,但是我们大部分人并不能够很清楚的分辨这两者,让这两者从混沌中分割开来,但是为什么Dr. Jekyll有比常人更壁垒分明的善与恶。
  我们可以猜测这与Dr. Jekyll的过去有关,在书中Dr. Jekyll一出场就会一个德高望重的医生,但在此之前他可能从年少起就有十分远大的抱负,并且确实天赋异禀且勤勉,他对自己的个人定位就很高,想取得很大的成就,想成为受人尊敬、被人仰慕的对象。
  所以他对自己"闲不住、爱享乐"这方面的欲望就极力压抑、掩盖。书中他自己说:"我为自己树立的远大抱负,使我几乎怀着一种病态的羞愧心理看待并掩盖这种反常的状态。"
  当他之后取得成就也真的成为德高望重的医生时,他内心的放荡与欲望就更需被小心翼翼地隐蔽于外人。Dr. Jekyll的纠结正在于此,他体内的两个性格由彼此不屑,彼此隔离,彼此厌恶,来达到了分隔,最终发展成不可调和的两个个体。
  Dr. Jekyll怨恨Mr. Hyde,因为他"邪恶而且没有人性,同时也因为Mr. Hyde比他强大"
  而Mr. Hyde怨恨Dr. Jekyll,则是因为"他恨Dr. Jekyll软弱、忧郁、无助的样子,但他最恨的还是Dr. Jekyll对他的厌恶"
  本书在更深层次上不止在心理学上探讨问题,甚至上升到了哲学中的伦理学的高度,即"当作恶而能不被发现"当能够确定逃脱惩罚的时候,善良能否困住邪恶,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一个正直的人,是内在善恶的斗争,还是外在惩罚的约束。这是一个对人本性善恶的讨论。
  本书八卦:
  1886年某一个夏天的凌晨,作者Robert Louis Stevenson在睡梦中惊醒,然后来到书桌前,把刚才做的梦用半个小时的时间记录了下来,并在其后的三个月内完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1883年出版的《金银岛》(Treasure Island)让Stevenson声名大噪,本书一推出即跃升为最畅销书籍,更奠定了他之后屹立不摇的作家地位。
  《化身博士》是Stevenson最得意的作品,因为书中人物Dr. Jekyll和Mr. Hyde善恶截然不同的性格让人印象深刻,后来"Jekyll and Hyde"一词成为心理学「双重人格」的代称。
  在本书的第四章,作者通过目击者--女佣和Dr. Jekyll的笔述来揭开迷雾之幕,使真相大白,果断地放弃了在侦查谁是杀害卡鲁勋爵的凶手这一点上大做文章的诱人前景,不让悬念的主干——Mr. Hyde是谁?节外生枝,这样的剪裁是需要勇气的。而Stevenson的小说的魅力之一恰恰在于他往往把长篇压缩成中篇,而绝不是把短篇拉长成中篇。
  2007年6月,美国拍了一部《变身怪医》背景放在了现代社会的纽约,但是故事的剧情却非常有意思,相当于《化身博士》的续集,讲述的是其后代的故事。(虽然Dr. Jekyll洁身自律没有后代,但是Mr. Hyde晚上出去花天酒地完全符合书中的故事设定)。豆瓣评分8.5,亲测值得一看。(詹姆斯·内斯比特 James Nesbitt简直神演技,变身前后都是他自己演,神态却是一个阴郁沉静,一个霸气癫狂)
  英剧海报这眼神真的够癫
网站目录投稿:水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