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反馈需要重视,组织文化是成功的关键,战略规划能力必不可少,领导力也很重要……这些似乎都已成为当今职场上的基本真理。当然,部分"不畏浮云遮望眼"的领导者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个体特性的力量和魅力,曾经那些被奉为真理的理论,都被一一推翻。到底职场中有哪些不易被發现的谎言,且来一一分析。谎言一:人们关心自己的公司 有一个企业高管在一家公司待了10年之后,因为种种原因不想继续留在这里了,他开始找下家。为了避免去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公司,他花了很长的时间做功课,了解自己想去的公司。他做的功课要比大部分人细致很多,前前后后花了四个月的时间,最后才找到了一家非常适合自己的公司。他觉得这家公司,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各个方面都非常适合他。于是,他就毫不犹豫地跳槽了。结果他在新的公司仅仅待了13天,就又换工作了。 他清楚地记得那天开会,自己是如何跟领导发生矛盾,导致不愉快的。也是那一天,他清楚地看到新领导的作风,以及新团队的工作氛围,自己完全融入不了。所以最后,因为实在适应不了新的团队,他就又选择了离职。 其实在一家公司,员工真正关心的并不是公司,而是自己所在的团队。因为团队才是真正决定工作体验的环境,而整体层面的公司,比如说公司的战略目标、企业前景等等,虽然看上去都很重要,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其实跟员工的相关性并没有那么大。所以,如果你是员工,那你在选择公司的时候,除了了解公司,更应该多了解一下团队的情况,看看自己适合不适合。 如果你是企业领导,那你就应该在平时工作的时候,多注意一下团队的氛围,它对员工的影响可能比公司本身还要大。因为所有的工作都离不开团队的合作,如果把一个人放在一个好公司的坏团队中,那光是面对那些糟心事,都可能消耗掉一个人的能量,更别提好好工作了。但是,如果有一个好团队,那每个人的能量就都会激发出来,大家会彼此赋能,这样每个人的工作效率和动力都会高很多,团队当然也就更容易干出成绩了。谎言二:团队需要一个周全的计划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各种信息瞬息万变,产品的更新迭代也非常快。比如你在9月份制定的计划,到了11月,可能情况就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而且,很多制定计划的人都是团队的领导。这种理论上的模型,其实和公司的真实情况相差甚远。有时候计划越周全,执行起来可能就越困难,反而会增加做事情的难度。但问题是,团队不能没有计划,不然员工在很多事情上没有方向。 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回到计划本身上来。计划的目的就是让每个人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什么时候干、优先做什么事情,也就是说给员工创造一个比较清晰的预期。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让员工自己去思考,自己该干什么,而不是靠着公司的计划。 要尽可能多地释放公司和行业的相关信息,仔细观察哪些信息会促进员工做事情,然后你就可以多找一些这样的信息和数据,把它们不断释放给员工,用这种办法来推动员工主动做事情。另外,尽量减少会议,多用简短的沟通和员工交流。沟通过程中,你可以只问两个问题:这一周你的首要任务是什么?我能帮你什么忙吗?你可以每天都问他这两个问题,而且是单独询问。这样时间长了,员工就会知道你每天都会问这两个问题,他们自己也就会养成提前找目标,主动做事情的习惯。谎言三:员工需要明确的目标 上个世纪50年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提出目标管理,这个制度其实就是把公司的总目标,按部门,甚至按个人分成小目标,然后通过调动个人的积极性,来完成所有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直到现在,很多企业使用的都是这种管理方法。 目标的存在,其实就是为了让员工知道自己要做到什么程度,那直接做到这一点不就行了吗?在这一点上,目标和计划其实很像,企业要做的不是强制性地告诉员工,你应该有什么计划、有什么目标,而是应该让员工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才有意义。 比如说,很多企业家去大学做毕业演讲的时候,都不会说自己公司的一些具体工作,而是会告诉大学生,自己做这项工作的意义是什么,价值在哪里。大学生听了这样的讲话之后,往往就会产生去这家企业工作的想法,同时也会去思考自己想要做的工作。其实很多企业家在公司内部开会的时候,讲的也都是一些工作意义相关的话题,而不是实际问题。谎言四:公司需要培养能力全面的员工 现在很多公司都会用一种叫做"能力模型"的工具,衡量一个员工的综合素质,比如战略思维能力、目标导向能力、同事关系能力、商业敏锐度等等。有时候为了培养一个员工的某一项能力,公司还会专门花钱给员工做这方面的培训,想把员工培养成一个能力非常全面的员工。 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企业在培养一个员工的时候,与其想着把他培养成一个能力全面的人,还不如把他培养成一个在某一个方面出类拔萃的人。在这方面企业可以学习足球队培养球星的方法。比如说,足球明星梅西是个左撇子,按道理,梅西在训练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右脚的训练,避免被对手找到弱点。但是足球队并没有这么做,反而是让梅西不断加强左脚的能力,最后就凭出神入化的左脚,让对手防不胜防。所以企业培训员工的时候,也应该像足球队培养明星一样,不断强化他的长处,而不是培养全面的能力。谎言五:员工的工作结果是需要领导反馈的 如果说反馈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它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领导的反馈必须得是客观准确的。事实上,现实里的很多反馈都做不到这一点,很多领导在给员工反馈的时候会出现一种"归因"错误,也就是因为带着个人的主观情绪,所以在给员工找问题的时候,找错原因。其实,员工根本就不需要反馈,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关注。 美国的一家电力设施厂,为了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就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想看看工作条件跟工人的产出之间有什么关系。首先,研究人员把工厂的灯打开,让工厂变得更明亮,结果在接下来的几天,工人的产出大幅上升。只不过几天后,又回落到了原来的水平。这时候,研究人员又把灯熄灭了,结果工人的产出再次上升了。同样,他们还研究了其他环境的影响,比如整洁程度、提供更多食物等等,结果每次做实验的时候,产量都会上升,但是几天后,产量都会回落到原来的水平。 研究人员花了很长时间才彻底弄清楚,原来工人最渴望的并不是一个更明亮、更整洁的工作场所,当然也不是更黑暗、更混乱的场所,他们真正渴望的是管理层的关注。每次做实验的时候,因为环境的改变,让他们感觉管理层正在关注他们,所以他们的产出就会大幅上升。从这个角度来说,领导想让一个员工变得更好,最好的办法可能不是去反馈他的错误,而是关注他这个人。 管理者在面对犯错误的员工时,与其纠正员工,倒不如选择修复错误。然后在修复错误的时候,让犯错的员工主动学习正确的方法。谎言六:工作是需要有指标来评价的 很多公司在年底考核的时候,都会采用一种打分评级制。既然是评分,那就得保持一定的差异。如果大家都是一样的等级或者分数,那这个评级就没有意义了。所以为了让评级有意义,在评分的时候,很多公司就会故意给一部人高分,一部分人低分。但问题是,员工真的存在这样大的差异吗? 其实这种评级本身就是非常不公平的,就算是公司做到了公平,因为有的人打分严,有的人打分宽松,有的人跟领导比较熟,有的人跟领导比较陌生,这都会导致最终的评分不够客观公正,最后得出的结果当然也就跟实际情况大相径庭了。 所以像评分这样的指标评价,是不能真正代表员工的实际能力的。虽然我们没办法客观评价一个人的能力,但是我们可以可靠地评价自己的体验。评价他人的能力,是要给对方打分,这里面就会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是你评价自己和他人接触的时候,自己体验到的感觉,这就相对比较靠谱了。公司只要把大多数人对一个人的体验综合一下,就能知道一个人在团队当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在他人眼里有什么样的能力了。 比如说,公司要求你给一个团队成员的"增长潜力"打分,那你打出来的分可能就是不靠谱的,因为你的分数只能是你的主观臆断。但是换一个提问方式,问你愿不愿意接受他做你们团队的领导,那你的答案就是相对可靠的,因为这是你真实的体验。谎言七:人是有潜力的 到底什么是潜力呢?为什么一个被很多人看来没有潜力的人,最后却能成为这么优秀的企业家呢?关于潜力,《哈佛商业评论》曾经发表过这样一个说法,"在各种环境中,高潜力的人始终如一,并且明显比其他人优秀。在他们的整个职业生涯中,都表现出很强的成长和成功的能力"。 但是我们前面也说了,一个人的能力,他人是没办法做到客观公正地衡量和评价的。所以我们讨论一个人有没有潜力是毫无意义的。潜力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那我们怎么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就是表现得比同龄人更优秀呢?其实,这跟潜力的关系不大,很可能只是因为这些人得到了更多的资源而已。如果强行用潜力来解释他们的能力,就会损害另一些人的未来。比如那些被认为没有潜力的人,就会因此得不到社会资源的倾斜。 既然"潜力"这个词是个伪命题,我们又该如何判断一个人未来的可能性呢?有专家给出建议——前进的动力。跟潜力不一样,动力并不需要他人的评判,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具备的。作为领导,更应该做的不是判断一个员工有没有潜力,而是应该观察,这个员工到底有没有前进的动力。谎言八:工作和生活是需要平衡的 我们通常说,一个人要做到工作、生活两不误,要把这两者的关系平衡好。比如前段时间,职场人都在炒996工作制这个话题,很多反对996的人理由都是,我们不能把所有的时间都给工作,我还需要时间生活。我们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我们对工作有了先入为主的看法,就觉得工作是跟生活相互独立的个体,工作会让我们筋疲力尽,只有工作时间以外的时间才是真正的生活。但实际上,有时候工作就是生活本身,工作和生活其实是一体的,并不是相互对立的。所以人们根本就没有必要刻意平衡这两者,与其追求工作的平衡,倒不如追求工作的幸福,让自己找到工作的意义,从工作中汲取能量。 其实类似这样的话,日本的"经营之神"稻盛和夫也曾经说过,他认为工作是一种修行,最能提升人的心性,磨炼人的灵魂。如果每个人都能在工作中,获得这种能量,自然也就不会觉得工作累了。那如何在工作中得到这样的能量呢?答案很简单,就是做你喜欢做的事。如果你喜欢干自己的工作,那你自然就不会觉得累了。这看上去有点鸡汤,但确实是行之有效的。甚至你都不用完全喜欢自己的工作,只要喜欢工作的一部分就行了。 有研究表明,你只需要在工作中有20%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你就可以从这份工作中獲得快乐了。所以与其站在对立的角度,想着怎么平衡工作,还不如从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乐子,这样工作对你自己就会有意义多了。谎言九:领导力有一套模板可以供人们学习 很多公司的领导都非常重视各方面能力的培训,平时也会参加各种企业家培训课程。而在这些企业培训课程中,"领导力培训"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这些领导力培训课程往往会告诉你,领导力有一套固定的模板,如果你想要获得领导力,那你只要按照这个模板去练习就可以了。比如说,你要把战略思维能力提升到什么程度,要把演讲能力练习到什么程度等等。但是我们也经常发现,领导力培训课程,其实对领导力的提升并没有太大用处。学会了这些,也不会让你马上变成一个好领导。 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领导,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有人愿意追随他。那为什么人们会愿意追随另一个人呢?这是因为,我们人类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天然存在着一种恐惧。因为这种恐惧,人们总希望有人能站出来,给自己一个确定感,而这个能给别人确定感的人,自然就会成为这一批人的领导。 比如说,你跟一群人一起在沙漠里迷路了,这个时候只要你站出来说,"跟着我走,我能带你们出去",你就会成为这群人的领导。不管你的外貌怎样、知识水平如何,你只要解决了离开沙漠这个问题,给其他人带来一种能离开沙漠的确定感,那你就是一个合格的领导。所以领导力其实并没有确定的模板,想要获得领导力,去学习那些死板的课程用处并不大。真正对你的领导力有帮助的,是你领导员工的思路。领导的核心任务并不是用什么理论管理、考核团队,更不是什么演讲的口才,而是解决团队成员的"不确定感",从而让你的团队成员更愿意追随你。 总结以上的九大谎言,是否让你颠覆了以往我们对工作一些认知呢?最后用马克·吐温的话作为结尾:给你带来麻烦的不是未知之事,而是你认为你熟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