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社会基因用这三招超越父母


  文 | 雾满拦江
  (01)
  山东,有位孟老哥哥,不务正业。
  不上班,不打工,每天夜里打着手电瞎转悠。
  所以买了两套房。
  咦,夜晚打着手电瞎转,怎么就买得起两套房呢?
  孟老哥夜晚打着手电瞎转,是在逮蛐蛐。
  逮蛐蛐。
  媒体报导称,当村民知道逮蛐蛐很赚钱的时候,都大吃一惊。
  网友更是急了,有网友严正指出,逮野生蛐蛐,是破坏生态,应该把孟老哥逮起来才对。
  逮不逮孟老哥,这事先甭急——我们要说的是,当得知孟老哥的不务正业,其实很赚钱时,村民们为何大吃一惊呢?
  (02)
  有种说法称,所有的孩子,都从父母身上继承了两套基因。
  第一套是生理基因。
  决定了你的生理,承袭了父母的许多特点。
  第二套是社会基因。
  社会基因,是指一个孩子打小耳濡目染,做事情像父母,思考问题像父母,很多人活到3、40岁,震惊发现自己在行为和思考上,原封不动的拷贝了父母。
  所以阶层跨超级难,难就难在孩子只会模仿父母,而不知如何超越父母。
  回到孟老哥逮蛐蛐事件上来,村民们之所以对他赚钱吃惊,就是社会基因的一个具体表现了。
  村民们活在父母的记忆中,永远也想不到,世间任何一个不务正业的营生,本质上都是个细化的小市场。既然有社会行为,就会有消费,有需求,有交易。有了交易,就有了资本金的流动。正如炒鞋市场,上年纪的人做梦也无法理解,一双臭气烘烘的鞋子,也能炒到几十几百万。蛐蛐交易市场更是如此,在这个市场不引人注意时,玩家最多不过是"赚两套房",一旦这个市场浮出水面形成泡沫,保不准还会发生什么让老辈子人无语的事儿。
  (03)
  穷家孩子和富家孩子,从父母传承来的社会基因,是完全不同的。
  穷家孩子的社会基因,由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不务正业。
  凡属不务正业之举,一定是耗费时间,浪费钱的。
  比如说逮蛐蛐,比如说逗蛐蛐,一个成年人应该把时间花在正事上,花在养家上。在乡村,如孟老哥这种年纪老大还在半夜逮蛐蛐的人,有个标准的称呼:二流子。
  第二部分是正经营生。
  穷人眼里的正经营生,来自于阅历经验,必须是可视的。看到老张家孩子读了大学,回来做了乡干部,就认为读书是个正道,可以当官,光宗耀祖。隔日又瞧到老李家孩子,公务员没考上闲在家里,又认为读书没用。穷人有极多相互矛盾的观点,整合这些矛盾的方法,就是老张家孩子命好,老李家孩子命孬。如此解释倒也能自圆其说,只是穷人见不得失败,看到一次失败就认为是全部,这导致许多穷人,所能干的事情极少,最终只有体力交易是符合穷人预期的,这让他们更加感受到命运的无常。
  而富家孩子的社会基因,是分三个层级的:
  第一层级:消费知识。
  从消费现象上,最容易识别穷人富人。
  发达国家的影视,经常有这样的镜头,一个特工,西装革履,准备混入富人圈去捉对方大BOSS,但他们一出场,对方就一眼认出了他们——因为特工不过是底层的打工人,小命不值钱那种。富人居养体,移养气,积年累月所养成的气质,根本模仿不来。
  所以许多穷人,都去学习富人的生活方式,如何喝红酒,如何摆放刀叉,如何系领结,烤熟的牛排掉落到身边女士的大腿上,说句什么才能让她停止尖叫——但只有富人才知道,这些消费方式是专为穷人量身定做的,富人根本没那么多讲究。
  富人在这种场合,一眼就会辨识出自己的同类。
  穷人都在认真学习这些根本不存在的"社交礼仪",而富人,却沉入了下一层。
  第二层级:生产知识。
  孟先生为何能靠逮蛐蛐赚到钱?
  因为他知道,在玩蛐蛐的市场下面,还有个生产市场,有个交易市场。
  所以他精心研习逮蛐蛐的技能,成为蛐蛐消费领域的供应商,一只上好的蛐蛐,可以卖到上万元,几千元一只的蛐蛐,也是市场上的俏货。这种市场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当外行人发现之时,早已形成了森严的技术壁垒——姗姗来迟的人,只会被逛入蛐蛐的"消费市场",交一堆钱学了无数的蛐蛐种类,但如何获得高价蛐蛐,如何进入这个市场,仍然是一头雾水。
  就好比那些学习品尝红酒的人,不过是替卖红酒的做免费广告,学了一堆虚假的"知识",回家还得啃土豆。
  卖红酒的,为自己轻易的操纵穷人而窃喜——却不知道,他们自己其实也是穷人,所谓进入红酒产业,销售红酒,不过是替人家葡萄庄园出货。最终你会发现你的红酒都会砸在手里,不是这东西卖不动,而是你不懂得一个产业运行的整体机理。
  穷人是无法在这个层级切入市场的,必须再行下潜。
  第三层级,创造知识。
  逮蛐蛐发财的孟老哥,可以向媒体展示自己的两套房——但他永远不会向你展示他发明的那些捕捉优质蛐蛐的器械。
  他能够在这个行业立足赚钱,不是这个行业有什么独特,而是他是个独特的人。
  早在孟先生进入这个市场的同期,也有一些人进入,甚至有些人比他进入得更早。但那些人最终无法立足,因为他们缺乏创造力,逮一只蛐蛐比逮一只孟加拉虎还费力气。而孟先生却潜心研究,以至于他一个晚上,最多可以捉到上百只蛐蛐。他一个晚上逮到的,比你一辈子见过的都多,你凭什么跟他斗?
  有个词叫"创富",说的是穷人翻身逆袭,必须要有创造力。有了创造力,才有生产力,有了生产力,才能推进消费市场。缺失了这个认知层级的人,只能停留在消费的表层,只能把这个层级,分为花钱的和服务的,这也是穷人的"不务正业"和"正经营生"的区别。
  所以,父母传承给孩子好的社会基因,一定是三层结构的,能够让孩子认识到在表层的消费是受下层生产力驱动的,而生产力又是靠了创造力推动的。如果一个人只停留在表层,好的结果是他成为一个"受尽苦难的老实人",坏的结果是他成为一个消费欲望无穷但生产力量匮乏的败家子。所以穷人认知,永远只是悲哀而无奈的选择,而富人的认知,犹如燎原野火,生生不息。一个人,如果有了富人认知,就会潜心研究创造力,这会让他们获得辨识创造力人才的能力,或是如孟先生一样成为一个孤独的逮蛐蛐者,或是成为一个庞大事业团队中的重要成员,无论哪个选择,对他们来说都不是难题。
网站目录投稿:从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