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十点读书会(sdclass) 1:
不是完美的女人,却是完美的母亲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 时值四月,春风十里,令人不禁吟咏林徽因的这句诗。大多数人都以为这首诗是她对徐志摩的表白,但事实并非如此——这首诗是她写给儿子梁从诫的。 林徽因不是一个完美的女人,却堪称完美的母亲。 和平年代里,林徽因用旧货店淘来的老家具、野外考察拾到的石雕与无数卷书,把租来的四合院修饰得极富文化气息。她与孩子们一同阅读书籍,为他们朗诵诗文。每逢假日,不同领域的学者前来,围坐在她精心布置的茶桌边,饮一杯清茶,畅谈文学艺术。 抗日战争爆发后,一家人辗转逃难到西南,林徽因和梁思成亲手和泥、烧砖、垒房子,建起一座小房子,没有电、自来水和厕所,老鼠和蛇时常出没、木床上臭虫成群结队,条件异常艰苦。 但每天夜里,一盏油灯,梁思成在一块木板上写作,林徽因在旁查阅资料,还不忘用流利的英语,为孩子们讲解英文作品。她身体力行,培养他们时时、处处阅读的好习惯。 在孩子们眼里,林徽因乐观且坚强,虽生于大户人家,她却可以"在菜籽油灯的微光下,缝着孩子的布鞋,买便宜的粗食回家煮"。她在颠沛流离中曾因肺炎连发几天高烧,险些失去生命。 给美国好友费正清夫妇的信中,她讲述了遭遇的轰炸:"炸弹就落在距我们的临时住房大门16米的地方……离得最近的炸弹炸了,它把我抛到空中,手里还抱着小弟,再把我摔到地上……" 可虽然艰难、危险,她还是能享受生活艰苦之余的美好。她在信中说:"这儿的阳光总是异常的明媚,天空昼夜湛蓝,云朵自在惬意地飘动。"她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保持着"倔强的幽默感",给孩子们传达了对生活的坚定信心。 教给孩子们的,更有"气节"。 抗战开始时,林徽因写信给当时在北戴河度假的女儿:"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逃难至李庄时,儿子梁从诫问她:"如果日本人再打到李庄来怎么办"。她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战后,她的身体状况已相当糟糕,医生诊断她的生命仅剩五年,但面对朋友让她前往美国治疗的建议,她却拒绝了。她不愿意离开祖国,要与同胞共患难。她说:"自己从小受欧美教育,但珍视中国;最看不起一类人,就是没喝过多少洋墨水,却认为西方比什么都好。" 她给孩子的爱,不仅是物质上的体贴,更是精神、品质上日久天长的熏陶——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2:
爱,但不在爱里迷失 谈到林徽因,总免不了说说她和徐志摩之间的故事。林徽因在《悼志摩》里,也回忆了两人的往事,写得真诚、深情。 林徽因十六岁时,在英国与徐志摩相遇,后者很快便陷入了她清亮的眸里。徐志摩坦言,自己是因为她才走上了诗歌的道路,她是落在他心湖里的一朵云,他甘愿做她手中所执的那把伞,永远呵护她。徐志摩的深情感动了诗人泰戈尔,甚至曾代他向林徽因表白。 但林徽因最终选择了梁思成。老诗人也爱莫能助,只能感叹: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唉!" 多年以后,林徽因对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她欣赏徐志摩的浪漫与飘逸,但面对爱情,她却能保持理智、冷静,而不在爱里迷失自己。 但这也给她带来了许多非议,她唯一的女性朋友是外国人。但她不介意,也不辩解,而是全心全意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与生活中:"我不会以诗人的美誉为荣,也不会以被人恋爱为辱"。 事实上,人们讲述她与徐志摩的爱情,更多是由于这份感情"未发生"和"不可能",却忽略了作为妻子的林徽因,对丈夫几十年如一日的陪伴,才是最深沉的爱: 前往美国留学前,梁思成曾遭遇车祸,此后一生均需要依靠铁马甲固定脊椎,一摘下铁马甲,身体便弯曲如虾,但林徽因对他不离不弃,一生陪伴、照顾。 爱,从来就不仅仅是诗文章句里喧哗的深情,更是付诸行动、寂静的陪伴与关怀。 3:
说到不忘初心,没有人比她做得更好 对于文学,林徽因只是一种业余爱好,她认为应真诚,有灵感时才落笔,并不会"为赋新词强说愁"。 但她对建筑,却不仅仅是热爱,从始至终都将其视为一件神圣的事业来献身。十六岁立下投身建筑事业的志愿后,她的一生都在为这个梦想不懈耕耘。 她与梁思成均考取公费留学,到美国学习建筑。建筑系不招女生,林徽因便在美术系注册,但选修建筑学的全部课程。她全身心投入课业,优异的成绩使她成为课程助教。学成归国,她与梁思成受聘于东北大学,运用留学时的经验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建筑系。 林梁二人开始研究中国古建筑时,没有任何资料,日本学者甚至断言中国没有唐代建筑。林徽因在给胡适的信中写道:"这种工作在国内甚少注意关心,我们单等他(梁思成)的测绘详图和报告印出来吓日本鬼子一下痛快:省得他们目中无人以为中国好欺侮。" 为了研究,他们自掏腰包、从零开始。首先向全国几十个县的邮电局长寄去两块大洋和一封信,请求他帮忙拍摄本地区的古建筑。 收到照片,再选取重点地区,两个人四条腿,一路餐风露宿、翻山越岭,走遍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尤其是骑着毛驴寻觅到佛光寺时,身体羸弱、患有肺结核的林徽因,依然攀上大殿的天花板,在无数蝙蝠扇起的千年尘埃与臭虫堆中摸索测量。 当时民生凋敝,考察路途异常艰辛,林徽因却甘之如饴,她寻访古桥、古堡、古寺,勘定年月、揣摩结构、计算尺寸、绘制图片、拍照归档。这些实地考察的资料,为《中国建筑史》的撰写,提供了详实、可靠的信息。 她每天都撰写考察日记,用笔记下闪烁的思想光芒和考察途中发生的故事:"行三公里雨骤至,避山旁小庙中……终日奔波,仅得馒头三枚,晚间又为臭虫蚊虫所攻,不能安枕尤为痛苦。" 再多挫折、再多阻挠、再多病痛,也不止步,这才是真正的不忘初心。真正的热爱,不存在"不可能"、"做不到",只有为了实现梦想,不畏困难、披星戴月的刻骨铭心。 4:
美的不仅是容颜,更是她的设计 除了在建筑上的巨大贡献,林徽因也带病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上的一系列花圈时,她曾对世界各地区、各时代的花草图案进行反复对照、研究,笔下的每一朵花、每一片叶,都描画过上百次。儿子梁从诫说,那两年里,每次他回家时都会看到母亲病床边的纸片上,画满了她灵感来时勾勒的图形。 此外,林徽因还是中国景泰蓝的一代尊师。她在与梁思成逛古玩城时,发现了濒临绝根的景泰蓝花瓶,经过多次走访调研,她在清华大学成立了抢救景泰蓝的美术小组。 为此,林徽因常常与时任故宫研究员的沈从文来往书信。她不满足于古代景泰蓝只有荷花、牡丹等几种图案,便找出历代装饰资料,学习研究,最终与美术小组一起设计绘制了一批新的图案,其中尤其以祥云火珠、敦煌飞天的图案最为出彩,既简洁明快,又不失浪漫。 金岳霖曾称赞林徽因貌美,对此她回应:"真讨厌,什么美人、美人,好像女人没有什么事可做似的,我还有好些事要做呢!" 她确实很忙,忙于做一位好母亲、忙于古建筑事业,从不因女人的身份就放弃对梦想的追逐。她的人生没有暂停键,全程都在奔跑,那些闲言碎语怎么赶得上呢。 看了以上内容,你是否也发现,真实的林徽因,远比她的绯闻精彩。 真实的林徽因并不是只谈风花雪月、不顾柴米油盐的女子。相反,她"不要浪漫要生活",不仅有倾城的貌,更有多面的才、独立的思想、务实的生活。 她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说明:别因为自己是女人,就禁锢了双脚。真正长存于世的美,从来不止于皮囊,更是一个女人身上散发出来的独立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