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二元化问题凸显严重的今天,农民作为整个社会中经济基础最为薄弱的群体该如何摆脱现状成为全社会素质技能发展水平和经济持续增长、产业转型的关键。然而农民居住的农村区域各项基础设施水平薄弱、发展机会少,迫使农民外出务工,加之城市吸收能力有限,使得不少农民处于退只能守三五亩田、进又无处安身的艰苦度日局面。本文便从农民自身素质技能提高为核心,仍然以市场配置为基础,国家调控为辅助为资源配置原则,探讨农民如何独立自主地完成对自我局限的突破,实现现代化转型发展。 【关键词】市场配置;二元化;农民发展路径;素质技能 一、市场资源配置下薄弱的农民经济 在研究农民发展的一般性路径前,需要对当前的现实问题进行探究,找到其阻碍的源头从而可以更好地去解决。本文区别于其它以国家扶持为主要脱贫手段的问题探讨,而是以农民自主脱贫能力为主要研究对象,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农民自身的提升、以农民为主体进行脱贫路径研究才是更具有持久性和科学性的,同样也是以市场为资源配置机制手段的要求。所谓市场资源配置机制,就是以市场这一无形的手来决定社会上产品的价格、社会供需平衡点,这种以市场作为调节手段的机制势必是趋利避害的,是偏好效率的,然而这种机制下那些具有资金、人才、生产资料、人力条件的人往往可以通过已经掌握的优势获取主动权,从而进一步地实现优势的再扩大。然而,对于这种市场资源配置下对要素高效生产率的追求,使得既无先天资金优势又无先天地位优势的农民处于尴尬状态。 在资源配置机制下,要素流动都带有着逐利性,使得高质量的要素越来越多的聚集,而低质量的要素则被排斥。从资源配置角度来看,便不难发现农民贫困的原因,首先,农民大多数出生在农村,其出生以后多数便和家人一起居住,而其家人也多为农民,其家人本身就未受到良好优质的教育,也不具有较高的素质技能水平,因此在对子女的成长中就缺乏必要的教育以及素质技能提升方面的引导。其次,农村地区的教学水平普遍偏低,这种现象是上文所说的资源配置下要素择优流动的结果,优质的教学资源一般会聚集在县城而非乡村,但并不是人人都能进入县城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加之上述所说的父母缺乏引导和必要的财力支持,如果自身不努力的话很可能在正规传统教育中落后于城市中的公民。最后,那些学历水平低的大多数农村人口将进入廉价劳动力企业厂房这类行业中缺乏必要的素质技能培训其所能学习到的也是一些低端简单的体力劳动技能。 二、国家经济发展与农民素质技能 有人可能会觉得农民问题只是一个阶层问题,其实不然,它涉及到整个人类社会能否健康的发展,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好坏的表现,中国近些年来的确取得了经济上较为迅速的增长率,但是这种增长率背后是以牺牲部分弱势人口的生活水平为代价的。体现在产业升级方面,一方面,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有相当一部分比重而这部分人口长期停留在小农业生产和低端工业品加工方面,则不利于产业结构链条的延伸和高端化,会阻碍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及应用于市场这是因为缺乏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科技成果在工厂中的具体实施应用人员。另一方面,农村人口的素质技能偏低使其对农村土地耕作进一步产生依赖,使得几千年的小农生产方式依旧无法应用现代化的生产成果,缺乏土地流转的土地呈现分散化的特征,这种零散的土地很不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机械化。另一方面,土地也把农民限制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上,即农耕时代的素质技能水平,而随着现代化建设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得到发展,固守于农耕技能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与工业化社会的需要,而社会上的工人有限,这部分工人是作为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一旦工业厂房脱离了这些工人,则很难运转。这种产业对人的同化和羁绊,不但使得产业自身的生产力水平难以突破瓶颈,也使得农民、工人的技能素质无法提高、从而其收入水平及对应的生活水平也很难改变。 一国的经济是生产力水平稳步发展的结果,生产力水平的稳步发展离不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产业的发展主要需要人的管理水平和个人生产力。前者的管理水平是为了让个体的劳动者能够将有限的个人生产力发挥到最大程度,也就是实现生产力的正外部效应,其本身虽不是创造劳动力但是却关乎到整体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后者是劳动者的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与劳动者自身的素质技能息息相关。要想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还需要有一部分人撇开农作物耕作本身而专心于种子培育、抗病疫苗、化肥农资等农作物研究上面。工业属于第二产业,工业是唯一生产现代化劳动手段的部门,它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速度、规模和水平,在当代世界各国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那么如何提升工业的发展水平呢?这无疑也与从事工业活动的工人有关,工人素质技能的提高体现在对工业生产设备使用能力的提高,这种素质技能的提高将使工业生产流程更容易普及最新科技研究成果从而使工业生产更加自动化。 三、农民脱贫路径探讨 既然劳动者素质技能提升是产业发展的关键,那么劳动者素质技能提高的途径是什么。首先,不得不承认,在短期来看,尤其是劳动者素质技能提升的初期,教育和培训占有很大一部分影响,其中相对来看,专业性质的技能培训要比常规的教育更能快速提升劳动者的素质技能。因而,要想提升农民的素质技能,在常规教育无法完全得到覆盖和广泛应用时,农民可以选择偏向专业技能的培训,使自身的技能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其次,素质技能的提升必须与其所从事的生产方式相挂钩,一亩三分田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永远会将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技能提升限制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之中。而将土地流转集中后进行农业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则可以将现代工业的成果应用在农业领域,也能够使农民接触到工业化的生产方式通过机械设备实现农业的自动化产出对这些工业设备成果的接触过程中势必会增加农民的生产思想。即便是由单纯的农业生产转变为工业生产方式,也不意味着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素质技能就已达上限,当其自身的资金要素和拥有了足够的生产经营经验,其同样可以从工业领域转入到服务领域,从而彻底实现农民身份的转变,打破农民与农业相捆绑的束缚。 另外一方面,农民实现从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到现代化工业器械化耕作方式 的转变是其素质技能提升的关键,对于农民而言,要敢于突破对自身小面积土地的依赖,以劳动和资本集中并按程度分配利益的方式化零为整,购置农业耕作自动化机器设备来取代以往的手工劳作,随着产量的增加可以寻找专门的协约采购部门,以协议价格来售卖粮食作物等以确保稳定的收益,这部分财富可用于学习新的技能或者是投入新的领域。通过农业的集中性生产可以使农民的收入水平增加,而这部分资金的积累加上已经有所提高的素质技能,可以联合开设城镇中小企业或者经营个体工商业进一步地进行资金积累和对其自身素质技能的提高。随着工业化农耕技术的应用,劳动力密集程度将会下降,改变了原先传统的农业生产,是农民脱离农业传统生产方式的契机。为了能讓农民尽快转移生产方式从而提高其生活水平,也是为了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政府在农民尚未能够适应市场配置资源的前期应该给予必要的资金和设备支持,更重要的是促成土地流转后的整体化,为大机械生产和公共防灾设备的建立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彭琪.精准扶贫实践中的困境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7(19):127-128. [2]赵振国.山东省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7(6):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