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朱棣是怎么死的竟然是被蒙古间谍害死的


  朱棣曾数次御驾亲征蒙古,前几次都战果寥寥,乏善可陈,特别是第四次亲征,在漠北草原上漂了好几个月,连敌人的毛都没抓住一根,堂堂皇帝的脸面丢大了。正郁闷的时候,一个被称为鞑靼王子的蒙古人率着小队来投降了,这让好大喜功的朱棣振奋不已,隆重接待了这位降将,并赐名金忠,封为忠勇王。
  这次"凯旋"回京后,过了五个月,朱棣在这位鞑靼王子的怂恿下又发动了第五次亲征,任命鞑靼王子金忠为先锋官。可最终还是在蒙古荒原上白白漂了三个月,连敌方的鬼影子都没看到,朱棣也被折腾累了,就班师回京了,撤回的时候是兵分两路,"上(朱棣)率骑士东行,命武安侯郑亨等领步卒西行,期会开平。"在路过榆木川的时候,朱棣死了。
  《明太宗实录》对朱棣之死的记载不是太多,概括起来就是,朱棣在榆木川自然死亡,太监马云与大臣杨荣、金幼孜商议决定秘不发丧,派出御马监海寿急速赶往北京向皇太子报丧,太子朱高炽派皇太孙朱瞻基赶赴开平去接回死了的朱棣。然而,朝鲜的《李朝实录》对此有截然不同的记载,据吴晗的《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所载,概括如下:
  1、永乐皇帝驾崩于榆木川之前,大明的东路军曾遭到鞑靼人的致命打击,将士们断胳膊断腿断脑袋的有许多,本来就身体有病的朱棣看到这番惨状"劳心而死",因此某种程度上,朱棣几乎是战死的。
  2、朱棣第五次亲征最起劲的鼓动者和北征先锋官金忠在皇帝驾崩前不知所踪,去向不明。金忠作为曾经的蒙古将领,应该不会跟着西路的步兵行动,作为先锋官,十有八九是跟着朱棣率领的骑兵,但令人琢磨不透的是朱棣遇难时,金忠没了踪影,大明军遭遇鞑靼人的突然袭击,而金忠恰恰就是鞑靼人,永乐朝有人说他是阿鲁台部属的一个王子,在他做先锋官是时候,偏偏遇到突袭,这难道是个巧合?
  3、榆木川大战后,大明军又在一个叫兀良哈的地方遭遇了朵颜三卫的伏击,就连大明军队里的朝鲜籍将士也被俘虏了好几千人。
  4、朝鲜将士参与了这两次战斗,目睹了大明军的惨状。但太子朱高炽在敕书中说老爹是自然死亡,朝鲜大臣就不敢公开反对了,只能憋在心里,"其时事,不可说,不可说(《李朝实录》)"到底什么不可说?是皇帝败了丢人不可说,还是事情太复杂另有蹊跷不可说?
  那么问题就来了,《明太宗实录》对朱棣之死记载简略,且其死后十几天全为空白,《实录》的总裁为杨荣、金幼孜等人,他们都是永乐皇帝北征的亲近同行者,杨荣是主要将领,金幼孜是随行文臣,应该说他们对这段时间发生的事再清楚不过,但为什么不做记录呢?
  朝鲜《李朝实录》对鞑靼降将金忠的记载耐人寻味,似乎在暗示金忠极有可能是蒙古人的奸细或间谍,但查看《明实录》,却发现金忠在永乐后的洪熙与宣德年间备受恩宠,有太子太保的封号,还在宣德三年打蒙古的时候立了功。由此看来,金忠就不可能是间谍了?
  然而,若金忠不是间谍,那么本来一直打不到敌人的大明军在快到北京家门口的时候为何两次遭受蒙古重创?更令人费解的是,金忠降明后,在大明朝也没做什么坏事,但《明太宗实录》却留下了"(金忠)在虏中以黠桀自豪"字样,《明史》也说金忠"素桀黠"。但是,编修《明太宗实录》的杨荣、金幼孜等人作为朱棣第五次北伐的亲历者,为何要留下新同事蒙古人金忠狡猾凶狠这样的记载?
  合理的解释是,朱棣之死很有可能是中了金忠与蒙古人合伙设计的圈套,杨荣和金幼孜等人都心知肚明,但是因缺乏直接的证据,更何况大明军连连战败,本身就不是什么光彩的事,留下记载徒让后人诟骂,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朱棣在征战时因惨败而死,杨荣金幼孜等人能没有责任?追究起来恐怕性命不保,幸好那个金忠后来也没事,大家就乐得"相安无事"。
  皇位继承人朱高炽能不知道一点内幕?不可能。朱高炽也是聪明人,他如履薄冰的当了十几年太子,虽然被老爹的光芒压抑着,但老爹的问题没人比他更清楚了,如今他死了,那就让他安静的死去吧,何必在祸及无辜。再说,老皇帝战死,要当众说出来,写出来,丢的不是一个人的脸,是大明朝的脸。因此,大家就选择了集体沉默。
网站目录投稿:山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