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圭有一套独到的经商之术,他把自己的经营原则总结为八个字"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他还开办了最早的商学院,教给人们如何在商品流通中赚取利润。 在战国时期,商人为四民之末,白圭是第一个把经商当成大学问的人,《汉书》中称"天下言治生者祖白圭"。 白圭,战国著名商人。他在魏国做过官,政绩突出,但也看透了官场而厌恶政治;他一生赚钱无数,自己却过着异常节俭的清苦生活;他赚钱的一大法宝就是天文、五行生克之术,因此也被称为投资界的阴阳师。 白圭为何弃政从商? 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经济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入,新兴的封建地主制度在各国确立。生产力迅速提高,市场上的商品量急剧增加,人民的消费购买能力也迅速增长。长期的兼并战争改变了过去小国林立、交通阻塞、市场分割的情况,这个时期出现了大批的巨商大贾,而被后世尊为商人之祖的白圭,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 他曾经在魏惠王初期担任魏国的相。那时,魏国都城大梁靠近黄河,经常遭受洪水之灾。白圭说,千里大堤,常因小小蚂蚁窝而崩溃,于是,他治水的时候,派人沿着大堤检查,堵塞了所有的蚂蚁窝,于是大堤固若金汤,水患也消除了。 后来,魏国的政治越来越腐败,白圭看到这一情形,毅然离开了魏国,到中山国和齐国游历。这两个国家的君主都想把白圭留下,帮助自己治理国家,可是白圭都拒绝了。有人问他为什么,白圭回答:"这两个国家没有必行之事,那么信用已经到了尽头了;不注重声誉,那么名誉已经到了尽头了;没有仁爱,亲情已经到了尽头了;旅行的人没有干粮,居家的人没有食物,财力已经耗尽了;不能用人,又不能奋发图强,事功已经到头了。一个国家出现了这五种现象,一定会灭亡的。" 离开齐国之后,白圭曾经到过西方的经济强国秦国,当时正值商鞅变法之际,白圭对商鞅重农抑商的政策很反感,于是也没有在秦国做官。经过这番游历之后,他对各国的政治局势看透了,也对政治产生了厌恶,从此放弃从政,走上经商之路。 经商的最高境界是"富以安国" 白圭出生在河南洛阳,这里自古商业就很发达,白圭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商业天分。 当时商人大都喜欢经营珠宝生意,商人吕不韦的父亲就曾经说,经营珠玉可以获利百倍。但是白圭却没有选择这个行业,而是另辟蹊径,开辟了农副产品贸易这一行业。白圭看到当时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敏感的意识到农副产品的经营将会成为利润丰厚的行业,提出"欲长钱,取下谷"的经营策略。白圭认为,"下谷"等生活必需品,虽然利润较低,但是成交量大,以多取胜,一样可以获大利,于是他大胆选择了农产品、农村手工业原料和产品的大宗贸易为主要经营方向。 白圭有一套独到的经商之术,他把自己的经营原则总结为八个字"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每年收获季节或丰年,农民大量出售谷物时,适时购进谷物,再将丝绸、漆器等生活必需品卖给这时比较宽裕的农民;而在年景不好或是青黄不接时,适时出售粮食,同时购进滞销的手工业原料和产品。当时,很多不良商人"低价收购、囤积居奇",而他的这种经营方法,既保证了自己能够取得经营的主动权,又在客观上调节了商品的供求和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 白圭更從大的国家利益出发,将货物流通与发展生产联系起来。 如果一个地方盛产蚕茧,就购进这些产品,而用谷物等其他当地缺少的东西去换。如果一个地方粮食丰产,就去购进他们的粮食,然后用丝、漆等类必需品去和他们交换。这样就使全国的货物得到流通,既利于人民生活,又能从中赚取利润。 白圭还很注重扶植农民的生产,以保证和扩大自己的商品来源。他曾经向农民供应优良的谷物种子,这样既获取了利润,又帮助农民增加了产量,使自己掌握了更充足的货源。 这种经营理念是前所未有的,这比商鞅变法时重农抑商的政策无疑高明了很多。 开办历史上最早的商学院 为了和商鞅对着干得更加彻底一些,白圭干脆公开授徒,开办了最早的商学院,教人们如何在商品流通中赚取利润。 白圭商学院最著名的理论就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仅有这些理论还不够,还得准确地判断出周期的时间。为此,白圭根据古代的岁星纪年法和五行的思想,运用天文学、气象学的知识,总结出一套农业收成丰歉的规律。例如太岁在卯位时,五谷丰收;转年年景会不好。太岁在午宫时,会发生旱灾;转年年景会很好。不要小看古代天文学,这些看似玄妙的科学在当时确实促进了农业生产。 利用这个规律,白圭在丰年粮价低廉时收购粮食,到歉年粮价上涨时出售,从丰年和歉年的价格差中可以获得成倍的利润。 同时白圭注重理财不可迟疑观望,坐失良机。《史记·货殖列传》说白圭"趁时若猛兽鸷鸟之发",极为生动地描述了他理财决策中的雷厉风行。 白圭还提出商人应该具有"智勇仁强"的素质,也就是说商人要善于分析形势、行动果敢勇于决策、对待消费者要有仁义和良好的服务态度、具有坚强的意志。 他的这套自成体系的商业经营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直到明清,最大的商帮徽商还保留了许多两千年前白圭的遗风,后世的商人将他尊称为自己的祖师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