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与民俗文化密切相关,表现在节气本身就是民俗,所以,节气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民俗文化又丰富和升华了节气的意蕴,各地不同节气民俗,让节气变得生机勃勃,趣味盎然。这里以惊蛰节气的"二月二,龙抬买’民俗为例,可说明节气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在北方,二月初二又叫龙抬头日、春龙节、农头节、龙头节等。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 为什么二月初二"龙抬头"呢? 青蛙、蛇、蚯蚓等许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到了转年农历二月前后,天气回暖,一些昆虫陆续结束冬眠状态,开始出来活动,似乎是被高照的春阳或震耳的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个节令名曰"惊蛰"。 传说中的龙是我们的祖先在蛇、蛆蝴等的基础上想象加工出来的。因而人们又管蛇叫"小龙"。二月二日前后,蛇、蛆蝴等结束冬眠、开始活动,故曰"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我们民俗中喜欢双数,如五月五吃粽子、七月七鹊桥会。二月二正为双数,因此人们取名为"二月二龙抬头"。 至于抬头的为何是龙,又为何只与"二月二,’有关,说法和故事很多。 二月二,古称"龙头节"、"春龙节"。从这个节日名称不难看出,二月二与龙有着密切的关系。据说,当年武则天篡位后,玉皇大帝很是生气,就令世间大旱三年,以示惩罚。 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就私自偷降了一场大雨。玉皇闻之大怒,便将龙王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百姓感激龙王,不忍龙王受苦,就天天向上天祈祷,并设法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 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 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 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 传说没有((易经》的说法科学。据《易经》的说法,二月二这一天之前,虽然已属春天,但还蛰伏着,称之为"潜龙在渊"。这一天之后,阳气上升,春意隐约可见,故曰"见龙在田"。 顾名思义,龙出现了,一切都开始崭露头角。到了这一天,北方的迎春花开始露出笑脸,在告诉人们:春天真的来孔从这个角度看,二月二仿佛是迎春节。 可见,实际上"二月二"节俗的来历,源自于我国传统的农耕社会体系。 史学有证,早在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的二月初二都要"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周武王时,武王更是要在每年的二月初二举行盛大仪式,亲率文武百官在这一天下地农耕。 可见,"二月二"节俗的出现,原本与龙并没有什么关系。由于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华人信仰中带有神秘色彩的吉祥物,因而古人很喜欢把生活的内容与龙联系在一起,而"二月二,’既然是古时的重要"农节",我国古人自然就要把它和龙的传说相关联孔不过,我国古代天文学对"二月二,龙抬买’之说,却有着比较科学的解释:我国古代天文学用二十八宿在天空的位置来判断季节的变化,每当农历二月二时,这二十7又宿中的"龙"—东宫七宿所组成的一个龙形星座,其星座似"龙角"的部位就会仰起。故此,从我国古代天文学的角度看,农历二月二是名副其实的"龙抬头"。 二月二风俗的演变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唐代之前,二月二不算节令,中唐时此日始有挑菜、迎富、踏青等活动在川陕之地流行,时称"挑菜节"、"迎富日"。 宋末元初,北方的二月二又联系惊蛰增加了龙抬头的内容,并逐渐演变成以驱虫害和祈丰收风俗为主的节日。 《燕京岁时记》中载:"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后每逢是日,皇帝率群臣亲耕于清田。 年画图中写道:"二月二,龙抬头,万岁皇爷(使)金牛,娘娘来送饭,黎民天下收。" 明清以来,山东此日有炒蝎豆、引龙、打囤、煎饼熏虫、击梁辟鼠等风俗活动,而挑菜、迎富等已不多见。 二月二作为"龙节",在中华传统习俗中衍生出了许多与"龙"有关的习俗。这在史籍多有记载。元人熊梦祥在《析津志》中描述元大都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吃"龙须面",如要吃烙饼则叫吃"龙鳞",若吃饺子则称为吃"龙牙"。总之,这天的吃食都要以龙体的部位来命名。 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中记述说:"二月引龙,熏百虫··一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明宫史》则记述说:"初二日……各家用黍面做枣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日熏虫(龙)。" 清《燕京岁时记》中也记述说:"二月二日,··…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 旧时,我国各地还流传有许多有关"龙节"的民谣,如"二月二,煎年糕,细些火,慢点烧,别把龙公胡须烧着了"、"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等。探究起来,农历二月二正是农作物开始播种的时候,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我国先民热衷于种种二月二"龙节"习俗,所寄托的不过是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而已。 古人的"二月二"习俗,也有一些与龙并无关系。如,唐时人们就把二月初二当做是"迎富贵"的臼子。这一天,唐人要吃"迎富贵果子",即吃些百谷、瓜果等,以寓意迎接富贵到来。 宋宫廷二月初二举办的"挑菜"宴会,也与龙无关。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说,宋宫廷每年的二月初二都要在宫中举办"挑菜"御宴。宴中,要在一些小解旧小底大的量器)中放上新鲜菜蔬,并把蔬菜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解下,让大家猜,猜中归己,猜不中则罚酒。由于这一活动既能"尝鲜",又能娱乐,故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 关于节气与民俗,有众多习俗和风俗,每一个节气,都有独特的民俗,在本书涉及每一个节气的章节中都有具体介绍……节气民俗不仅包括生活俗、礼仪俗、节日俗、信仰俗、饮食俗、养生俗,还包括农事俗、生产俗、气象俗、物候俗等等,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可以说是中国民俗中,与节日民俗一起构成了中国最为重要也最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