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存必须适应环境,人的死亡可由多种原因直接引起,其中不良的突发性的气候条件往往使人体不能又快又好地适应,特别是高温在较短时间内就能使人中暑甚至损坏人体器官功能而死亡。 人体皮肤的温度一般在32℃左右,当气温高于这个温度时,空气对人体表面产生加热作用。在此情况下,人体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来维持体温平衡。如果劳动强度大或气温太高,湿度太大,体内产生的热量多,即使大量出汗也来不及散热或体内热量无法散发,就能引起体温升高、呼吸和脉搏加快、头昏、恶心、眼花、耳鸣等症状发生,这就是中暑。 地处长江中游平原的武汉,每年夏季几乎都有一段炎热时期,在这段日子里,气温高、湿度大,从事露天作业的工人、农民与体育训练的人员中,中暑是十分常见的。7月中旬是武汉梅雨结束的时期,也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的时期,因而这个时期武汉的气温迅速升高,并较长时间持续,然而人们还不能很快适应这种高温天气,中暑的高峰就随之出现了。 高温天气对人死亡的影响更为明显,据上海的统计,在温暖的5月死亡人数最少,5月以后随气温升高死亡人数增加,以气温最高的7月为最多。高温天气里日平均死亡人数218人,比夏季多69人,比晚春多73人。高温对肿瘤病患者死亡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对心血管、脑血管病患者的影响。为了预防中暑,保障人们的健康,我国工矿企业常把日最高气温35℃作为防中暑的高温指标。 我国地域辽阔,每年的高温期除个别地区外,多集中在7~8月内,预防中暑在7~8月是野外工作、体育训练、活动或旅游者应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 我国最高气温达40℃以上的地区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在川南、川东至长江中下游,渭河平原至黄河下游(华北平原)以及新疆与东北平原的部分地区。这些地区不仅是我国农副产品的主产区,同时还是工业发达、科技密集型的产业区,由此可见,盛夏防中暑的意义就特别重要。 不论是到高温区去的外地人,还是本地人,都应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以防中暑。高温下因大量出汗损失了相当多的水与电解质,故应及时补充。原则上每天供水4~5升,食盐20克左右,一般情况下分次饮用0.3%的食盐冷开水或冰冻盐汽水。由于高温工作时,人体产热多,随之代谢提高,大量水溶性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随汗排出,应根据情况组织供应保健膳食,并供应必要的防暑药品,如人丹、夏桑菊、玄麦甘桔、风油精、清凉油等。 只有当其中暑重症(如:循环衰竭、高热昏迷、热痉挛、日射病等)出现时才会导致死亡。在高温环境下突然发高烧及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是本病的特点。因此必须重视早期症状,先兆中暑与轻症中暑的诊断和处理才更有预防意义。一旦发现此类情况,患者应立即离开高温环境到阴凉通风安静的地方休息并补充清凉含盐饮料或静滴葡萄糖盐水等来解除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