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专做各种电子产品皮套的厂家,现在比较火的iPhone、iPad、Samsung等智能手机及电脑的保护套就是我们的产品。工厂成立10多年了,最初做些钱包、笔记本皮套、鼠标垫、手机套这些。后来竞争越来越大,我们没法与几十人的小工厂抗衡,我们部门要健全一些,管理人员比小厂要多一些,价格要贵一些。 从苹果第一代的NANO、TOUCH等播放器产品热销开始,工厂开始转型,专门开发一些有点技术难度的相关皮套产品。最初,我们赢得了一些订单,可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大家都在做,款式基本上大同小异。因为我们做皮套这一行,大部分是要靠人工来完成的,工艺难度不是很大,很容易被仿造。 公司决定自主开发新的生产工艺。去年4月份去香港参展,我们就将自主开发的无线车缝热压产品展示出来。参展前,我们申请了外观专利,但当时还没有拿到证(一般要6-9个月才能下来)。市场反应非常好,尤其是iPad2连体款保护套,客户来工厂抢货。工厂忙了好一阵子,因这些设备都是定做的,小厂一时还仿不出来,我们给样品时都跟客人讲,这个有专利,所以大一点的公司都不会去仿。到了下半年,很多客人就反映说我们的产品贵了,我们把便宜货拿来一看,虽说外观差不多,但用料完全是两回事。我们用绝缘板,别人用的是纸板。我们跟客人讲解,有一部分客人对皮套不熟,只看外观。 11月,专利证终于下来了。可这时市场上已经有很多类似的产品了。不是所有的客户都注重品质的,证书下来了,产品也接近尾声了,大家都在准备新一代的产品了。像一般的手机或平板电脑,每隔一段时间厂家就会推出一个新机型出来,所以我们的皮套也必须跟着他的机子走,要不然就会被淘汰。 在网上一查,仿冒产品到处都是。你可能会说,为什么不去告这些厂家?我们也想,但真正实施起来很难。1.我们厂家没有那么多精力来去搜集证据,太费力了,还不如把这点精力拿来开发新产品;2.就算有了证据,打官司耗时长。等你去起诉他的时候,他早就没有做了;3.大部分仿冒者都是一些中小型企业,走的卖场也不是很大。就算告赢了也得不到什么赔偿。中国仿造能力是世界上最强的,正版还没有上市,山寨的就已经在卖了。全球500强公司都没办法,更何况是我这小企业呢?真不知道,我们还应不应该将开发出来的新产品继续申请专利了。 几个建议,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采纳: 1.专利是实力体现,是公司不断创新的证据,这是与大公司合作的有效筹码。 2.有些专利可以有针对性的与客户洽谈,并做好保密协议。有些专利可以公开,这是为了提升自己在业内的名气。谁要抄,由着他们,让整个市场都盯着你来抄。能抄的是产品,抄不走的是精神,一个永远创新的企业精神。 3.维权得看个人条件。条件有限时,可以给产品起个形象易记的名,之后在全国招区域代理商,形成互惠互利的利益共同体,一起对付可能冒头的仿冒者。保证金、代理费等没到账前一律不提供样板,小批量订单不接(有代理商区域转给区域代理商处理),接单没有30%的订金到账不提供样板。产品要有自己才知道、用于分辩真伪的暗记。 4.时机成熟,一定有必要维权产品,该出手时就出手。认为专利权受侵犯后,应先将对方与专利进行对比,判断对方的技术特征是否确实落入专利保护范围内,以确定专利侵权是否成立,避免过高估计专利权,建议找专利律师进行分析。诉讼前,可委托律师发律师函进行警告。诉讼胜与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利权是否确实有效。法院常要求出具专利局的检索报告。专利权人应尽可能收集侵权方的侵权证据,以备诉讼。 5.申请专利种类不同也有差别。你主要的创新点在热压缝上面,申请的是外观专利。你知道外观专利是怎么回事吗?外观专利并不着重保护生产工艺,而是着重于保护品牌效应,这是外观专利保护的特征。 外观专利官司有一个70%界限,70%以上的相似度,你才能赢。问题就来了,大公司就算抄袭,他们绝对不会做出超过70%的事情;小公司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就算跟你一模一样,官司赢了,但是,你的成本非常高,赢官司输钱。人家换个法人,换一个地方照常营业。 如果工艺都是独一无二的,那么最开始申请"加工方法""机械制备"之类的实用新型或发明专利,保护的力度就大大不一样了,对于那些抄袭的大企业就有很大的威慑力度,打官司也会得到你应得的赔偿。产品一旦普遍被小企业抄袭,一般维权成本相当高。申请专利之前要咨询相关人员——专利不是拿个证书,而是要最大限度的保护权益。 6.多与大公司协作,做到产品同步。一旦与大公司的产品同步配套,就抢得更多的市场先机、份额。 7.针对一些客户需要,在双方认可的条件下,实现物料与价格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