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探讨失恋系列二门槛宅化及持续改善


  文/Joe Chang(微信:专案管理生活思维,projectup)
  上次于【探讨失恋系列(一)急救失恋,如何从失败中存活】的文末提到,文中前九项排除痛苦的方法都是在「已经失恋」的状况下避免让自己受到更严重损伤的应急处理手段。
  但那些毕竟都是「被动的」应急手段。就像专案管理一样,与其等到问题发生了才被动处理,更理想的管理目标其实是该让问题提早发现,以求事先预防。但恋爱中要透过任何「预警制度」来提前防范其实是困难了些;毕竟太过于患得患失、小心翼翼的监控对方,往往会造成对方厌烦及压迫感;这样的行为反而变成是感情杀手。所以剩下最理想的选择,恐怕只有前文着墨最少的第十项,也就是「品质改善」这一方法了。
  但品质改善真的有所助益吗?这可能是大部分的读者第一个问的问题。
  「难道不是因为我运气不好,所以才被抛弃、噼腿、或不被爱的吗?」,可能也有人心里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确实有可能失恋单纯只是因为运气不好,刚好碰到不适合的人,或是正好被别人刻意玩弄,而非能完全归因于自己。但若回首我们在诱惑评价模型中归纳出来的要点【第一篇关于风险溢酬、第二篇关于波动性修正、第三篇维持长久关系的关键】,我们会发现,一段关系之所以被停止或是无法前进,大多还是源自于自身价值于挑战对方评价门槛时不能超过所造成的。
  也因此,对方希望从恋爱中取得的条件加总起来会是对方的「最低接受门槛」。
  而我们自己所拥有的内外条件加总起来,则是「自身的价值」。
  若自身价值未能超过对方的门槛且存在有其他比我们价值更高的挑战者时,我们可能将遭遇挫败。反过来说,若我们自身的价值远超过我们的挑战者时,我们很可能最后终能取而代之,或是守护住我们的恋情。甚至当自身价值超高时,就算对方原本没有认真投入这段感情时,也可能当对方感受到强大的价值下反而会捨不得放手的状况。何况价值提升终究也没有坏处,就算爱情中没有带来收益,也可能在工作或是其他领域获得好处。也因此,努力提升自身价值恐怕是最安稳也最能达成长期正向循环的一个手法。
  这样的价值理论的唯一问题之前有提过,在于无法有「价值的客观评比」,也就是没办法把条件直接换算成数值或是量化。另一个问题则在于每项条件的「权重」在个人心中是不同的。有人很看重经济条件、有些人可能很看重容貌身材、有些人则看中稳定或是安全感、又有些人可能在意要生活习惯相同。也因此,价值虽然是加权平均的结果,而你被评分最高的价值可能会刚好是「市场标准注重的需求」(如容貌、或经济条件),但也可能只是某个小众性的特殊偏好(如体味、颓废感、或是充满野性的长相之类)。
  举例而言,长像太过「东方」的女性在华人社会往往不讨喜。但是一但到西方社会的审美观下,往往被西方人认为是大美女,并非常抢手。也因此,价值认定绝对是主观的结果,不同的市场也往往有全然不同的评分考量。所以若要待在某特定市场时,如何让自己符合「市场需求」是一个很大的提升关键。当然,另一个思考方向是:若把正确的商品投往需求最强烈的市场,也是一种提升价值加权认定的方法。但转移市场这件事情那倒没甚么好多讲的,所以这篇还是先专注于谈论如何品质改善以求符合市场吧!
  所以到目前为止,大家应该可以暂时先同意品质改善是提升自我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思维。
  但有趣的事情在于,有些人并不完全理解甚至全然不接受这样的概念。可能自己明明很平凡、无趣、木讷、寡言、且要求多,却会在感情失败后怪对方不欣赏「好人」、「老实人」、或是「内在」。某些女生也有类似的倾向,自己并不突出、甚至有着让人退避三舍的缺失,但是一旦感情失败时,却总怪男性「肤浅只重外表」、「讲求新鲜感」、「被动」、「贪图年轻肉体」或是「不懂得重视女性内涵」等等的激进想法。
  只是呢,一个人若始终没有找出自己前次失败的根源问题时,类似的状况往往就像跑马灯一样每一段时间就重复一次。
  这么多年来,陆陆续续我身边也不乏这一类的朋友。男女都有,常常多段感情失败的路径都很类似,甚至老栽在相同类型的异性上。偏偏几次失败后,始终没有理解自己为了一直重复类似失败所代表的统计意义,反而会得出「天下乌鸦一般黑」这类结论。失败了就觉得是对方的问题、觉得对方不懂得欣赏自己、觉得对方爱慕虚荣、或是觉得对方是肤浅的只重外表。这不但扼杀了自己改善与创新的机会,并变的过度保护自己以及会用「更严苛」的标准刻意试探日后的追求者(或被追求者)。这总总行为反而造成自己更难在感情关系中立足。
  但失恋这件事情,其实就跟商品被退货的概念并无不同。你自认为优良无比的商品到达客户手中后,只要没有明显的缺失(如你并非极端的丑)且又似乎有超过客户的接受门槛时,客户或许会愿意开始试用;也因此所谓的爱情关系开始展开。
  只是这时候谁也不知道你的对手到底真正在意哪些条件(当然对方挑你,你其实也同时在挑对方的)。非要等到开始互动的过程中,才会逐渐知道对方哪些条件会给予高分,又哪些条件会大扣分(也就是问题出现)。
  而只要有关键问题存在时(比方说两方个性差异太大),那交往到某个环节时自然会开始争吵、并产生冲突。冲突可能可以透过逃避、或是临时的解决方案(如安抚并承诺改善)暂时舒缓。但只要根源问题无法解决下,妥协下来的方案往往只是把失败的时间略微延后而已。而暂时的解决方案其实也会让下一次冲突的严重性往上提升并产生其他副作用。周而復始下,最后将不可收拾。
  这时候你交往的对象将发现这段感情没有完全符合他的要求,他可能因此往其他地方寻找替代品,甚至因为问题太过严重而在完全没有替代品的情况也要求退货。所以若要避免下次又有「退货」情况发生的话,最好就是该在每次失败时找出被退货的原因,并在下次出货前自己先做好品质管制了。
  不过很多人在作品质改善时,往往只是从分手时的事件去寻求解答。
  比方说,因为新人介入而分手时,眼睛将只会看着第三者最突出的条件,而忽略被第三者介入这件事情很可能是自己多项不利条件综合的结果。举例来说,我们的伴侣可能老是抱怨我们不够关心她、不够体贴她,但自己却只是专注于每天玩线上游戏或是埋首工作。一段时间后,可能这时被另一个男人趁虚而入下。但大部分的人,此时并不会去思考长年累积的问题,而可能只会关注于此第三者的外部条件。如对方是否比自己帅、是否比自己有钱、是否比自己高大强壮。于是长期因素所造成的系统问题反被忽略了。这部分若要深谈,可以从戴明所提到的共同变因(Common Cause)及特殊变因(Special Cause)的概念继续往下探讨。但切出去谈这部分的话会让这篇变得太长,所以这部分我打算日后再回头细谈。
  此篇我想先提到的是另一个更常见于价值提升时的谬思,也就是「过度强化既有优势」这件事的危害。
  一部分的人,在人际关系受到挫折后,会选择逃避到自己熟悉的领域去。一方面躲避人际关系挫折的伤痛,另一方面也希望强化自己的既有优势来加强自信。也因此,他们变的花太多时间提升自身的「非瓶颈价值」。这样的行为,对于总价值的提升其实帮助不大,往往只是导致自己「宅化」。举例而言,喜欢AVG的可能会因为现实挫折而更加投入这领域的研究;喜欢线上游戏的也会更加投入玩线上游戏。也因为时间的投入,而在那些领域上,变成所谓的「达人」。
  看到这样的例子,可能有人看了会觉得好笑,甚至可能投以轻藐的笑声。
  但我得说,动漫或是游戏的宅化是极端的例子。但另一种更生活化却不容易被一般人查觉的「宅化模式」会以过份投入学术领域或是特定专业发展上的模式呈现出来。
  举例而言,大部分的父母在我们求学过程中往往就过份强调「用功念书将来自有好姻缘」这样的概念。也因此一些在恋爱关系失利的人,会选择把生活重心放在读书、专业能力培养、宗教投入、或专门知识的研究等发展上。但当过分偏重单一领域的投入下,一些基本的生活趣味以及广泛性的知识培养反而就因此疏忽了;甚至这些人在容貌与外在的打理上也会显得较为不修边幅。而这其实是另一种宅化的模型,只是这没这么受到社会关注罢了。
  而过分提升特定领域为何不是品质提升呢。一个层面的解释是可以拿边际效益递减的概念来说明,另一个层面的解释则在于我们对于伴侣的计分方式。在几乎的爱情中,一般人对于伴侣条件的筛选,并非仅仅是「所有条件加总」来计算。因为除了加权计算取最大值以外,同时我们也多会要求我们伴侣在大部分的条件中都应达到所谓「最低标」的状态。
  也因此,一个全部条件都六十分的人,很可能会比三项一百分但有两个零分的人来的更容易受欢迎,虽然两人明明平均值是一样的。举例来说,一个人可能会因为对方温柔体贴、老实木讷而给予高分;但除了这两个条件非常非常高而能入选以外,其他如外表、思想、沟通、干净整洁、谈吐、个性恐怕也必须达到他认定的最基本门槛才行吧?大部分的人恐怕还是很难接受一个极度邋遢、个性很差、头脑很糟糕,但是非常温柔且老实的伴侣吧?
  所以如果你于品质提升的方向并非是平均性的提升,而只是不断加强自己有兴趣的事物时,那爱情与人际关系的问题就可能在之后的人生中不断的重覆碰到。
  本文由 专案管理生活思维 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info@ftpm.com.tw
  题图:Michael Chung
网站目录投稿:梦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