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为作者组织漫展工作后的总结,希望能够给你带来些参考。 最近有幸参与了一场漫展,从现场布置开始到最终收尾,由于没有参与其他部分,就参与的部分总结如下: 具体是哪个漫展,就不透露了,不是必要的信息。 一、流程的连续性 这次漫展中表现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不专业; 应该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之后做什么,总体缺乏一个严密的流程计划; 有哪些事情需要做?这些事情中哪些是应该立刻做的?哪些事情是应该放在第二步做的? 做完哪些事情是完成了第一个阶段,第二阶段又应该做什么哪些事情?整个组织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目标要完成?如何界定这些目标完成的质量? 哪些人员需要提前安排的?哪些物料是需要提前做准备的? 在开始布置现场时,不断出现大量人员闲置的情况,在时间极度紧迫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事先想清楚安排,就会浪费人员和时间资源; 这也显示出公司缺乏相应的方法论与有效的工具,即便是使用基础的TODOlist也能够帮助计划者推进: 令我比较惊奇的是:整个组织过程,没有一次集体讨论或安排说明,这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性,进一步降低了每一名参与者的有效性。 二、为单独场景而设计 在这次漫展中,出现了不少基础性的问题,比如:门票销售人员没有登记表格、某个重要活动需要的道具没有准备; 这些细节缺失的背后是缺乏为单独场景设计的思维; 一般在思考整体时,容易先设计出流程,但对于单独的场景及场景之间的切换或关联却较少关注,这样容易在实际场景中遇到阻碍; 尤其是场景中的意外情况及意外场景,如果没有为意外设计,那么整个流程的容错性会打折扣。 三、信息的相互影响 在漫展进行到一半(午餐时间)时,发生了一个意外情况:因为会场不允许外带食品进入,导致很多人被挡在外面,会场保安方差点跟组织方发生冲突; 会场内不允许外带食品及非纯净水类饮料进入,这个信息是事先知情的,但是没有重视,甚至组织方知道的人都不多; 这让我对将信息的全面性有了新的认识; 在组织前,应该将主要参与群体进行分类; 应该收集多方信息,将所有信息集中; 对信息进行分类,并审视所有信息的影响群体或场景; 将信息发送给可能受到影响的群体,将可能受到影响的场景补充设计; 在设计流程时,设计者容易只考虑己方,这次冲突让我意识到,在设计时,必须同时将多个维度的信息纳入考虑,设计才能更好的适应真实场景下的不同维度。 四、多重联动 在漫展中有一些活动环节或宣传环节会为公司的产品宣传,看来是一个好事,但是由于这些产品没有跟漫展联动,也没有做好准备,这些宣传意义有限; 漫展作为一个大型活动,不仅仅是一个活动,更是一个提升整体层次及融合度的契机,以漫展为纽带,将公司的各个维度都展开自我升级并支持漫展,同时漫展内设计与多个维度联动的活动或服务,这样相互关联,才能实现强强联合,相互促进。 由于联动只停留在表面,反而有一种弱弱联合的感觉,谁没有因为谁而获益,谁也没有因为谁而变得更好。 五、吸引力/承载力的时间性设计 在漫展中,分为多个场区,内含多个大型活动及小型活动,大型活动比如宅舞/宅歌比赛,小型活动比如刮刮卡及转盘抽奖,每个部分都是整体的有机组成,每个部分吸引/承载的人群及数量共同组成了整个漫展的吸引力/承载力; 我发现每个活动吸引的人群是不同的,如果能够进行精细研究,就有可能从新的角度强化整体,比如针对不同人群设计具备吸引力的活动:摊主、参与者、场馆方、居民、自由表演者等; 比如为了让漫展能够承载更多属性和数量的人群,分析每个时间范围内正在开展的活动,合理分配时间及活动,让活动的衔接度及整体的承载力能够适应变化。 六、为未来而设计 这并不是公司第一次举办漫展,甚至不是第二次第三次,为什么整个过程看起来如此简陋甚至有些粗糙,很多事情仍然看起来像是第一次? 在漫展结束后,我有些了解了这个现象的原因:结束就是结束了! 每一次漫展结束,除了留在部分人记忆中的经验外,并没有更多系统性的经验与教训被传承下来,以至于会出现很多不该出现的基础问题; 如果出现人员流失,那么这部分经验就会缺失,下一个参与组织者就会再次走上重复错误的老路,长此以往下去,漫展并不会因为组织了更多次而不断上升层次; 不要求吸引外部的经验教训,最起码自己亲身经历的经验教训是可以随着时间不断积累的,从而让低级错误消失,让细节越来越完善。 甚至,在合适的时机,可以将漫展进行模块化的独立设计,发掘漫展的真正潜力。 七、后记 只有一天时间,能观察到的事情有限,但也让我看到了很多东西,就像产品一样,如果不细心打磨,从表面上看去似乎没有问题,但真正使用时却会遇到无数蹩脚的细节,如果不能从真实的使用场景和用户角度出发,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都很难做出具备高适应性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