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房子


  父亲来电话,想把家里的二层楼房上面,再增加一层隔热层。这样的话,二楼就可以睡人了。而且楼上的家具物件,也不会风化受损了。
  也不需要太多的钱。只是加一层后,就会成为村里的第1栋新式建筑。给人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我一直不太喜欢做这惹眼的事情。我喜欢把自己定位在扔人堆里,就找不到的那种。这样才有安全感,才最低调。我可不想成为公敌。
  父亲不是这样,一辈子要强惯了,所有的事情,都想挣第一。
  我也没有反驳,只是让他先把自己和我妈的牙齿修好后,再考虑房子的事。我总觉得把钱花在人身体上,比置买这些家具、田产要重要多了。
  有人才有一切。没人,再多的东西,都是浪费。
  我想起了老家的第一座房屋,3间瓦房。其实就是一个大库房,中间用2块很大的绿色卡其布,隔成了3个房间。顶部是木材支撑的大梁,四周是砖头掺泥浆垒砌的大墙。房顶是一片片红色的大瓦片,互相压叠而成。
  我不记得这房子的好处,只记得每次屋外下大雨,屋后邻居家里的水,就顺着我家的后墙渗水,如同开辟了一条新的河流,吸吸溜溜的从我家客厅中间,流出堂屋,流出院子。
  屋内的地,仍然是土地,就是那种长时间不住人,会长草的,那种原始的,无污染的黄土地。
  这是我出生后的第一座房子。我爸为了娶我妈盖的,全村第3座新瓦房。
  第2次建房子,是1994年,那时候我弟弟3岁。那是2层的平房,主梁都是用水泥板搭起来的。四周是水泥+红砖砌的双砖的大墙,房檐有1米多。楼顶的水泥平地,可以晾晒各种粮食作物。
  我记的最清的是楼顶的裂缝,每次天不好,都要先去用塑料布盖房顶。要不会漏雨。
  第二年盖的东屋,也是这个结构。盖的比较急,出问题也最快。不到一年,挨着楼梯的大墙就出现了裂缝,足有接近一个厘米的宽度。
  这是九几年,北方农村所有平顶房子的通病。
  到了21世纪后,慢慢的开始流行钢筋混泥土的框架结构。
  在2015年8月,我家开始第三次建房子。运用最新的混泥土结构,上下2层,南北11米5,东西16米5。
  中间的大间为客厅,客厅的后墙是楼梯间。客厅的东西两边,各有2间卧室。上下2层布局一致。东屋是停车间、杂物间、厨房。然后是大门。
  每个时代的房子,都有自己的特色。如同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潮流一样。
  年代在变,世界在变,我们也在变。以后,我也许可能不会再有机会,像父亲一样造房子了。在这个把房子炒上天的时代,房子一直主宰着我的人生。
  也许有那么一天,我将不会为了这个而烦恼,希望有这么一天。
网站目录投稿:紫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