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在说这个古代官职的一些事情,其中说得比较多的就是举人之后的问题,也就是举人如果没有考上这个进士,那么以后的路要怎么走呢?其实古代考上举人的很多,但是考上进士的很少,所以这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所以问题来了没考上进士的举人还能做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 自古只有饿死的秀才,没有饿死的举人。 这是因为,秀才和举人地位完全不同。 可以说,举人已经是科举考试中胜利者阶层,只是距离做官还有一定距离。 考取秀才其实也不容易。 大家看看《儒林外史》就知道,周进和范进都考了一辈子,从十几岁考到五十多岁才考上了秀才。 像洪秀全这样考到30多岁还没有成为秀才的,真是太常见了。 各朝代秀才录取率不同,但都是很低的,大体每年是百分之四五左右。 自然,你也可以向高考一样去复读考试,第二年继续去考试。但新的一年,会有大量达到科举年轻的小伙子参考,而录取率还是一样,所以你想要考中还是很难。 总体来说,如果考生反复多年参考,录取率大概是百分之十。 也就是十个人长期考试,最终可能有一个人成为秀才。 这个录取率其实很低了,同今天本科录取率差不多。 不过,秀才却没什么好处。 《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了秀才,丈人胡屠夫大摇大摆的来祝贺,对范进说话毫不客气,说他是"烂老实无用的人"之类。 为啥? 因为秀才确实没什么了不起,只能免除部分赋税和徭役,见了县官可以不下跪,仅此而已。 只有成绩非常突出,被学官认可的秀才,才会成为"廪生",还可以享受政府的补贴,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 但普通秀才是没有任何国家给的收入,还必须自己谋生。 一般来说,他们都会教书为生,而古代教书赚不到几个钱,仅能勉强糊口而已。 而秀才备考需要大量花费,出去的多,赚到的少,经济上不划算的。 但举人就完全不同了。 举人的录取率更低,大约是百分之三四。似乎和考秀才差不多,但既然能够悬赏秀才,都是水平较高的读书人,所以竞争其实激烈了很多倍。 一旦考取举人,首先可以免除自己和家人的大部分赋税和徭役。 古代的赋税和徭役都是很重的,举人家庭的压力会大大减轻。 尤其是身为地主家庭的举人,这下子享受的实惠就巨大了。 一些小地主为了免税,甚至会将土地、田产过户给举人,而举人会得到很多好处,自己又不需要花一分钱投入。 仅仅这一项收入,也够举人维持生活了。 另外,一些社会底层人会投身举人家为奴服务,以避免徭役。 同时,举人虽然不像进士一样都可以做官,但距离进士其实也就是一步之遥。 况且,即便举人考不上进士,也是可以做官的。 每年一个省中举的举人不过几十人(清初顺治年间,科举大省广东每届乡试只取90余名举人,到了乾隆时期改为72人),平均到每个县不到1个。 有的县城教育比较落后,可能多年没有一个举人。 你现在中举了,又有可能做官,立即就会成为县内的乡绅。 而且,即便是举人做官,虽起点较低,主要是教谕(县教委主任)、县丞(副县长)、主薄(县委秘书长)等低级官职,但发展到好也可以做到知县。 人家说"灭门的知县",知县就是一方土皇帝,权力很大的了。 甚至可以这么说,举人只要想做官,都是没问题的。 其实,就算是教谕(县教委主任)、县丞(副县长)、主薄(县委秘书长)等级别不高的官,想要捞钱也是非常容易的。 以教谕(县教委主任)为例,童生考中秀才以后,需要他在履历上注册盖章。 而秀才往往在此时都会向教谕行贿,不然自己很有可能当不了秀才。 至于县丞(副县长)、主薄(县委秘书长)也都是实权岗位。 县丞虽只有正八品,比九品芝麻官到一些,却是主管全县的文书档案、仓库、粮马、征税等。这些都是油水众多的岗位,随便捞一捞,银子滚滚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