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浅析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摘 要:本文对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进行分析。从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运动处方和心理效应的关系、体育锻炼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体育锻炼对中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体育锻炼; 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即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也就是说他将个体在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总结为心理健康。这也突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具体解释为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心理问题谈健康是片面的。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人能够在社活环境中健康地生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适应社会生活变化节奏,能与人正常交往。心理健康的标准至今尚不统一,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的变化的过程,不可能存在极端的健康,因为那是精神的完美状态;而极端的障碍是精神病的状态。绝大多数人都是处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必须指出的是,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它具有时效性、特殊性等等特点,因为人所要面对的问题是复杂而又不断在变化的。
  二、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已得到大多数的证实,其重点主要集中于五方面:情绪状态;睡眠模式;自我概念与自尊;协调人际以及培养意志品质来论述。笔者亦主要从这此方面探讨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一)改善情绪状态
  保持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体育锻炼作为改善情绪状态的一种方式,已经被广大体育锻炼者所认可。
  (二)强化自我概念与自尊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积极的自我评价,也依赖于愉快和自主支配的活动。自我概念对于社会的适应和人格的形成起很大作用。运动可以提高人的自尊,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群体通常都能见到这种效果,运动对儿童自尊心有积极的影响,其最佳的运动方式是健身运动。
  (三)协调人际关系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是影响人的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锻炼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人们在运动中能够较好地克服孤僻、羞怯等性格缺点,同时在运动中人们可以得到归属于群体的崇高感、亲情之间的理论感、服从于规则的道德感、相互关怀和沟通的信任感、协作意识的独立人格,从而协调人际关系,以提高人的心理适应能力,扩大社会交往。
  (四)培养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是有一系列随意动作所构成,在进行锻炼时,紧张、激烈的对抗产生一定的生理心理负荷,它要求参加者必须动员较大的意志努力,克服自身心理、生理与运动项目,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完成预定任务,使之达到统一,而在这个过程中,意志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五)教师因素
  体育教师不但要上好每一节体育课,而且要组织好两操,课外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锻炼。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方式以及其个人影响对学生的运动锻炼有着重要的辐射作用,这就要求广大体育教师应严于律己,精于教业,力争在形成学生锻炼兴趣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六)学校因素
  学校应该布置好场地,提供体育器材,以便学生锻炼身体。体育锻炼对于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有着特殊作用,这是学校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干预手段,学校体育业已开展的课程体系改革,在重视锻炼中的心理素质培养和追求快乐体育的同时,不应过分淡化技术教学,这样也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三、教学建议
  (一)采取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指通过设置外界挫折情景使学生获得挫折经验和体验,以增强其心理承受挫折及抗挫折的能力而进行的有关教育活动。
  (二)适度批评
  现在的独生子女,备受家庭的宠爱,从小受赞扬多,批评少,傲气随着赞扬和自赏不断升级,和周围人的关系越来越远。其实,人的成长离不开批评就像离不开表扬一样,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错误,如整队时讲话,着装不符合要求,练习时不认真,比赛时不遵守规则等,队这些现象适当的批评,有利益他们养成正视自己,容忍挫折的品格。
  (三)增加劳累
  现在的学生除了完成学习任务外,几乎和劳动无缘,在家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家务活一点不做,在学校里参加劳动也很少,有的学生甚至走路都很少,这就容易形成好逸恶劳,怕苦怕累,个性最弱等不良品质。因此,体育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学生不愿意练,怕练的内容和手段。要求学生不断克服体力和精神上的困难和障碍,来培养学生刻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意志。
  (四)设置困难
  由于溺爱,诸事由父母办代替,所以学生很少遇到困难,即使遇到困难也要回避,或请亲朋帮忙,结果造成学生缺乏进取心,意志薄弱,胆小怕事,不善于克服困难。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利用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项目,如田径的跨栏,体操的单杠,双杠,支撑跳跃中的跳箱等,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使他们懂得如何迎接困难和挫折的挑战,以适应日益激烈竞争的社会。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地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进行指导,不仅有利于与体育课的不断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同时对学生在体育学习和生活也有着良好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赵玉梅.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J].2006 .
  [2]于晶等.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4(4).
  [3]李林等.运动处方与锻炼的心理效应[J].体育与科学,1998 (2):62-64 .
网站目录投稿:山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