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白芍竟有泻下导滞作用从援绝神丹的神


  第 1393期
  作者/张成铭 江苏省中医院
  编辑 / 段瑞⊙ 校对/许红
  援绝神丹出自于清代陈士铎所著《石室秘录》,主治痢疾痢下不止。上海名老中医裘沛然先生在《壶天散墨》中两次推荐,盛赞该方疗效神奇,此外也有运用援绝神丹治疗久治不愈的痢疾、腹泻而取得良好疗效的文献报道。笔者查阅《石室秘录》原文,援绝神丹所用的药物实属平常,并无治痢的特别药物,其与一般处方所不同者,在于方中白芍、当归的用量特别大,均有二两之多,是其他药物用量的十倍,对此,陈氏在方后的解释是"此方妙在用白芍,当归至二两之多,则肝血有余,不去制克脾土,则脾气有生发之机,自然大肠有传导之化。"仅此一条,相信阅者多难以信服,盖养肝血之药,除归芍外,还有许多,如枸杞子、旱莲草、熟地黄等,是否重用之后均有此等功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方中虽然还有枳壳、槟榔、甘草、滑石末、广木香、萝卜子诸药,有理气化湿之功,但不足以解释此方的卓著疗效。不过,机理虽然不明,援绝神丹是治疗痢疾重症的一张奇方,还是给笔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2009 年有幸忝入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班,重温经典,细读《石室秘录》。方知,援绝神丹之名,在该书中,只有一处(详见上述),而援绝神丹之方药则还见于另一处,即《卷二·通治法》中,原文曰:"天师曰:通治者,因其通而通之也。如人病下痢者是。痢疾之症,多起于暑天之郁热,而又感以水湿雨露之气以成之。红白相见,如血如脓,甚者如屋漏水,如鱼冻水,里急后重,崩迫痛疼,欲下而不能,不下而不快,一日数十行,或一夜数百行,或日夜数千行,气息奄奄,坐而待死,此通之病也。若骤止其邪,则死生顷刻;不止其邪,则危绝如丝;欲补其气,则邪气转加;欲清其火,则下行更甚。此时惟有因势利导之法,可行于困顿之间。或疑人已气虚血败,更加利导,必致归阴。不知邪气一刻不去,则正气一刻不安。古人之痢疾无止法,信不诬也。方用白芍三两,当归三两,萝卜子一两,枳壳三钱,槟榔三钱,甘草三钱,车前子三钱,水煎服。一剂即止,二剂全安,可用饮食矣。(〔批〕此方前已有了,止分两不同耳。多车前子一味。)
  此方之奇而妙者,全在用白芍、当归。盖水泻最忌当归之滑,而痢疾最喜其滑也;芍药味酸,入肝以平木,使木不敢再侵脾土;又有枳壳、槟榔,消逐其湿热之邪;又加车前子,分利其水湿,而又不耗真阴之水,所以功胜于茯苓也。尤奇者,在用萝卜子一味,世多不解。盖萝卜子味辣,能逐邪去湿,又能上下通达,消食利气,使气行于血分之中,助归、芍以生新血,而祛荡其败瘀也。少加甘草以和中,则无过烈之患。此奏功之神奇,实有妙理耳。
  此处方药与《卷六·痢疾》条下稍有不同,多一味车前子,少滑石末、木香,药量上萝卜子量一两,而白芍、当归的量更大,达三两。陈氏认为,痢无止法,故治疗当"因势利导""通因通用",换言之,此方的功用也就应该是通因通用。但此方中并无一般本草所认为的泻下之药,是以陈氏勉强归于"当归之滑"。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及文献学习认为,实则不然,本方所用之"通药"不是当归,而是白芍,方中的大剂量白芍有泻下导滞之功,白芍在本方中的作用不在于"入肝以平木,使木不敢再侵脾土。"而在于泻下导滞,缓急解痉。
  关于白芍的功用,历代本草都没有明确记载有泻下作用,现代《中药学》教材亦然,所以一般学子只知道白芍的功用是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和桂枝同用能调和营卫。而笔者所以认为白芍有泻下导滞的作用,也是经历过一个学习、实践、验证的过程。
  曾记《天津中医》1996年第3期有文《明轩单方述验》云:重用生白芍通便治便秘是家传验方,白芍用量需大,20~50g方能显效。笔者学习其经验,用之临床,果然如此,对大部分便秘都有很好的疗效。自此以后,笔者十多年来在临床上凡病者有大便干结者,均在处方中重用白芍,药后即能取得首治疗效。查阅文献,魏晋以前,赤芍白芍不分,本经论芍药云:"芍药,味苦,平,有小毒。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认为芍药有"破坚积"作用。仲景在《伤寒论·太阴篇》中有条文"太阴为病,脉弱,其人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文中将芍药与大黄并提,已寓及芍药有泻下之功,但对"易动"之因又归因于"胃气弱"。麻仁丸方中虽然有芍药,但同时也有大黄,麻仁,所以应当说仲景虽然有所提示但并未明言芍药有泻下作用。宋以后本草将芍药分为赤芍、白芍,并归纳芍药功效得出:"芍药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成无己),都不认为白芍有泻下作用,即使将芍药甘草汤用于治疗便秘,在解释上也是归功于白芍的养阴润燥之功。之所以如此,可能与白芍的泻下通便作用在常规用量下反应不出,需大剂量才能显示出来有关,是以多年来医家一直将白芍作为补血养阴药。而明确提出芍药有泻下作用的则是清代的陈修园,他在《神农本草经读》芍药条下云:"芍药气平,是夏花而禀秋金之气;味苦,是得少阴君火之味,气平下降,味苦下泄而走血,为攻下之品,非补养之物也。"在《时方歌括》中论人参养荣汤的组方机理时对芍药的论述更加详尽:"芍药苦平破滞,本泻药,非补药也。若与甘草同用,则为滋阴之品,若与生姜、大枣、肉桂同用,则为和荣卫之品,若与附子、干姜同用,则能急收阳气,归根于阴,又为补肾之品。虽非补药,昔贤往往取为补药之主,其旨微矣……按神农本经云,芍药气味平苦无毒,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止痛,利小便,益气。原文只此二十九字,后人妄改圣经,而曰微酸,是没其苦泄攻坚之性,而加以酸敛和阴之名,则芍药之真面目掩矣,不知古人用法——或取其苦以泄甘,或取其苦以制辛,或取其攻利以行补药之滞,皆善用芍药以为补,非以芍药之补而用之也。但芍药之性,略同大黄,凡泄泻必务去之,此圣法也。本经不明,宋元以后,无不误认为酸敛之药,不得不急正之。"
  陈修园明确提出"芍药(指白芍,从《神农本草经读》芍药条下最后有言‘……今肆中一种赤芍药不知何物之根,为害殊甚’可知)之性,略同大黄",是"攻下之品""本泻药"。陈氏之论,从临床实践来看,有其正确的一面,但由于他矫枉过正,否认白芍的补益作用,更没有指出芍药的泻下作用与用量之间的关系,因而,他的"芍药本泻药"的观点,淹没于浩瀚的文献之中,多年来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
  白芍有补血养阴作用,是中医常识,文献有关芍药甘草汤(方中芍药用白芍)治疗便秘的报道屡见不鲜,则从临床上证实了白芍的泻下作用。这就说明,白芍的功用有两个方面,既能补血养阴,又能泻下通便,而补泻的转换,就在于用量的变化,即一般剂量功在于补,大剂量则偏重于泻。
  笔者之所以在此论证大剂量白芍的泻下作用,就在于援绝神丹的神奇疗效实与白芍的这一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有通因通用之法,但在举例解释时均以临床上少见的热结旁流为例,以致学生对通因通用,缺乏实际的体会,实际上通因通用的治法更多的是运用在腹泻痢疾的治疗中。
  腹泻与痢疾均有急慢性之分,以湿热为其主要病因是临床共识,易为忽略的是其中"滞"的因素。滞有轻重之分,轻者不为人所觉,对治疗影响也不大,重者则不容易痊愈、反复发作,所以治疗腹泻痢疾,古今均有泻下导滞一法。而引起滞的因素,最易于识别者为食积,以便下有伤食气味为其特征,其他的如湿热、痰浊、恶血、水饮等均能滞于肠道而致泻下不止,但因其表现不典型,常不易为人们所认识。实际上举凡大便臭秽气重,解而不爽,便后仍然欲便,或者泻下物滞缸,不易冲刷,或者泻后痛缓,泻后反觉舒适,所谓"利反快"等均是有滞的表现。
  在《当代名中医临证精华·慢性腹泻专辑》中,至少有4篇文章专门论述了泻下法在慢性腹泻中的运用经验,分别是王少华的《宜先行通腑,勿率用兜涩》,衣震宸的《峻下留饮,久泻秘钥》,洪哲明的《久泻重痰瘀,荡涤乃要策》,严苍山的《峻逐寒积愈久泻,三物备急建奇功》。文中不约而同地指出,邪气积滞肠间隐曲不去是泄泻不愈的重要原因,只有祛除这些才能使泄泻痊愈,祛除的方法就是运用有泻下导滞作用的药物,腹泻痢疾用下法祛逐邪滞,临床并无疑虑,对运用大黄、牵牛子甚至甘遂、大戟一类的泻下药人们自然一看就明白,而对白芍作为泻下药的就少有认识,这也造成了即使这样用了也不能自圆其说,在处方机理的阐述上解释得勉勉强强,除了本文所论的援绝神丹外,最明显的就是历版《方剂学》教材必选的治痢名方芍药汤。
  芍药汤出自《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其组成为:芍药一两、当归半两、黄连半两、槟榔、木香、甘草(炒)各二钱、大黄三钱、黄芩半两、官桂二钱半。本方以芍药为名,且芍药的用量是其他药物的1~8倍,以芍药为主药必然无疑。而七版方剂学教材的"方解"则是这么写的:"本方证是由湿热壅滞肠中,气血失调所致。湿热下注大肠,搏结气血,酿为脓血,而为下痢赤白;肠道气机阻滞则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弦数等俱为湿热内蕴之象。故治宜清热燥湿,调和气血之法。方中黄芩、黄连性味苦寒,入大肠经,功擅清热燥湿解毒,以除致病之因,为君药。重用芍药养血和营、缓急止痛,配以当归养血活血,体现了‘行血则便脓自愈’之义,且可兼顾湿热邪毒熏灼肠络,伤耗阴血之虑;木香、槟榔行气导滞,‘调气则后重自除’,四药相配,调和气血,是为臣药。大黄苦寒沉降,合芩、连则清热燥湿之功著,合归、芍则活血行气之力彰,其泻下通腑作用可通导湿热积滞从大便而去,体现‘通因通用’之法。方以少量肉桂,其辛热温通之性,既可助归、芍行血和营,又可防呕逆拒药,属佐助兼反佐之用。炙甘草和中调药,与芍药相配,又能缓急止痛,亦为佐使。诸药合用,湿去热清,气血调和,故下痢可愈。本方立意不在止痢,而重在治其致痢之本。其配伍特点是:气血并治,兼以通因通用;寒热共投,侧重于热者寒之。此方与一般纯用苦寒以治湿热下痢之方不同。"
  由于不识芍药在方中的泻下导滞作用,方解者不得不把芍药的君药地位罢除,改之以黄芩、黄连,而对芍药的功用则勉强以刘河间"行血则便脓自愈"的说法来解释。
  由于大剂量白芍有泻下导滞作用,所以援绝神丹方中以之为君,且用量数倍于方中其他药物,这是援绝神丹治疗慢性痢疾或者泄泻取得神奇疗效的关键。同时也说明,援绝神丹也只是对有积滞的慢性腹泻或者痢疾才能有神奇的疗效。
  白芍的泻下导滞作用确定无疑,需要注意的是,白芍与大黄之类的泻下药又有所不同,一是白芍有养阴补血之功,能润肠增液,是能补能泻或者说补泻兼施的药;二是白芍有缓急解痉之功,能缓解肠道紊乱的传导规律;三是量大方有泻下的效果,一般用量需30 g以上;四是白芍性味不及大黄苦寒,无大黄的清热泻火之功。
  近年来临床上屡有大剂量白芍治疗便秘、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的报道,这些疗效的取得显然与大剂量白芍的泻下导滞功用有关,但同时也与应看到与白芍的缓急解痉、养血和营功能也相关,明白这一点,有助于我们临床用药上更加有的放矢。
网站目录投稿:冷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