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温柔的夜读书笔记一 三毛的作品,总是在最大程度上贴近生活,贴近自己的情感。从她自然流畅的文字里,你可以从一个平凡的小故事里体会到生活的趣味;质朴、毫不矫情的语言反应生活的本真状态:不是为写作而写,不是为了阐述什么大道理,但你总能在品味她纯粹的情感后,自己也会感同身受。这个爱生活、会生活的女子或许只是轻轻的叹息一下,你却会在惆怅之后联想到许多。 三毛在《温柔的夜》里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第一次从挪威过海到加纳利群岛旅游的男人被一个女人骗去喝酒并过夜后,身上的钱、护照、旅馆里的钥匙、外套都被偷走了,旅馆里的人也要求他渡海回去挪威领事馆拿了身份证明后才给开放房门,所以他房里的支票、衣服也就无法拿回。拿着旅馆借的一点钱过海办了身份证明,因为领事馆不提供帮助,身无分文的男人一连几天都在码头上流浪。一有渡船来,他便以在船上干粗脏活为代价,哀求人家让他免费坐船过去,可总是徒劳,他只好向陌生人借两百块钱。三毛成了他的"目标",开车从一抵达港口至到达售票大厅,这个流浪汉就穷追不舍、"纠缠"不放。 当一个陌生人三番两次地、低声下次地向你借钱—小数目的钱,在无法判断他是否如他自己所描述的那般悲惨时,你会怎么办? 纵使是善良的、富有"侠义心肠"的三毛,对这个莫名其妙的求助者也持了怀疑的态度,她猜测、犹豫,对对方的纠缠感到愤怒并粗鲁对待,拒绝借钱。然而,毕竟是三毛,"两百块钱只是一杯汽水,一个牛肉饼的价钱;只是一双袜子,一管口红的价钱,而我,却在这区区的数目上坚持自己美名‘原则’的东西,不肯对一个可怜人伸出援手。万一,那个流浪汉说的都是真话,而我眼看他咫尺天涯的流落在这里,不肯帮他渡过海去,我的良知会平安吗?我今后的日子能无愧的过下去吗?"在流浪汉终于绝望后,她描写道,"在那个老旧的大厅里,流浪汉好似睡去了一般动也不动,垂着眼睑,上身微微向前倾着,双手松松的放在膝盖上,目光盯在前面的地下,悲苦和忧伤像一个阴影,将他那件水红色的衬衫也弄褪了颜色,时间,在他身上已经永远不会移动了,明天的太阳好似也跟这人不相干了。"似乎是冲动,但或者更多的是善良的本性。买完船票,她把找回的五百块钱一股脑给了流浪汉—船票需五百块,流浪汉此时才告诉三毛自己身上有三百。于是三毛写到,"那个人最后说的是不是又是一个谎话,他实在是一个聪明的人,被我指破了他的漏洞,马上说还有另外三百在身上"。最后在船上,她看到了流浪汉,终于知道他并没有撒谎,她内疚道,"老天爷,我怎么折磨了一个真正需要帮助的灵魂,这一个晚上,我加给了这个可怜的人多少莫须有的难堪","饶恕我吧,我加给你的苦痛,要收回已是太迟了"。结尾处,一首西班牙歌唱出了她的感叹: "请你告诉我—— 为什么,为什么 这世上 有那么多寂寞的人啊——" 那么,换了是你呢? 我既有过在陌生的地方向陌生人求助的经历—当然只是小忙,也有过陌生人向我求助的经历。既有自己被拒绝过也有拒绝过别人,我知道无助的经历都是些彷徨、焦急、窘困甚至绝望的不愉快回忆。两年前的一个中午,我在等公车。一位衣衫褴褛的人走了过来,把手中的碗递向了我,讪讪地笑着。这是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伯,四肢健全,腰板骨看上去还挺硬直,却掌着一根应该称之为木棍的拐杖。当他猛然把碗递过来时,我不由自主的向后缩了缩,我犹豫着要不要把兜里除搭车钱外剩余的五元散钱放进他碗里,在这几秒的思考时间内,他却走开了。我愣愣着,有些不安,却也因公车到来而放弃了多想。事后我告诉自己,嗨,就算你帮助了人家,也只是几块钱的事,能顶什么用?总有人帮他的,少你一份不少!况且,他也许还是装的呢! 一年前的一个下午,天色渐暗,我匆匆穿梭在大街小巷,赶往车站搭最后一班车回家。一个拐弯,便看见那个埋首坐在便利店旁的女孩。看不清脸庞,但从她色彩明亮的衣着和乌黑的长发上看她年龄应该与我相仿。然而她的身旁,暗灰色的水泥地面上,有几行白粉笔写的醒目的大字,大意是她迷路流浪到此地,几天没吃饭了,只求过路人给她两块钱。我一路走过来,经过她身旁时,踌躇了下,离去。走了几米,回头看看她—还是没见她抬起头,调头继续走;又走了几米,又回头,终于还是狠下心走了。我没有十块钱以下的零钱,给更多钱我心疼,毕竟我还是在拿父母钱过活。但是,买几个面包的钱我是有的,时间也允许。那一段时间,我其实是在犹豫着:这个女孩是骗子吧?穿的比我还好,哪像饿了几天?既然受困几天,为什么不向警察求助?当地人也可以呀!走过了几条街,我彻底把走回原路的念头抛弃了。可这件事终究没能被我彻底遗忘。 我一直以为我是个小善良的人,至少身边的人都评价我热心助人。但回想起这两件事,我发现自己其实也只是冷漠的路人中的一个罢了。诚然,那个老人有可能是个好吃懒做的流浪汉,那个女孩有可能是个自愿或被迫骗人的人,但是,万一他们真的是需要帮助的人呢?如同三毛遇上的那个一样;诚然,对于不劳而获的人,我们要有原则,不能纵容这些人,可是,扪心自问,导致我的做法的动因,究竟是"原则"的成分多些呢,还是自己的冷漠成分多些?换句话说,我有充裕的时间与金钱,在最后我是否就会为那个女孩买一份面包,作出既不会让自己吃亏也小小地帮助了那个可能不诚实的女孩的决定?说的远一些,如果我是有钱人,在遇上一个遭遇车祸急需帮助的人时,除了报警,我会否不顾某些潜在的麻烦送他到医院? 我实在是不知道肯定的答案。 虽说造就这样的我及许多类似我的人大部分原因是归咎于社会环境,然而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作为其中一员,自私的我没资格指责些什么。我希望但又不希望那个老人、那个女孩是个骗子,我希望那女孩现在拥有我所拥有的具有小幸福的生活。如果再让我碰上这么一个女孩,我无论如何都要给她买点食物。 三毛温柔的夜读书笔记二 大学时有一个室友是三毛热,去图书馆占了位置便去找三毛的书。那个时候只觉得她有些忧郁,有些感性,思维自是也很细腻。 那时的我虽然有时也会沉溺于这样的调调,但是更偏爱艾米《山楂树之恋》这样的故事,至少她的这本代表作我是读了不下三遍的。 不曾想去年一时心血来潮加之当当网做活动入手了两本三毛散文,看到这本书的标题就给我无限美好的遐想。标题党且思维直线运行的我就在脑中臆想,大抵就是三毛坐在夜色柔美的窗前,静静的写下了她的那些故事。当我读到书中"温柔的夜"那篇时便被三毛对流浪汉的善良所打动,当她描述自己内心矛盾到后来明白真相之后的羞愧时即引起了我的共鸣也引起了我的反思。 三毛是善良的、柔情的,随性的,同时也是勇敢的,她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明白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亦如她在趁飞机去看荷西前给家人写信说:"l人是无常的,生离死别人之常情,要做好心理准备万一有一天和亲人分离,不必太悲伤。"还说,"她觉得自己的一天等同于很多人的一年,生命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宽度和乐趣。"这是悟透生命的意义和看尽繁华之后的通透、豁达。 她的文字亦如她的人一样真实、善良,写讨人嫌的玛利亚,明明很势利,很懒散坏毛病一身的女人,在她的笔下只让人觉得那就是真实的生活,现实的的社会场景,人生百态,看起来犹如平静生活中的一道闪电虽有惊恐,但也有亮点,如此一来觉得玛利亚的行为看起来也没有那么讨厌。反倒是如果人人完美,事事顺利,显的很假。 通篇很少用华丽的辞藻,但很多句子读下去却令人赏心悦目。在描绘景物方面也是自然衔接,娓娓道来犹如一幅画卷缓缓在眼前展开。但此景又衬托出此情。如在"相逢何必曾相识"里与莫里告别在听到莫里讲述之前遭遇时,心中有愧疚、难过,但是他巧妙的转移话锋,引用此时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却描摹出窗外此景"抬头去看阳台外面,一轮明月正在冉冉升起,夜风徐徐的吹着,送来了花香…"内心分明是复杂的、难过的,但写出的景却很平和、温馨、清丽,貌似在借此表达对莫里美好前程的祝愿以及希望所有的过往不快都被此景融化。 多少人想过自己理想中的的生活,可不得已依然日日为生活奔波。三毛说田园梦是她的梦想,如今的你我也许也拥有同样的梦想,可是身上又背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把日子过的好一点、舒心一点。 犹如三毛在去看荷西的五月,闷热的天气,杂乱的居住环境,治安动荡的国度,荷西受老板压榨但依然替老板着想,害怕失业,所以忍受不公。而三毛对荷西的高强度工作很是忧虑。两个醇厚的人一个忧虑失业,一个因为看对方工作强度太大担心身体吃不消而忧虑。但是三毛也是很会自我安慰,自我化解的。后来引用《圣经》里面话:"你看天上飞鸟,也不种,也不收,天父尚且看顾他们。你们做人的为什么要忧虑明天尼,一天的忧虑一天担就够了。"来告诫自己告诉大家,过度的担心都是无用的。忧虑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可能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及时享乐有时候虽然听起来放荡不羁,不负责任,但在面对忧虑时可能是最好的解药。 当下的社会,人才竞争激励,体制改革让人没有安全感,恐慌和忧虑时时像无常的暴雨前腾空而来的乌云,笼罩着人们的身心。其实雨过之后也会天晴晴,只要不在大雨里挣扎,静静的等着,按部就班干着自己该干的事情,天晴就自然可以出去透气、赏赏景,乌云也是美景铺垫。倘若一直忧虑何时天晴,那么天晴了就算有美景也是没有精力欣赏的了。 所以,不必活的完美,只求活着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