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在古代唐朝时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比较开放的,也有很多的胡人在大唐生活,他们也做着各种工作,甚至还能够入朝为官。虽然看起来胡人似乎在唐朝可以像普通的百姓一样,唐朝对于胡人的接受程度比较高,但史书所记载的也只是统治阶层的一部分,那么普通百姓对胡人又是什么态度呢?胡人在当时的地位究竟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胡人对唐朝风气有什么影响 现代人常常觉得唐代是个开放的时代,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告诉大家,唐代的开放是因为胡风(也就是来自西域的文化)影响所致。这说法不能说错,但是问题就出在现代人总是把西域文化联想成欧美文化,于是,就产生了以下这个错误的联想结果:所谓的西域,并不代表当代的欧美,因为西域的位置距离欧美都很遥远,在文化上并没有非常直接的传承。 所谓的西域尊重女性,只是一个相对性的说法,这是由于在游牧文化与绿洲文化中,人力是非常匮乏的,尤其男人常常不在(放牧或者远行做生意),家中的一切都由女性来打点,当然当男人回家后,遇到不知道状况的事情总得问老婆,问个几代下来,自然听老婆话的习惯就成为文化。 但是这并不表示西域的妇女能够像现代妇女一样自由,她们的人身自由仍需接受父家与夫家的监护,财产亦然。因此,在西域虽然没有"三从"的说法,但事实上仍有相当的限制。 而唐代妇女之所以可以参政,恐怕是继承着汉魏到北朝的影响。别忘了,历史上第一位临朝称制的"皇太后"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后,从西汉到东汉,总共出了八位代替儿孙执政的太后,北朝则有两位,唐代也是两位。换言之,这种妇女参政或者母亲掌握大权的情形,与胡风不胡风关系不大。 而因为"胡风"而导致唐代女性热情奔放穿很少的说法,也是非常奇怪的,西域因为日晒非常强烈,不论男女都包得很紧,因为不包紧会晒掉一层皮,所以唐代的"胡服"其实是翻领长外套。 2、唐朝哪些方面被影响 那么,胡风真正的影响是什么呢?其实主要是唐人的生活,而且是经过浸润、转化变成了唐代文化的一部分。让我打个比方吧,就像麦当劳引入中国之后,吃汉堡配可乐、吃薯条配番茄酱,因为习惯了快速取得食物,所以生活习惯也改变了。一个汉堡的引进可以改变很多事情,唐代的"胡风"也是如此,透入唐人的生活之后,便成了唐朝的一种风貌,但是这种"胡风"并不是唐朝的主流、是一种次文化。 唐代还有着一些铁律,其实不算自由、也谈不上奔放,在这些如棋盘一般的规范下,人可以凭着一部分的努力,让自己获得一点空间,但是有些东西并不是你努力就有回报,例如阶级、例如性别、例如族群、例如地域。不可以取笑不同族群、要尊重别人的文化什么的,在近现代以前根本没有出现过,大概从汉代以来,所谓以"华夏"自居的人群就以"汉化"别的族群为一种特征。 当然,唐朝幅员辽阔,为了统治方便,仍准许不同的族群有自治团体、保持他们的文化,但是这种自治并不是出于尊重,而是因为懒得管理。而且管理这些胡人的组织并非朝廷的核心,政府对于这些族群的政策并不一致,也不会特别发预算或者补助他们的活动,一旦胡人离开他们的胡人生活圈、进入唐人的社会后,仍以唐的律法为优先。 3、胡人的长相不被认可 唐人们最爱嘲笑的就是"胡相",也就是胡人的面孔,或者胡人不懂得所谓的"礼仪"、也没有所谓的"传统道德"。迷恋于外来文化、甚至急于"胡化"的人,会被认为是有病的。 而高鼻深目的"胡相"会被认为是丑、非我族类,唐代的教坊记有个故事是这么说的,长安城中有一位女艺人,生来就高鼻深目,但她一直靠着化妆让自己的脸不那么突出,所以一般人都不知道,直到有一天,她儿子死了,她伤心地大哭,泪水把妆给哭花了,露出她原本的面目,她的婢女吓坏了,大叫说:"娘子眼破矣(翻译:太太,妳的眼睛破洞了!)" 还有另一个故事,是一个男子生了个儿子,一生下来就高鼻深目,男子当然马上怀疑老婆讨客兄,准备把小孩掐死,结果忽然想起自己家的深色马匹曾经生出一匹白马、这是因为深色马匹的亲代曾经有白马的关系。于是男子才想到,自己家的祖宗曾经有胡人,那么孩子可能不是客兄的种。 这个史书上最早发现隔代遗传的案例,一方面显示了有些胡人的家族刻意地掩饰自己的出身、与唐人通婚、逐渐洗去高鼻深目的外表。另一方面则显示当时的唐人可能普遍是扁脸族,因此小孩子一旦高鼻深目马上就被发现了。所以,高鼻深目在唐代很难说是美,或许有人特别喜欢,但恐怕普遍不觉得是美。 总之,说了那么多唐朝胡人真正的地位,就是告诉大家唐朝所谓胡化在当时民间是不被认可的,胡人虽然在理论上可以成为唐的国民,与他们生活相关的政策却没有他们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