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董卓入驻朝廷,引起天下诸侯共怒。曹操逃出洛阳后,召集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可惜这十八路诸侯都各怀鬼胎,相互试探不愿使出全力。只有长沙太守孙坚主动请缨,愿意迎战董卓大军,此后也是依靠孙坚的力量打的董卓节节败退。但鲍信和鲍忠这两兄弟却怕孙坚抢了功劳,主动迎战华雄。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手起刀落",就和这件事有关,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背后的故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生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时,相关人物分别为孙坚、华雄和鲍忠。原文如下: 长沙太守孙坚出曰:"坚愿为前部。"绍曰:"文台勇烈,可当此任。"坚遂引本部人马杀奔汜水关来。守关将士,差流星马往洛阳丞相府告急。董卓自专大权之后,每日饮宴。李儒接得告急文书,径来禀卓。卓大惊,急聚众将商议。温侯吕布挺身出曰:"父亲勿虑。关外诸侯,布视之如草芥;愿提虎狼之师,尽斩其首,悬于都门。"卓大喜曰:"吾有奉先,高枕无忧矣!" 言未绝,吕布背后一人高声出曰:"割鸡焉用牛刀?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卓视之,其人身长九尺,虎体狼腰,豹头猿臂;关西人也,姓华,名雄。卓闻言大喜,加为骁骑校尉。拨马步军五万,同李肃、胡轸、赵岑星夜赴关迎敌。众诸侯内有济北相鲍信,寻思孙坚既为前部,怕他夺了头功,暗拨其弟鲍忠,先将马步军三千,径抄小路,直到关下搦战。华雄引铁骑五百,飞下关来,大喝:"贼将休走!"鲍忠急待退,被华雄手起刀落,斩于马下,生擒将校极多。华雄遣人赍鲍忠首级来相府报捷,卓加雄为都督。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长沙太守孙坚自告奋勇,要求担任大军先锋。得知诸侯起兵,董卓召集文武商议对策,骁骑校尉华雄主动请缨,前去迎战孙坚。谁知济北相鲍信怕被孙坚抢了头功,暗中让弟弟鲍忠抢先挑战华雄。结果,华雄在战前挥刀斩杀鲍忠,取得开展头功。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华雄斩杀鲍忠时的动作,叫做"手起刀落",意为手一提起,刀就落下,形容用刀动作的迅速。 小说中提到的这段华雄斩杀鲍忠的故事情节,并非历史的真实。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历史上鲍信的弟弟并不叫鲍忠。据《三国志 鲍勋传》注引《魏书》载:"是岁,太祖始起兵于己吾,信与弟韬以兵应太祖。"从这段记载可以得知,鲍信的弟弟名叫鲍韬而非鲍忠。而在《三国志》的其他传记中,也找不到华雄与鲍信所部的交战记录。故此,小说中出现的这个情节,仅仅是作者的虚构而已。 小说中出现的鲍信这一人物形象,尽管在书中只不过是一个龙套角色,但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却是曹操集团草创时期的重要人物。他对曹操集团的贡献有两个方面,一是为曹操指明了发展方向,二是为曹操提供了一支劲旅。《三国志 鲍勋传》注引《魏书》载,就在关东诸侯讨董无疾而终后,鲍信对曹操表示:"奸臣乘衅,荡覆王室,英雄奋节,天下乡应者,义也。今绍为盟主,因权专利,将自生乱,是复有一卓也。若抑之,则力不能支,祗以遘难,又何能济?且可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曹操此时的发展也正是按照鲍信指出的"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来进行的。由此可见鲍信在曹操心目中的重要性。 至于说到鲍信为曹操提供的这支劲旅,在三国历史上也是战功赫赫,其名气仅次于虎豹骑。《三国志 鲍勋传》注引《魏书》载:"信乃引军还乡里,收徒众二万,骑七百,辎重五千余乘。是岁,太祖始起兵于己吾,信与弟韬以兵应太祖。"这支军队隶属曹操后,曾在兖州之战及官渡之战中立下大功。由于这支军队的成员大部来自鲍信的故乡泰山,因此被称为"泰山军"。这支军队的指挥官几经更迭,最后一任的指挥官是曹军"五子良将之一"的名将于禁。只可惜在荆襄之战中,关羽"水淹七军",这支军队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