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互联网高校校园生活信息化建设研究


  【摘 要】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新兴媒体的出现亦是顺应时代大潮,当然也走进了当代大学校园。跟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变化,信息时期的出现,也使校园的信息化建设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己经成为今后学校教育成长的趋势。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经济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互联网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使得互联网与一般行业相融合,缔造出新的成长态势,完全提升了社会资源配置水平。高等教育行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于此,高校信息化建设如何发展成为业内关注的对象。基于"互联网+"校园理念研究提出了如今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校园生活;信息化;管理对策;高等教育
  一、引言
  国家的发展跟教育是息息相关的。21世纪初,随着各种技术和理论不断地成长和改善,现在的教育又迎来了一个不同的时代—信息化教育时代。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时代,怎样开展教育,怎样激励受教育者的多方面发展,已成为教育行业讨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校园里,随着校园网络的不断成长和改善,这种网络化的学习和生活在一点点到来。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由此可知,"互联网+"计划已不仅是国家战略,并且已经成为引领时代发展的潮流。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校作为最典型的代表,正进行非常大的改变。"互联网+"时代高校怎样迎接挑战,抓住机遇,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推动高校教育的成长,成为高校理论和实践的严谨问题。走进21世纪的又一个十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变化,高等教育跟著也在不断的变革,一直改变着人们对大学的认识,使得高校信息化建设更加重要。高校信息化建设急需抓住机遇,创造出新的理念。
  二、国内外校园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校园信息化的发展概述
  在美国,"信息化校园计划"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是由美国知名大学讨论的一项科研项目。这个项目每年通过一定的工具,在全国各处筛选几百所大学进行抽样调查,按时提出大学校园信息技术实践难题。调查结果表明:信息技术的实践题目已成为很多大学的成长计划之一,有了信息发展计划的大学越来越多,在课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大学逐年增长。在讲课中利用信息技术的占比从1995年的10.9%扩大为1999年的38.6%。直至1999年,有接近一半的大学课程有特定的网页。信息技术跟教学融合的问题上,很多大学领悟到,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最重要的问题是在于人。换言之,怎样在讲课中有效地使用这些工具成为利用信息技术最重要的问题。
  在欧洲,欧盟发布了"信息社会中的学习:欧洲教育创新行动规划",同时推广出了很多种有关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改革的发展计划。
  日本在本世纪初中小学的计算机拥有率为百分之百,2001年全部的中小学都有互联网,2005年的时候,确保所有的校园里学生和老师上课的时候都能够使用计算机。
  (二)国内校园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虽然开始相比于其他的国家比较晚,但是我国信息化建设前进的势头非常的迅猛。在全国教育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教育信息化被列入了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从我国开始实行"校校通"计划起,全国上下掀起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大浪潮,在费用投入、建设规模、应用推广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就。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有关部门集合了八所重点知名高校的专家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信息化研究任务中去,而且成立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委员会把研究、制订、推广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技术标准作为工作。该委员会的成立加深了校园信息的共享,对实现校园信息化更有帮助。
  三、校园信息化网络的弊端
  目前的系统应用效率和水平比较低,大致是下面几个原因:
  (1)在软件的开发和使用方面,不同的管理软件对信息进行不同的分析跟不同的开发,这样使得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性就差了很多,进而影响到了信息之间的正常交流。
  (2)在教学方面,不同的教学存储格式是不同的,互相操作性不好,不同资源的相互引用性差。使用网络搜索某个关键词,需要浏览好几年,这给人们造成很大的不方便。怎样利用网络,并根据上下文,利用网络的智能性,帮助不同的人选择对应的网站,是现在要改变的事情。
  (3)在信息方面,存在着信息发布和信息认证的不确定性。比如,在学校办公系统中,某一个部门给不同的部门发送消息时,消息的发送端不知道信息是不是确实发送到应该发布的部门,一般都是利用了数字化发送和传统文件发送相结合的方式来实施的。
  (4)在教学模式方面,基本还处于初级阶段,要想实现信息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四、"互联网+"校园的建设策略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与CIO负责制相结合
  去除数据阻碍是增强数据应用的基石,激励数据的流动和融合;要完成这个任务,一方面应该从技术方面开始,增强系统结合,为数据的融合和变化给予技术的支持;另一方面应该从管理机制开始除掉影响数据变化的阻碍。一直以来,高校中的各种教学、管理、服务数据被不同部门控制,数据等于权力、利益的思想,在高校中一直是不变的法则。部门高校即使成立信息化主管机构,然而主管的区间大致还在基础设施建设一尘不变,所以系统开发、运用、维护和一些数据的管理层面,缺少对学校核心业务数据的管理能力;加上高校不同业务的专业性很强,依靠信息化主管机构不可能进一步利用对应的数据。所以,实施CIO负责制,促进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非常紧急。高校应该把CIO作为基石,创造匹配的基础设施、系统应用、信息数据的建设管理框架,除去限制信息化作用的制度的障碍。
  (二)建设高校"大数据库"
  什么是大数据?不仅含有学业成绩这样的数据,还含有反映教学、科研等行为特征的数据。如今,很多高校已经完全认识到结构化数据的重要性,都开始重视结构化数据,然而对非结构化数据的认识程度还不够。一部分原因是高校管理者对"大数据"还不懂,不明白唯有将结构化数据跟非结构化数据一体分析、一体处理才能完全发挥数据的作用,充分体现大数据的真实价值;另一部分原因是如今各高校还缺少分析非结构化数据的方式。这样就要求高校完善对"大数据"的认识,加大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建设力度;积极开展教学、科研、管理等业务的信息化建设,多平台共享,使得师生利用线上平台着手一些业务,提高一些数据的采集水准;在这个基础上形成高校"大数据库"。
  (三)组建高校数据分析专业团队
  数据本身不会言语,唯有对数据进行专业的挖掘后,数据的真正价值才会完全体现。从各国高校来看,将教学、科研、管理建立在数据深度、科学分析之上现在是一流高校的相同方法。然而,由于我国高校在这方面研究较晚,加上没有对应的限制要求,所以数据分析还处于初级阶段,最主要的原因是现在我国高校中还没有成立针对性的数据分析团队。而国外的一流高校都有专业的数据分析团队,一方面会根据对数据的分析,给师生提出专业性建议,来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会对学校整体建设提出评价和改革建议。汲取国外优秀的模式,来建立我国高校自己的专业数据分析团队,有助于全面发挥信息化、大数据的综合作用。
  五、总结
  总而言之,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新兴媒体的出现亦是顺应时代大潮,当然也走进了当代大学校园。跟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变化,信息时期的出现,也使校园的信息化建设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己经成为今后学校教育成长的趋势。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经济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互联网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使得互联网与一般行业相融合,缔造出新的成长态势,完全提升了社会资源配置水平。高等教育行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于此,高校信息化建设如何发展成为业内关注的对象。毫无疑义,高等教育已不再是以前传统的面对面的教学模式,已经有了质的改变,正在面临着互联网大浪潮的冲击。在互联网这个大潮流中,"互联网+"校园是高等学校的教育想要更好发展必须要采取的措施。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勇于迎接挑战、要敢于作出实质性的变革,只有这样才能融入互联网的大浪潮中。这样的话,"互联网+"教育的力量一定会使得传统教育产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走向"互联网+"校园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十年中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升级和努力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路途上,"互联网+"校园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如今大学校园的发展现状,我们期待着"互联网+"校园今后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个更加美好的大学校园生活。
  【參考文献】
  [1]王乔峰,曹效英,路璐."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发展情况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5):42-44
  [2]豆俊杰,王强."互联网+教育"冰火两索天[N].中国教育报.2015-05-04(5).
  [3]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N].光明日报.2015-06-09(14).
  [4]马化腾.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5]刘欢,卢蓓,陈颖.高校微信平台简洁之道[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52-55.
  [6]孟芸,罗刘敏,徐音.智慧校园时代高校信息化的发展与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22):181-182.
  [7]吴是瑜,刘欢,任友群."互联网+"校园: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新阶段[J],远程教育杂志,2015(4):8-10.
  [8]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288):1-19.
  [9]刘洋洋.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及促进策略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16.
  [10]任友群,卢蓓蓉.规划之年看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5(6):5-14.
网站目录投稿:海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