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之水,河水缓缓流, 不流束薪。成捆的柴草流不走。 彼其之子①,我那心上的人儿啊, 不与我戍申。不跟着我同来申地防守。 怀哉、怀哉! 怀念情悠悠,怀念情悠悠! 曷月予还归哉②? 我回家啊能在哪月哪时候? 扬之水,河水缓缓流, 不流束楚。成捆的柴荆流不走。 彼其之子,我那心上的人儿啊, 不与我戍甫。不跟着我同来甫地防守。 怀哉,怀哉! 怀念情悠悠,怀念情悠悠! 曷月予还归哉? 我回家啊能在哪月哪时候? 扬之水,河水缓缓流, 不流束蒲。成捆的柳条流不走。 彼其之子,我那心上的人儿啊, 不与我戍许。不跟着我同来许地防守。 怀哉,怀哉! 怀念情悠悠,怀念情悠悠! 曷月予还归哉? 我回家啊能在哪月哪时候? [注释]①彼其:那。子:女子。②曷:何 [赏析]《王风·扬之水》,《诗序》说是"刺平王也。不抚其民,而往屯戍于母家,周人怨思焉",意思是说,诗中所提到的申、甫、许是三个都属姜姓的诸侯国。申,即今河南省唐河县之南。甫,即吕,即今河南省南阳市之西。许,即今河南省许昌市。申国是周平王母亲的娘家。按周制,如某诸侯国有难,其它诸侯国当发联兵援救。但周室东迁后,王权衰微,诸侯已不从王命,所以当周平王母家有难时,只得派出王室军队前去援救。因此《诗序》才说《扬之水》是"刺平王也"。但《王风·扬之水》一诗的本义并非如此。所以朱熹《诗集传》说:"平王以申国近楚,数被侵伐,故遣畿内之民戍之,而戍者怨思,作此诗也。"《扬之水》一诗的主人公是前去救援的士兵之一。他久戍在外,抛妻别子,心有不满,思念家人,便抒发他归心似箭、渴望回家的怨情所以,《王风·扬之水》是一首反映征人怀念故乡、思念妻室的诗。 《扬之水》全诗三章。每章六句。采用联章(各章的内容与诗句大致相同,只有少数或个别句子的更换)与半重(各章有半数左右的诗句重复)结构,仅有"束薪"、"束楚"、"束蒲"以及"戍申"、"戍甫"、"戍许"三处变换词语。"薪"、"楚"、"蒲"一般都解为柴薪(楚是荆,蒲是蒲柳)。但是否有更深一层的兴喻之义?据魏源《诗古微》在谈到《周南·汉广》的"错薪"、"刈楚"时说,《三百篇》言取(娶)妻者,皆以"‘析薪’取兴。盖古者嫁娶必以燎炬为烛,故《南山》之‘析薪’,《车��》之‘析柞’,《绸缪》之‘束薪’,《豳风》之《伐柯》,皆与此‘错薪’、‘刈楚’同兴。"后来闻一多先生便把"薪"、"楚"、"蒲"直指为妻室。原来,《诗经》中凡与婚姻有关的,常常提到"薪"、"楚"一类东西,这是古代的民俗。魏源、闻一多的说法可取,所以,《扬之水》里的"薪"、"楚"、"蒲"也就蕴指妻室了。因之,《扬之水》一诗的比兴自有特色。它除以"薪"、"楚"、"蒲"兴指妻室外,还以"扬之水"起兴特具一格。诗中的"扬之水"成了戍卒的知己、密友,成为他对之一掬情怀、尽吐衷曲的知己与密友一般。试想:一位离开王畿、远别家人的士兵来到驻守地已经很久很久了;一天,他手持兵杖,神色严峻,漫步来到水边,望着"扬之水"——缓缓流淌的河水凝想:那缓缓流淌的河水就像自己一腔不能平静的心潮:面对流水,他止不住思绪纷驰,百感丛集,慨叹万千。缓缓流淌的河水啊,你不舍昼夜,不知流了多少时光,不正像我离家戍边已经熬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一样? 缓缓流淌的河水啊,你淙淙直奔远方,你流去的那头不就是我的故乡?不就是我妻子亲人生活的地方? 妻子的面影在戍卒心头升起,流不走,抹不掉;现在只能把自己苦苦的思念、深深的祝福让流水带到她的身旁。他面对缓缓流淌的河水,止不住发问:"她为什么不能同我一起来到这边地?"他对着缓缓流淌的河水呼求:"怀念啊,怀念啊,什么时候,哪年哪月才能回到我的家乡!"就这样,"扬之水"成了戍卒内心世界、精神活动的反照。那缓缓流淌的河水,永不止息,象征着戍卒戍边的漫长岁月。缓缓流淌的河水,流向远方,成了戍卒寄情传意的使者。缓缓流淌的河水,长流不尽,象征着戍卒思念亲人的绵绵情思。缓缓流淌的河水,永无止歇,象征着士卒倾诉不尽的痛苦。缓缓流淌的流水,呜咽声声,又象征着士卒久戍不归的声声怨愤。这缓缓流淌的流水啊,成了士卒痛苦的戍边生活以及他的思归故乡和怀念妻室的见证者。"扬之水"成为揭示作品主题的有力手段,成为全诗思想内容与艺术构思不可或缺的灵魂:哪是比兴,哪是诗旨,简直粘连一气,浑然一体、难以分辨了。加上全诗的反复咏叹,感情深沉,因此使它成为《诗经》中反映征戍徭役、反映思妇征夫这类作品中较具特色的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