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微信公号:老子微言V】弘扬道家传统文化!我是玄微,今天给大家讲「鬼谷子谋略」:智者和愚人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舍得和舍不得 佛家说, 舍,就是得。 不舍,哪有得。 放下,便得自在。 舍与得本就是因果。 舍得二字,本出于《易经》的"损卦"和"益卦"。什么是舍得?通俗来讲就是愿意付出,不吝惜。有道是:"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舍得是一种人生智慧和态度,是拥有超越境界来对已得和可得的东西进行决断的情怀和智慧。也是一种雅俗共赏,启迪心智的"生活禅"。" 可是如果你仔细思量便会发现,关于舍得的解释,从来只解释了"舍"却没有解释"得"。"舍"是付出,是不求回报,是道德良知。但"得"却是索取,是贪婪欲望,是缺乏道德感。所以从古至今我们说谈论的舍得便成了一味的付出,变成了一碗看起来诱人闻起来美味的鸡汤。 殊不知,当古人创造"舍得"二字时,是为了顺应万道,已达微妙的平衡。告诉我们:有舍便会有得。且舍,在得之前,先舍才能得。从那时起,它就成为一种精神、一种智慧、一种境界。 鬼谷子曾说:欲取反与。一个纵横家一定要学会给予,只有给予之后,才能获取。而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的管仲也曾这样定义舍得: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意思是说:给予是为了有所收获,懂得这份道理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管理的人。在管仲看来"给予"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本质上其实是一种投资行为。你的付出会和你的回报成正比,这才是舍得的目的。 虽然这样解释可能有些露骨,或者太过现实。但不得不说管仲"予之为取"的做事方式实则高明。所谓"予",其实就是管理者在通过管理手段对被管理者采取宽惠的政策,"取"则是获取被管理者,也就是员工的部分劳动成果及支持,以期达到企业发展的目的。 管仲不但对民心有深刻的把握,其管理手腕的运用也十分娴熟。他深知员工喜欢什么,哪怕是很小的好处,他们都会高兴的,比如发奖金。反之,如果从员工手里拿走什么,不论多少,他们总是不太痛快的,比如扣工资,这就是所谓"予则喜,夺则怒"。 "予"是手段,"取"是目的,这是我国古代颇具影响的谋略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管子"予之为取"的谋略也被成功地运用到各种经济活动之中,被演绎发挥得淋漓尽致。 当然这样的舍得也只是片面的解释,相信也会有很多人反对这种观点。必须承认,管仲的行为属于投机倒把行为,为人所不齿。孔子就曾经这样评价过管仲:器小、不俭、不知礼。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曰:"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那么管仲到底做了什么人神共愤的事情,才让孔老夫子这般评价他呢? 原来管仲继任齐囯的囯相后,开创了一个税赋经济改革,制定了《正盐荚》,通过改革,强化了齐国专控食盐产销,也就是说只允许官盐贩卖,这项制度延续了2000多年,直到近代才允许私盐贩卖。再比如管仲改革提倡百姓按土地分等征税,有多少地纳多少税。只要交了税,贵族就不能随意掠夺民众的耕地。 管仲的所有的改革都在强化一件事:纳税。因此当管仲给民众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官盐时,同时也有了大笔的税收。管仲的经济改革,主要的着力点就在民生的衣食住行上,每推出一项经济举措都会促进民众消费,进而在消费的过程中征收税赋。 对此,孔老夫子持反对意见,孔子以"仁德"为第一思想。以民为主,重德轻利,做人皆应抱有大公无私的付出心态,作为一国君王更应如此,所以孔子对于管仲的改革并不认可,于是有了"管仲之器小哉!"的评价。 但是有一点我们要明白:免费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因为"免费"的存在,就意味着要改变"索取"的方向,用更多的钱来维持"免费"这项服务。 舍得的关系就如因和果,因果是相关的,舍与得也是互动的。俗话说的好"不刮春风,不下秋雨",实际就是舍和得的因果关系。现代人应该明白,"舍"就是付出、是贡献、是投入。"得"是成果、是产出、是认同。事实上,舍,就是付出。舍得,舍得,不舍何谈能有得。 鬼谷子说:"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一个纵横家一定要学会给予,只有给予之后,才能获取。正所谓: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没有舍,又何来得呢? 只可惜,这个世界上太多人舍不得,又或者把舍得读成了鸡汤。